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家畜生理学原理

家畜生理学原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农业科学

  • 购买点数:17
  • 作 者:向〆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109006883
  • 标注页数:575 页
  • PDF页数:6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十三章。分别叙述了细胞的基本生理活动

查看更多关于家畜生理学原理的内容

图书介绍

一、动物生理学的领域及其相关学科 1

(一)人体及哺乳动物的形态学和生理学 1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

(四)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 2

(三)细胞生理学和普通生理学 2

(二)比较生理学、生态生理学和进化 2

(一)家畜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3

二、家畜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

(五)动物生理学的其它领域 3

(二)家畜生理学的任务 4

三、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变化 5

二、机体与生存环境的辩证统一 5

第二节 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5

一、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 5

(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6

一、新陈代谢 6

四、机体生理活动的共同性和特殊性 6

第三节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6

(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7

(二)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7

二、兴奋性(或应激性) 8

三、适应和稳态 9

第四节 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 11

(二)酶促反应速度的控制 12

(一)酶在细胞内的集中存在和隔离分布 12

一、细胞内源调节 12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3

二、神经调节 13

(三)代谢过程的反馈控制 13

(四)代谢过程的普遍联系和互相制约 13

(二)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14

(四)神经调节的特点 15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5

(一)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 16

三、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6

(三)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7

(二)体液调节的特点 17

一、动物实验法 18

第五节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8

二、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19

(一)系统 20

(二)控制系统 21

(四)信息 22

(三)反馈和前馈 22

(一)“黑箱”和系统分析 23

三、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3

(三)类比和模拟 24

(二)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24

一、膜与膜性结构 26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 26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活动 26

(二)膜的分子结构 27

(一)膜的基本结构 27

(三)膜结构中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9

(一)细胞质 30

二、细胞质和细胞核 30

(四)膜的更新 30

(二)细胞核 33

第二节 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5

(一)单纯扩散 36

一、被动移动 36

(二)易化扩散 40

(一)主动转运的特点和能量供应 41

二、主动转运 41

(二)有机物的主动转运 42

(三)离子的主动转运 43

(一)入胞(或内吞) 45

三、吞食作用 45

(二)出胞(或外排) 46

(一)上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7

四、物质的跨上皮转运 47

(三)物质的跨上皮分泌 48

(二)物质的跨上皮吸收 48

(一)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 49

一、兴奋性和兴奋与刺激的关系 49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49

(二)刺激与兴奋的关系 50

(三)兴奋性的变化 52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53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53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55

(三)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 58

(四)兴奋的引起 59

(五)兴奋传导的机理和类型 60

(六)兴奋传导的速度 61

(七)兴奋在单个细胞上传导的特征 62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活动 63

(一)肌原纤维 64

一、骨胳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64

(二)肌管系统 66

(一)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68

二、骨胳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68

(二)骨胳肌细胞的收缩机理 69

(一)单收缩 72

三、骨胳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72

(二)强直收缩 73

(二)骨胳肌的基本力学特性 74

(一)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74

四、骨胳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74

(四)骨胳肌收缩的机械效率 76

(三)骨胳肌收缩的机械功 76

(一)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77

五、平滑肌和心肌的生理特性 77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79

(一)体液 83

第一节 体液和机体内环境 83

第三章 血液和淋巴 83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84

(二)机体内环境的概念 84

(四)血量 85

(一)血浆中的晶体物质 86

一、血液的组成 86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86

(二)血浆中的蛋白质 87

(二)血液的粘滞性 89

(一)血液的颜色和比重 89

(三)血液中的血细胞 8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89

(一)红细胞的形态 90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目和组成 90

(三)血浆渗透压 90

(四)血液的pH 90

第三节 红细胞 90

(三)红细胞的组成 91

(二)红细胞的数目 91

(一)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92

二、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 92

(四)红细胞指数 92

(三)红细胞的存活期 93

(二)红细胞沉降率 93

(一)红细胞的生成 94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94

一、白细胞概述 95

第四节 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95

(二)红细胞的破坏 95

(一)补体系统的成分 97

二、血浆中的补体系统 97

(三)补体系统的功能 98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 98

三、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 99

(二)免疫球蛋白的酶促降解 100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0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01

(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102

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102

(一)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 103

五、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103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03

(一)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104

六、淋巴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104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104

(三)B淋巴细胞系统及其激活 105

(二)T淋巴细胞系统及其激活 105

(一)粒细胞的生命史 107

七、白细胞的生命史 107

(四)体液免疫反应 107

(五)细胞免疫反应 107

(二)淋巴细胞的生命史 108

(二)血小板的主要细胞器 109

(一)血小板的质膜 109

(三)单核细胞的生命史 109

第五节 血小板 109

一、血小板的超微结构 109

(三)吸收和贮存 110

(二)释放 110

二、血小板的生理反应 110

(一)粘附和聚集 110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11

三、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111

(四)收缩 111

(五)吞噬 111

(三)血小板在纤溶中的作用 112

(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112

(一)凝血因子 113

一、血液凝固 113

四、血小板的生命史 113

第六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13

(二)凝血的过程和机理 114

(四)血液中的抗凝系统 115

(三)凝血时间 115

二、纤维蛋白溶解 116

(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117

(三)影响纤溶系统的因素 118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生理意义 118

(一)血型的定义 119

一、血型的一般原理 119

(四)纤维蛋白形成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关系 119

第七节 血型 119

(三)血型的表示方法 120

(二)血型的表现型、基因和基因型 120

(一)牛的血型 121

二、家畜家禽的血型 121

(四)血型的分类 121

(五)山羊的血型 122

(四)绵羊的血型 122

(二)马的血型 122

(三)猪的血型 122

(三)诊断异性双生母牛和血型 123

(二)进行亲子鉴定 123

(六)鸡的血型 123

三、血型的应用 123

(一)进行血统登记 123

(五)输血与血型 124

(四)血型与初生仔畜溶血病 124

(七)血型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25

(六)组织相容性与血型 125

(一)淋巴系统的结构 126

一、淋巴系统概述 126

第八节 淋巴液和组织液 126

(二)淋巴液的生成 127

(一)淋巴液的组成 127

(二)淋巴结 127

二、淋巴液的组成和生成 127

(一)淋巴液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29

三、淋巴液的回流 129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30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32

一、心动周期 133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133

(一)左心室的射血过程 134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理 134

(三)心音 135

(二)心室的充盈过程 135

(四)心率 137

(二)射血分数 138

(一)心输出量 138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效率 138

(三)心脏的作功 139

(二)心室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140

(一)静脉回流量对搏出量的影响 140

四、影响心泵功能的因素 140

(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41

(三)动脉血压对搏出量的影响 141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 142

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142

第二节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 142

(二)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143

(三)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 144

(四)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146

(一)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理 147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47

(二)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理 149

(三)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理 150

(一)钾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 151

三、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 151

(二)钙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 152

(一)迷走神经心脏支的影响 154

四、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 154

(三)钠离子对心肌细胞活动的影响 154

(一)电向量和容积导体的概念 155

五、心电图 155

(二)交感神经心脏支的影响 155

(二)常用的双极导联和单极导联 156

(三)心电瞬时综合向量和向量环 157

(四)正常心电图 158

(二)毛细血管 160

(一)动脉系统 160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60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60

(三)静脉系统 161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162

二、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62

(二)血流阻力 163

(三)血压 164

(一)动脉血压 165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65

(二)动脉脉搏 169

(一)静脉血压 170

四、静脉血压、静脉脉搏和静脉回流 170

(二)静脉脉搏 171

(三)静脉回流 172

(一)微循环系统的结构 173

五、微循环 173

(二)微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流动 174

(三)影响微循环的主要因素 175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176

一、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节中枢 176

第四节 心脏血管活动的调节 176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78

(三)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中枢 180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 182

二、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182

(二)心脏和肺循环血管的压力感受器反射 183

(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 184

(五)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185

(四)来自其它器官系统的心血管反射 185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 186

三、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86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189

(一)心脏的代谢和血液供应特点 191

一、冠状循环 191

第五节 器官循环 191

(一)肺循环的特点 193

二、肺循环 193

(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及其调节 193

(三)肺循环系统中的血流 194

(二)肺循环系统中的血压和脉搏 194

(二)影响脑循环血流的因素 195

(一)脑循环血流的特点 195

(四)肺循环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95

三、脑循环 195

(三)脑循环的调节 196

(一)肠系膜循环 197

四、内脏循环 197

(三)肝循环 198

(二)脾循环 198

第五章 呼吸 201

(二)肺的功能单位 202

(一)呼吸道 202

第一节 肺通气 202

一、呼吸器官的功能性解剖 202

二、肺通气的力学 203

(三)呼吸器官的神经支配 203

(一)胸内压 204

(二)肺回缩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205

(三)胸廓弹性回缩力 206

(五)通气道阻力 207

(四)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207

(一)呼吸运动的过程和特征 208

三、呼吸运动 208

(三)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209

(二)呼吸型 209

(二)肺活量 210

(一)呼吸时肺容积变化的特点 210

四、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 210

(二)肺泡通气量 211

(一)肺每分钟通气量 211

(三)呼吸时支气管树的运动 211

五、肺和肺泡的通气量 211

(一)气体的扩散和分压 212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212

(三)浅快呼吸和深长呼吸的肺泡通气效能 212

第二节 呼吸时的气体交换 212

(二)气体在液体内的溶解和液体内的气体张力 213

(一)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的成分与分压 214

二、肺内的气体交换 214

(三)气体的溶解度 214

(二)血液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压 215

(三)肺血流量与通气/血流比值 216

(二)气体交换膜的厚度 216

(三)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216

三、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216

(一)肺泡部的扩散面积 216

四、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217

(一)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氧容量 218

一、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218

第三节 血液中的气体运输 218

(三)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219

(二)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和解离 219

(四)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的其它因素 220

(一)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221

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221

(二)二氧化碳从组织进入血液后的变化过程 222

(三)二氧化碳在肺部从血液中释出的过程 223

(四)影响CO2运输的主要因素 224

(一)延髓的呼吸中枢 225

一、调节呼吸的各级中枢 225

第四节 呼吸的调节 225

(二)桥脑的呼吸中枢 226

(三)延髓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形成 227

(一)肺牵张反射 228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228

(四)脑高级部位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28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229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229

(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230

三、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230

(三)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231

(二)CO2对呼吸的调节 231

(一)肺和气管、支气管系统 232

一、禽类呼吸系统的特点 232

(四)H+对呼吸的影响 232

第五节 禽类呼吸的特征 232

(二)气囊 233

(二)呼吸时的气流途径 234

(一)体腔容积的变化 234

二、禽类呼吸运动的特点 234

(一)副支气管部的交叉流动交换系统 235

三、禽类呼吸的气体交换特点 235

(二)热应激、运动和低氧条件下的通气特点 236

二、消化功能的进化 238

一、消化的意义 238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238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238

四、消化道运动的特点 239

三、消化的过程 239

五、消化腺的分泌 240

(一)神经调节 241

六、消化活动的调节 241

(二)激素调节 242

(一)采食和喝饮 244

一、口腔和食管运动 244

第二节 消化道的运动 244

(三)吞咽 245

(二)咀嚼 245

二、胃运动 246

(二)胃运动的调节 247

(一)胃运动的基本形式 247

(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248

(四)呕吐 250

(一)小肠运动的基本形式 251

三、小肠运动 251

(三)回盲瓣或回盲括约肌的运动 252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252

(二)结肠运动 253

(一)盲肠运动 253

四、大肠运动 253

第三节 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254

(三)排粪动作 254

(一)唾液的组成和生理功用 255

一、唾液分泌 255

(二)唾液的分泌过程 256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256

(二)盐酸分泌 257

(一)胃腺的功能性解剖 257

二、胃液分泌 257

(三)胃液其它成分的分泌及调节 260

(一)胰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 261

三、胰液分泌 261

(二)胰液电解质和水分的分泌 262

(四)胰液分泌的调节 263

(三)胰酶的合成和分泌 263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264

四、胆汁分泌及其排出 264

(二)胆汁的生理功用和胆盐肠肝循环 265

(四)胆汁的排出及其调节 266

(三)胆汁分泌的调节 266

(一)小肠液的分泌 267

五、肠液分泌 267

(五)胆囊的生理作用 267

(二)大肠液的分泌 268

(一)小肠内的消化 269

一、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 269

第四节 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269

(二)大肠内的消化 270

(一)小肠绒毛 271

二、吸收 271

(二)吸收的机理 272

(五)脂类的吸收 273

(四)蛋白质的吸收 273

(三)糖的吸收 273

(一)水和无机质的肠体循环 274

三、水和无机质的转运 274

(三)无机盐的吸收 275

(二)水的吸收 275

一、反刍动物的胃结构 276

第五节 反刍动物胃内消化的特点 276

(一)前胃的运动 277

二、反刍动物的胃运动 277

(三)胃运动的调节 278

(二)皱胃的运动 278

(一)反刍 279

三、反刍和嗳气 279

(四)网胃沟反射 279

(二)嗳气 280

(二)细菌的作用 281

(一)瘤胃内的微生物群 281

四、瘤胃内的微生物活动 281

(四)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 282

(三)纤毛虫的作用 282

(二)氨的吸收 283

(一)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的吸收 283

五、瘤胃对营养的吸收 283

第六节 家禽的消化特点 284

(二)皱胃内的消化 284

(三)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 284

六、网胃、瓣胃和皱胃内的消化 284

(一)网胃和瓣胃内的消化 284

三、腺胃内的消化 285

二、嗉囊内的消化 285

一、口腔内的消化 285

五、肠内的消化 286

四、肌胃内的消化 286

六、吸收 287

(一)能量的形式及其来源 289

一、能量转化及其规律 289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289

第一节 能量代谢 289

(二)能量平衡 290

(二)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 291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291

二、基础代谢 291

(三)基础代谢的影响因素 292

一、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293

第二节 体温调节 293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294

(一)畜禽的正常体温 294

二、畜禽的体温及其正常波动 294

(一)产热 295

三、产热和散热 295

(三)散热 296

(二)热能的贮存 296

(二)血管的逆流热交换 298

(一)血液循环 298

四、散热和产热的调节反应 298

(五)唾液分泌 299

(四)呼吸急促和喘息 299

(三)出汗 299

五、体温调节的机理 300

(八)行为变化 300

(六)寒战 300

(七)竖毛 300

(二)体温调节中枢 301

(一)温度感受器 301

(三)体温调节的传出纤维 302

(四)激素的体温调节作用 303

(一)畜禽的耐热 304

六、畜禽的耐热与抗寒 304

(五)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作用 304

(三)畜禽长期受冷的体温调节 305

(二)畜禽的抗寒 305

(一)肾单位 307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307

第八章 肾脏生理 307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307

(三)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308

(二)集合管 308

(四)肾小球旁器 309

二、肾脏的功能 310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311

(一)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311

三、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311

一、肾小球的滤过率 312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12

(三)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312

(一)有效滤过压 313

二、有效滤过压及其影响因素 313

(二)有效滤过压的影响因素 314

(一)重吸收作用的特点 315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活动 315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活动 315

(二)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 316

(三)肾小管对营养物质的重吸收 317

(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 318

(一)H+的分泌及其影响因素 319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活动 319

(二)NH3的分泌 320

(四)尿素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21

(三)K+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21

第四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322

(六)尿酸和尿囊素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22

(五)肌酐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22

(二)髓质内的逆流交换和逆流倍增 323

(一)近曲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23

(三)远曲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24

(一)抗利尿激素及其分泌 325

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325

(四)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25

第五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325

(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效应 32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27

(一)醛固酮的生理效应 327

(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 327

二、醛固酮的作用 327

三、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作用 328

(一)肾K-K系统的生理效应 329

(四)心房肽 330

(三)维生素D 330

(二)肾K-K系统与R-A-A系统的关系 330

四、其它激素的作用 330

(一)甲状旁腺激素 330

(二)降钙素 330

(二)心肺-肾反射 331

(一)神经对肾小管转运功能的调节 331

(五)前列腺素 331

五、肾功能的神经调节 331

(一)输尿管的结构特点和神经支配 332

一、输尿管生理 332

第六节 尿的排出 332

(二)输尿管的蠕动 333

(一)膀胱的结构特点 334

二、膀胱生理 334

(三)排尿的反射中枢 335

(二)膀胱和括约肌的神经支配 335

(四)排尿反射 336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39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339

第九章 神经系统 339

(一)神经元 340

(二)神经胶质细胞 341

(一)脑脊液的理化性状和成分 343

二、脑脊液 343

(二)脑脊液的生成、循环和吸收 344

三、血脑屏障 346

(三)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346

(一)血脑屏障的结构特点 347

(三)影响血脑屏障的因素 348

(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348

(一)突触的类型 349

一、突触的类型和结构 349

第二节 突触传递 349

(二)化学突触的结构 350

(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351

(一)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351

(三)电突触的结构 351

二、突触传递的电活动 351

(四)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后超极化 352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352

(五)神经元的抑制性反应 354

(六)突触连结的形式 355

(二)各种主要的神经递质 356

(一)神经递质的检定标准和分类 356

三、神经递质 356

(三)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 359

四、受体学说 360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 361

(一)胆碱能受体 361

(四)突触前受体 362

(三)多巴胺受体和其它受体 362

(一)反射学说 363

一、反射的基本概念 363

第三节 反射及其一般规律 363

(二)反射弧 364

(二)中枢延搁 366

(一)单向传导 366

二、反射的基本特征 366

(五)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367

(四)后放 367

(三)总和作用 367

(二)反射协调的表现形式及其机理 368

(一)反射协调的概念 368

三、反射的协调 368

一、感受器的分类 370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370

(一)感受器及其基本生理特性 371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 371

(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前行传导系统 374

(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375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 377

三、皮肤感觉 378

(二)温度觉 379

(一)触觉 379

(一)肌梭与肌觉 380

四、本体感觉 380

(三)皮肤痛觉 380

(三)关节感受器与关节觉 381

(二)腱器与腱觉 381

(一)内脏感受器 382

五、内脏感觉 382

(三)内脏痛觉 383

(二)内脏感觉的特点 383

(二)牵张反射 384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384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84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84

(六)伸肌推冲反射 385

(五)对侧伸肌反射 385

(三)伸长反射 385

(四)屈反射 385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牵张反射的调节 386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86

(七)脊髓的节间反射 386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387

(一)小脑的结构 388

三、小脑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88

(二)小脑与脑其它部位的神经联系 390

(三)小脑的功能 391

(二)基底神经节的神经联系 392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成分 392

四、基底神经节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92

(一)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393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93

(三)纹状体的生理功能 393

(二)皮层的运动柱 394

(五)锥体系统 395

(四)皮层的抑制区 395

(三)皮层的辅助运动区 395

(六)锥体外系统 396

(一)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特征 397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 397

(七)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控制运动的机理 397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97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399

(三)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功能联系 401

(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02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02

二、脊髓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02

(一)皮层躯体运动区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03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03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03

(二)边缘系统的结构 404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 405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406

一、条件反射 406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406

(四)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 407

(三)条件反射的分化 407

(二)条件反射的消退 407

(一)脑电图 408

二、脑电图和皮层诱发电位 408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理 409

(一)觉醒 410

三、觉醒和睡眠 410

(三)皮层的诱发电位 410

(二)睡眠 412

(三)睡眠的生理意义 414

(一)屈光系统的组成成分 417

一、眼的屈光系统及其功能 417

第十章 特殊感觉器官 417

第一节 视觉器官 417

(三)视觉的调节 418

(二)光的折射和眼内成象原理 418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419

二、眼的感光系统及其功能 419

(二)视网膜中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420

(四)视色素及其光化学反应 421

(三)视细胞和光感受器的结构 421

(一)光觉 422

三、光觉与色觉 422

(二)色觉 423

(一)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电活动 424

四、视网膜的电活动和信息处理 424

(二)视网膜中的突触传递和信息处理 425

(二)视网膜的相称点 426

(一)视野和双眼视野 426

五、双眼视觉 426

(四)视敏度 427

(三)立体视觉 427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428

(一)外耳的集音和共鸣腔作用 428

第二节 听觉器官 428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428

(一)耳蜗和柯蒂氏器的结构 429

二、内耳的感音系统 429

(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学说 430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431

一、前庭器官的结构特点 432

第三节 前庭器官 432

三、听觉敏感度 432

(一)听觉阈 432

(二)差别阈 432

(三)听觉的空间定位 432

(二)壶腹嵴 433

(一)囊斑 433

二、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 433

(二)壶腹嵴的感受功能 434

(一)囊斑的感受功能 434

三、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 434

二、味感受器的作用机理 435

一、味蕾的结构和特点 435

第四节 味觉器官 435

(一)禽类 436

三、味觉的种间差异 436

四、味觉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 437

(四)其它家畜 437

(二)反刍动物 437

(三)猪 437

二、嗅觉的作用机理 438

一、嗅感受器的结构特点 438

第五节 嗅觉器官 438

(二)嗅觉的生理意义 439

(一)嗅觉的敏感度 439

三、嗅觉的敏感度和生理意义 439

(一)下丘脑-垂体系统 441

一、内分泌器官和组织 441

第十一章 内分泌 441

第一节 内分泌总论 441

(一)激素的概念 442

二、激素 442

(二)受腺垂体控制的内分泌腺 442

(三)神经-化学换能器官 442

(四)不直接受神经系统调控的内分泌腺 442

(三)激素的一般特征 443

(二)激素的分类 443

(四)激素的合成、储存、释放、转运和灭活 444

三、激素的作用机理 446

(五)内分泌活动的周期规律 446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理 447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448

(三)激素的其它作用方式 449

(一)下丘脑的两个神经内分泌系统 450

一、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450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450

(二)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451

(二)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生理功能 452

(一)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种类 452

二、下丘脑的促腺垂体激素 452

(三)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 453

(一)腺垂体的内分泌细胞 454

一、腺垂体 454

第三节 垂体 454

(二)腺垂体的激素 455

(一)神经垂体激素的化学 459

二、神经垂体 459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结构 460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 460

(二)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460

第四节 甲状腺 460

(一)甲状腺激素的储存和释放 461

二、甲状腺激素的储存、释放、转运和代谢 461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 461

(三)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462

(二)甲状腺激素的转运 462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性效应 463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463

(四)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其它因素 464

(三)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464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长发育性效应 464

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464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之间的相互作用 464

(二)甲状腺激素的自身反馈调节 464

(二)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465

(一)甲状旁腺素的化学 465

第五节 甲状旁腺素、胆钙化醇和降钙素 465

一、甲状旁腺激素 465

(一)胆钙化醇的活化 466

二、胆钙化醇 466

(三)甲状旁腺素分泌的调节 466

(三)1,25-(OH)2D3生成的调节 467

(二)1,25二羟胆钙化醇的生理作用 467

(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468

(一)降钙素的化学 468

三、降钙素 468

(二)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 469

(一)皮质激素的种类和化学 469

(三)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469

第六节 肾上腺 469

一、肾上腺皮质 469

(三)皮质激素的转运、降解和排泄 470

(五)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471

(四)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471

(一)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及其合成 472

二、肾上腺髓质 472

(六)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472

第七节 胰岛 473

(三)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473

(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473

(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474

(三)胰岛素的储存、转运和代谢 474

一、胰岛素 474

(一)胰岛素的化学 474

(二)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474

(五)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475

(四)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476

(三)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476

二、胰高血糖素 476

(一)胰高血糖素的化学 476

(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476

(二)胃肠激素的种类、化学和作用方式 477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 477

三、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477

(一)生长抑素 477

(二)胰多肽 477

第八节 胃肠激素 477

一、胃肠内分泌活动的特点 477

(三)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相互作用 478

(四)脑肠肽和APUD系统概念 479

(二)松果腺激素 480

(一)松果腺的形态生理特点 480

第九节 松果腺和胸腺 480

一、松果腺 480

(一)胸腺与免疫的关系 481

二、胸腺 481

(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482

(一)前列腺素的化学结构 482

(二)胸腺激素 482

第十节 前列腺素 482

(三)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 483

(四)前列腺素的作用机理 484

(二)性成熟的激素控制 487

(一)性成熟的概念 487

第十二章 生殖 487

第一节 性成熟和繁殖季节 487

一、性成熟 487

(四)性成熟与体成熟的关系 488

(三)影响性成熟的因素 488

(二)季节性繁殖 489

(一)常年繁殖 489

二、繁殖季节 489

(一)睾丸激素的种类和生物化学 490

一、睾丸的内分泌作用 490

第二节 公畜的生殖 490

(二)雄激素的转运和代谢 491

(三)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492

(一)精子生成过程 493

二、睾丸的精子生成作用 493

(四)雄激素分泌的调节 493

(二)生精周期 494

(一)附睾 495

三、雄性附性器官 495

(三)精子生成的激素控制 495

(四)阴囊和温度调节 495

(二)附性腺 496

(一)卵巢激素的种类和化学 497

一、卵巢的内分泌作用 497

第三节 母畜的生殖 497

(二)雌激素 499

(三)孕激素 502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503

(一)卵泡的发育 504

(二)排卵 505

(三)黄体 506

(一)发情周期的分期 508

三、发情周期 508

(二)生殖道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 509

(二)精子的获能 510

(一)精子的运行 510

第四节 妊娠和分娩 510

一、配子的运行和受精 510

(四)受精 511

(三)卵子的运行 511

二、胚胎早期发育和附植 512

(一)卵裂 512

(二)胚胎的转运和子宫的适应 513

(三)母体对妊娠的识别 513

(四)附植 514

三、胎盘 515

(一)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 516

(二)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516

(三)妊娠的激素需要 517

四、分娩 518

(一)分娩的过程 518

(二)分娩的机理 519

第五节 禽类生殖的特点 521

(一)精子的发生和成熟 522

(二)与雄禽生殖有关的激素 522

一、雄禽的生殖 522

二、卵的发生和蛋的形成 523

(一)卵的生长和卵黄沉积 523

(三)影响雄禽生殖的因素 523

(二)卵泡的内分泌活动 524

(三)排卵 524

(四)蛋的形成 525

(五)蛋的产出 526

(一)排卵周期和连产周期 527

(二)排卵周期的调节 527

三、雌禽的生殖周期 527

(三)抱窝 528

一、乳腺的结构 530

第一节 乳腺的结构和生长发育 530

(一)乳腺的功能性解剖 530

第十三章 泌乳 530

(二)乳腺的显微结构 532

二、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回缩 533

(一)乳腺的生长发育过程 533

(二)乳腺的回缩 534

(三)乳腺生长发育的调节 535

一、乳和初乳 536

(一)乳的成分 536

第二节 乳的分泌 536

(二)初乳 539

二、乳的生成 539

(三)乳蛋白的合成 540

(二)乳糖的合成 540

(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540

(一)乳脂的合成 540

(一)发动泌乳的激素控制 541

三、乳分泌的发动和维持 541

(二)维持泌乳的激素控制 541

(五)无机离子的分泌 541

第三节 乳的排出 542

一、乳的积聚 542

(三)泌乳的神经控制 542

三、排乳的反射性调节 543

(一)排乳反射的传入途径 543

二、排乳反射 543

(二)排乳反射的传出途径 544

(三)排乳的抑制 545

附录 关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说明 546

名词索引 552

查看更多关于家畜生理学原理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