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9
  • 作 者:王克勤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68649
  • 标注页数:187 页
  • PDF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广泛收集古今、西方等有关心理学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积累、思考、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心理学进一步分化、完善打下了初步基础。中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书是第一部中医心理学专著,所阐述的内容,是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理论支撑,也是指导中医心理学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阐述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在中医心理学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构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重点介绍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分析了中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各论部分,是按照总论所构建的框架,阐述了中医心理学的整体观念,即“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与“三才整体”的宇宙观;论述了“心主神明”一元论,确立了中医心理学“身心一元论”的指导思想;论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阐述了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及现代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探讨了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学说以及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学说。本书内容全面,框架合理,说理透彻,指导性强,适合中医心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从业人员及中医基

查看更多关于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总论 1

第一章 导言 1

一、中医心理学与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1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 2

(一)形神合一论 2

(二)三才整体论 3

(三)心主神明论 4

(四)心神认知论与心神感知论 4

(五)五脏情志论 5

(六)心之意志论 6

(七)阴阳睡梦论 6

(八)人格体质论 7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 9

一、先秦时期 9

(一)人贵论 9

(二)形神论 10

(三)三才论 10

(四)主心说 10

(五)心物论 11

(六)情欲论 11

(七)志意论 12

(八)智能论 13

(九)性习论 13

(十)睡梦论 14

二、《内经》时代 14

(一)《内经》论“神”——确立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4

(二)“形与神俱”——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 15

(三)“四气调神”——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 15

(四)“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明确了“心主神明”的一元论思想 16

(五)“本神”——强调心理活动皆本于神 16

(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忧恐”——“五脏情志论”的理论渊源 16

(七)《内经》对睡梦的认识——“阴阳睡梦论”的提出 17

(八)《内经》对人格气质的认识——“人格体质论”的提出 17

三、秦汉三国时期 18

(一)《难经》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18

(二)秦汉三国思想家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18

四、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18

(一)《针灸甲乙经》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18

(二)王冰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19

(三)其他医家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19

(四)道家思想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20

(五)《神灭论》对“形神合一”思想的贡献 20

五、宋金元时期 20

(一)《圣济总录》的心理学思想 20

(二)七情学说的确立 21

(三)金元四大家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21

(四)宋代理学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22

六、明清时期 23

(一)《类经》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23

(二)温病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23

(三)医案类编中的心理学思想 24

(四)“脑髓说”的形成 24

(五)明清思想家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24

七、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25

八、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25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9

一、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 29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 30

三、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普通心理学 30

四、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医学心理学 31

五、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医情志学 32

各论 33

第一章 中医心理学的“形神合一”生命观 33

一、形、神概念 34

(一)形的基本概念 34

(二)神的基本概念 34

(三)人身之神 35

(四)元神与识神 36

二、形神关系 39

(一)神本于形而生 39

(二)神依附形而存 40

(三)神为形之主 41

三、形神俱备,乃成为人 42

四、中医心理学“形神合一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43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的“三才整体”宇宙观 46

一、“三才”概念 46

二、天地之道——人与天地相应 47

(一)天道阴阳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 47

(二)地道阴阳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 49

三、人道——人与社会和谐 51

(一)“人道”的概念 52

(二)人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53

四、中医心理学“三才整体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58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的“心主神明”一元论 62

一、“心”的概念 62

二、“心主神明”的内涵 64

(一)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 65

(二)心神主导精神心理活动 66

三、心神总领众神 69

(一)心神总统魂魄 69

(二)心神兼赅志意 71

四、“心神说”与“脑髓说” 73

五、中医心理学“心主神明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75

第四章 中医心理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79

一、认知的概念 79

(一)知 80

(二)虑 81

二、认识的来源 82

(一)主体“形器” 83

(二)客体“外物” 84

三、认知过程 85

(一)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认识 85

(二)《内经》对认知过程的认识 86

(三)古代先哲对认知过程的认识 88

四、智能 90

(一)智能的概念 90

(二)智能的形成 91

(三)《内经》论智能 92

五、语言和行为 93

(一)语言与思维 93

(二)行为与认知 95

六、中医心理学认知学说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97

第五章 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的认识 100

一、心神主导五官感知 101

(一)视觉 101

(二)听觉 102

(三)嗅觉 103

(四)味觉 103

二、心神主导躯体感知 104

(一)肤觉 104

(二)深部痛觉 104

(三)心神状态对痛觉的影响 105

(四)麻木不仁 105

(五)针感 106

三、错觉与幻觉 107

(一)错觉 107

(二)幻觉 108

四、中医心理学“心神感知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109

第六章 中医心理学对情感过程的认识 111

一、“情志”概念 111

(一)情、志及情志的含义 111

(二)情志的分类 112

二、情志的产生及五脏气化论 115

(一)情乃感于物而生,动于中而形于外 115

(二)“性生情”与“欲生情” 115

(三)五脏气化论 116

三、情志的作用及对脏腑的影响 119

(一)情志的动力功能 119

(二)情志对脏腑的反作用 120

四、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122

五、中医心理学情志学说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124

第七章 中医心理学对意志过程的认识 126

一、意志的概念 127

(一)“意志”的含义及古代称谓 127

(二)“志”与“意”的区别 128

二、意志过程 129

(一)意志过程的分析 129

(二)意志过程的脏腑生理基础 132

(三)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及行为 133

三、意志的基本品质与作用以及意志的培养 134

(一)意志的基本品质 134

(二)意志的作用 135

(三)意志的培养 137

四、中医心理学意志学说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137

第八章 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学说 140

一、睡眠 140

(一)睡眠概念 140

(二)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 141

(三)影响睡眠的因素 145

二、梦 147

(一)梦的概念 147

(二)梦的分类与作用 149

(三)梦的发生 151

(四)梦中景象 153

三、中医心理学“阴阳睡梦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157

第九章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学说 159

一、人格、体质的概念 159

(一)人格概念 159

(二)体质概念 161

二、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161

(一)人格与体质“形神合一” 161

(二)人格体质相关是中医人格学说的特色 163

三、人格的分类 163

(一)国外心理学的传统分类 164

(二)当代心理学的特质因素分类 165

(三)中国古代人格分类 165

四、阴阳五态之人 167

(一)太阴之人 167

(二)少阴之人 167

(三)太阳之人 167

(四)少阳之人 168

(五)阴阳和平之人 168

(六)“阴阳五态”人格特点及与心理学传统人格分类的比较 169

五、阴阳二十五人 169

(一)木形之人 169

(二)火形之人 170

(三)土形之人 170

(四)金形之人 170

(五)水形之人 171

(六)“阴阳二十五人”与“阴阳五态之人”的关系 171

六、当代薛-杨氏“五态人格”测验 172

(一)“五态人格”测验的理论思考 172

(二)“五态人格”测验的具体内容 173

七、中医心理学“人格体质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173

附录一 中医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名词规范——基础理论部分 177

附录二 五态人格测验量表(成人) 184

查看更多关于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