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全国中等林业学校试用教材  森林学  林业专业用

全国中等林业学校试用教材 森林学 林业专业用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农业科学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森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概况 3

三、森林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

上篇 森林生态 8

第一章 森林概述 8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 8

第二节 森林植物成分 10

第三节 林分的基本特征 11

第四节 林型 16

一、林型的概念 16

二、林型的划分和命名 17

第五节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18

第六节 环境因子分类 20

第二章 森林与气候 22

第一节 森林和光 22

一、光的生态意义 22

二、树种的耐阴性 24

三、林内光的特点 26

四、光在林业上的应用 28

第二节 森林和温度 29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 30

二、积温 34

三、极限温度对林木危害及其防治 35

四、森林对温度的影响 38

第三节 森林和水分 39

一、水的生态意义 39

二、树种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 42

三、森林对水分循环和降水量的影响 44

四、森林的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 47

五、森林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 48

第四节 森林和大气 48

一、大气主要成分的生态意义 49

二、大气污染与森林植物 51

三、森林与风 55

第三章 森林与土壤 57

第一节 土壤对森林的作用 57

一、母岩对森林的影响 58

二、土壤物理性状对森林的影响 58

三、土层厚度对森林的影响 60

四、土壤酸碱度对森林的影响 61

第二节 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影响 62

一、枯枝落叶的意义 62

二、枯枝落叶的分解 63

第三节 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及其循环 64

一、森林对土壤肥力的要求 65

二、森林中营养元素的循环 66

第四节 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途径 68

一、正确运用经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68

二、利用新试剂提高土壤肥力 69

三、生物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69

四、防止土壤污染也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69

第四章 森林与生物 70

第一节 森林植物的相互作用 70

一、森林植物相互作用方式 70

二、林木与其他森林植物的相互关系 76

第二节 森林和动物的相互关系 80

一、森林对动物的影响 80

二、动物对森林的影响 81

三、调节森林动物的措施 83

第三节 森林中的食物链(生物链) 84

第五章 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85

第一节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86

一、生态环境对森林作用的基本规律 86

二、森林对环境作用的基本规律 90

第二节 生态环境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93

一、空间变化与森林植被地带性 93

二、地形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106

第六章 森林更新 111

第一节 森林有性更新 112

一、林木结实和种子传播 112

二、种子发芽的条件 115

三、幼苗、幼树的生长环境 115

第二节 森林无性更新 116

一、萌芽更新 116

二、根蘖更新 118

三、竹林萌芽更新 119

四、森林有性更新与无性更新比较 120

第三节 森林更新与环境的关系 121

第四节 森林更新调查及评定 122

一、有性更新调查方法 122

二、有性更新等级评价 123

三、萌芽更新调查 124

第七章 森林的生长和发育 124

第一节 森林的生长 125

一、林木根生长 125

二、林木高生长 128

三、林木直径生长 129

四、林木材积生长 130

五、影响林木生长的因素 131

第二节 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 135

一、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的概念 135

二、影响自然稀疏的因素 137

第三节 森林的发育 138

一、林木的个体发育 139

二、森林的发育过程 140

第四节 竹类生长发育的特点 142

第八章 森林演替 144

第一节 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44

第二节 我国森林演替(树种更替)实例 148

第三节 森林演替在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153

第九章 森林生态系统 154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55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155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156

三、食物链·营养级 156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 157

一、热力学定律 157

二、百分之十定律 158

三、生态金字塔 15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160

一、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况 160

二、森林中的营养成分 161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 163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64

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 164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量 166

三、制约森林生产力的条件 167

第五节 生态模拟与系统分析 171

一、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172

二、生态模拟 174

三、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 177

下篇 森林经营 179

第十章 森林抚育 179

第一节 间伐的概念和间伐的任务 179

一、间伐的概念 179

二、间伐的任务 181

第二节 间伐作业的理论基础 183

一、林木物质生产与间伐 183

二、林分密度与间伐 185

三、经营目的与间伐 192

第三节 间伐木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194

一、林木分级——间伐选木的主要依据 194

二、“三砍三留”——间伐选木的基本原则 198

第四节 间伐的种类和体系 200

一、间伐的种类 200

二、间伐的体系 203

第五节 定性疏伐 204

一、疏伐的方法 204

二、疏伐的时间 210

三、疏伐的强度 215

第六节 定量疏伐 219

一、依据胸高直径定量疏伐 220

二、依据树高定量疏伐 224

三、依据胸高断面积定量疏伐 227

四、依据最适株数定量疏伐 229

第七节 人工整枝与森林施肥 235

一、人工整枝 235

二、森林施肥 238

第八节 间伐的作业设计与施工 241

一、间伐的作业设计 241

二、内业设计 244

三、间伐的施工 245

第十一章 林分改造 246

第一节 林分改造的概念及经营次生林的意义 246

一、林分改造的概念 246

二、天然次生林的概念 247

三、经营次生林的重大意义 247

第二节 天然次生林的基本特点及天然次生林类型的划分 248

一、天然次生林的基本特点 248

二、天然次生林类型的划分 251

第三节 天然次生林经营 254

一、天然次生林经营方针 254

二、天然次生林抚育、改造措施 255

第四节 低劣人工林改造 264

一、“小老树”的形成原因 264

二、“小老树”林改造措施 265

第十二章 森林主伐 266

第一节 森林主伐的概念 266

第二节 皆伐 267

一、皆伐的伐区区划技术指标 267

二、小面积皆伐 270

三、皆伐与更新 270

第三节 择伐 277

一、择伐的特点 277

二、择伐的主要技术指标 278

三、择伐的种类 281

第四节 渐伐 284

一、渐伐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 284

二、渐伐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 288

第五节 采伐迹地清理和采伐剩余物的利用 289

一、采伐迹地清理 289

二、采伐迹地清理方法 290

三、采伐剩余物的利用 292

第六节 矮林经营 295

一、矮林采伐 295

二、头木林作业 296

第十三章 森林防火 297

第一节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季节 298

一、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 298

二、森林火灾发生的季节 299

第二节 森林火灾的种类 300

一、地表火(地面火) 300

二、树冠火 301

三、地下火 301

第三节 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条件 302

一、森林火灾危险性同地被物的关系 302

二、森林火灾危险性同森林特征的关系 302

三、森林火灾危险性同气象因子的关系 303

四、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同地形土壤的关系 304

第四节 森林火灾预防措施 305

一、预防森林火灾的行政措施 305

二、预防森林火灾的技术措施 306

三、护林防火设施 309

四、划分森林火险等级和防火区 312

第五节 森林火灾的扑灭技术 313

一、灭火原理 313

二、消灭森林火灾计划 313

三、消灭森林火灾的方法 314

四、各种灭火方法的应用 316

五、灭火安全措施 317

第六节 森林经营计划用火 317

一、计划烧除的目的意义 318

二、计划烧除的技术 318

三、计划烧除的评价 320

查看更多关于全国中等林业学校试用教材 森林学 林业专业用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