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环境安全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张合平 刘云国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382882X
  • 标注页数:331 页
  • PDF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生态学 1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危机 1

二、生态学 3

三、生态学与环境问题 5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9

一、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9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0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10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13

第二章 生态系统 13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4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16

一、物种多样性 16

二、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16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7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 20

一、水体生态系统 20

二、湿地生态系统 25

三、陆地生态系统 28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5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5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7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 49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49

二、生态平衡的标志 50

三、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51

四、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53

五、生态平衡的保持 56

第三章 非生物环境 58

第一节 环境的分类 58

一、环境的组成要素 59

二、环境的类型 61

三、环境的基本特性 64

第二节 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功能 66

一、太阳辐射 66

二、温度因子 72

三、水分因子 76

四、土壤因子 84

五、大气因子 87

六、地形因子 90

第三节 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 94

一、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 94

三、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96

二、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96

四、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97

第四章 生物种群和群落 99

第一节 生物种群 99

一、种群和种群生物学 99

二、种群的年龄结构 100

三、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增长 101

四、种群调节 106

第二节 生物群落 108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08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110

三、生物群落中种间相互关系 115

四、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12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 125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125

二、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126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127

第五章 生态破坏与恢复 131

第一节 人为干扰与生态破坏 131

一、古文明与环境 131

二、不合理的开发与环境 132

三、城市化与环境 133

第二节 生态破坏的特征与危害 133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134

二、生物多样性锐减 135

三、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135

四、湿地景观消失 136

第三节 生态破坏的恢复对策 136

一、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37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目标、原则与操作程序 138

三、生态恢复的植物恢复技术 140

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 141

第四节 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143

一、自然保护 143

二、自然保护区 146

第六章 区域性环境污染 150

第一节 环境污染的特征与类型 150

一、环境污染物的特征 150

二、大气污染 150

三、水体污染 153

四、海洋污染 156

五、土壤污染 157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 158

七、噪声污染 159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61

一、对植物的影响 161

三、对人的影响 163

二、对动物的影响 163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 164

一、大气污染的生态治理 165

二、水污染的生态治理 167

第七章 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生态学对策 177

第一节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177

一、温室效应及其变化趋势 177

二、森林与温室气体 181

三、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 183

一、生物多样性锐减 185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85

四、森林与防止气候变化 185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189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和建议 189

第三节 臭氧层破坏 193

一、臭氧层破坏现象的发现及其现状 193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194

三、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96

四、解决臭氧层破坏问题的技术性措施 199

第四节 酸雨 202

一、酸雨及其分布 202

二、酸雨的形成机理 204

三、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205

四、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06

五、酸雨的防治 208

第八章 生态监测 211

第一节 空气污染的生态监测 211

一、空气污染的生态监测原理 211

二、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211

三、空气污染的植物监测 212

第二节 水污染生态监测 219

一、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219

二、河流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219

三、水体营养化的评价 223

四、废水生物处理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227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生态监测 230

一、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30

二、土壤生化指标 232

三、测定土壤酶活性 233

四、土壤环境容量 235

第九章 生态规划 238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238

一、生态规划的定义 238

二、生态规划的目的 238

一、制定生态规划的原则 239

第二节 制定生态规划的原则和程序 239

四、生态规划的作用 239

三、生态规划的意义 239

二、制定生态规划的程序 243

第三节 生态规划的类型和内容 243

一、卫生防护林带 243

二、道路绿化 245

三、工厂区防污绿化 246

四、城市污水处理规划 248

第十章 生态工程原理与方法 250

第一节 生态工程的概念和意义 250

一、生态工程的定义 250

二、生态工程的特征 251

三、生态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252

四、生态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254

第二节 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 256

一、生态学理论 256

二、社会经济学原理 258

三、系统工程理论 259

第三节 生态工程的类型 259

一、治污生态工程 260

二、生态恢复的生态工程 262

三、农业生态工程 266

四、林业生态工程 268

第四节 生态工程的设计 270

一、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 271

二、生态工程的设计方法 274

第十一章 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277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277

一、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 277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 278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279

四、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程序 282

五、环境质量的生态学评价 284

一、评价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指标 287

二、生境指标 287

第二节 环境质量评价的生态学方法 287

三、种群或群落指标 291

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指标 298

第三节 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评价 299

一、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评价基准与标准 299

二、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301

三、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评价内容 302

四、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评价实例 304

第四节 环境影响的生态评价 311

一、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的生态评价 311

二、环境质量影响的生态评价方法 313

三、环境影响的生态评价内容与程序 319

参考文献 327

查看更多关于环境生态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