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经济学新论

区域经济学新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陈自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9528686
  • 标注页数:466 页
  • PDF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提出了构成复杂的经济活动区位结构和大多数区域经济学重要问题的三个基础因素--自然资源优势、集中经济和运输成本(或可称之为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和产品及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继而作者以自然资源、集中经济、交通运输三要素为主轴,从理论上论述了该三要素在各种产业区位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讨论了单个区位单位的区位决策,也探讨了整个工业部门的区位结构问题,以及各种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包括各产业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互竞争,也有各种产业在地域上的相互依赖,即集中经济问题。

查看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新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属性与研究对象 1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属性 2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6

一、区域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6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渊源与学科特点 9

第三节 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16

一、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历史过程 17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19

第二章 经济区及优势分析 21

第一节 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1

一、经济区的内涵、层次及其形成 21

二、经济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24

三、我国经济区划的历史和当前的合理确定 35

第二节 从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经济区经济 41

一、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区别 41

二、我国长期形成的“行政区经济”的主要问题 43

三、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战略转变 46

第三节 经济区优势与病症的分析 54

一、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54

二、区域经济优势的分析 57

三、区域经济病症的分析 60

第三章 构建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 64

第一节 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64

一、区域比较优势 64

二、区域竞争优势 65

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68

第二节 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发展 70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评价 70

二、区域专业化产业 71

三、选择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决策依据 75

四、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85

第三节 区域一般专业化和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89

一、区域一般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89

二、区域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90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93

一、区域产业结构先进性的判断 93

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 95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必要条件 102

四、全球价值链格局下的区域产业升级 105

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比较 108

六、区域二元产业结构的消除 110

第四章 区域产业规模、集聚与布局 113

第一节 区域产业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113

一、区域产业规模经济 114

二、区域产业聚集经济 121

三、区域经济集群 126

第二节 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131

一、影响产业布局的地域因素 132

二、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向 134

三、产业布局的确定 138

第五章 区域创新体系 146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功能及其构成 146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功能 146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149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作机理及现实问题 152

一、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运作机理 152

二、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157

三、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159

第三节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和政策 163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 163

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 171

第四节 德国的技术中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74

一、德国技术中心的组成和运作 174

二、德国技术中心对于我国发展技术中介组织的启示 177

第六章 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 181

第一节 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功能 181

一、城市体系的形成 181

二、城市的功能 186

第二节 城市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 189

一、城市合理规模 189

二、城市合理布局 194

三、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 200

第三节 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204

一、城市经济圈的概念及其形成 204

二、国外发展城市经济圈的经验及我国发展中的主要制约 209

三、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路径 214

第四节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219

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219

二、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启示 223

三、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战略 228

四、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需要解决的若干突出问题 232

五、城市经营中的政府功能定位与行为原则 235

第七章 区域间竞争与合作 240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竞争与政府竞争 240

一、区域间有序竞争的意义及防止“诸侯经济”的必要性 240

二、区域间经济竞争的方式及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244

三、政府间竞争及其规范 247

四、地方政府的制度竞争 25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 254

一、区域分工与比较收益理论 254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262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与推进机制 264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机制 265

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简况和方式 268

三、我国区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式 271

第八章 人力资源的区域间流动 278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78

一、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规律 279

二、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80

第二节 人力资源区域间流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82

一、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82

二、现代经济学对人口流动规律的一般概括 286

第三节 人力资源流动的优化配置效率 289

一、人力资源流动促进优化配置的主要效应 289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收益及社会经济效益 292

三、人力资源的流动效益 299

第四节 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取向 301

一、我国人力资源流动存在的问题 301

二、以市场为基础,调节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305

三、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08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极的培育 3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10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310

二、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基本动力的理论 314

三、区域经济的集约式发展 320

第二节 区域不平衡发展与增长极的培育 328

一、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理论 328

二、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及增长极的结构形态 336

三、由增长极推动的区域开发 342

四、增长极战略在各国的应用实践与我国区域增长极的培育 347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56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356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359

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 360

四、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工作步骤 363

五、区域经济规划 364

第十章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与协调发展 36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367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368

二、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变动的数量分析 370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37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 378

一、区域经济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相互转化 378

二、发展梯度与梯度推移的内涵 380

三、梯度推移的动态研究 384

四、梯度推移的粘性机理与反梯度倾斜支持 391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其他理论 399

一、区域经济的中心辐射论 399

二、西方经济学者有关区域间发展的相关性的若干理论 404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调控 409

第一节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409

一、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依据 409

二、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特点 416

三、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任务 4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调控方式的完善 424

一、区域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 424

二、完善区域经济调控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428

三、区域经济调控手段 432

四、区域政策工具 439

参考文献 444

后记 465

查看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新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