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马铃薯栽培生理

马铃薯栽培生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农业科学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门福义 刘梦芸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109036782
  • 标注页数:355 页
  • PDF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绪论 1

一、马铃薯的起源 1

(一)休眠现象与休眠期 1 2

二、马铃薯的传播与栽培简史 3

三、马铃薯生产性能的分析 5

(一)高产性能和适应性 5

(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7

(三)具有多种用途 10

四、马铃薯的分布与生态环境 13

(二)中原二作区 14

(一)北方一作区 14

(三)南方二作区 15

(四)西南一、二季垂直分布区 16

第二章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 17

一、种薯萌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7

(一)种薯萌芽及形态结构变化 17

(二)种薯萌芽期间其内含物的变化 18

(三)影响种薯萌芽的主要因素 20

(四)贮藏块茎的呼吸 1 22

(一)须根的形成与生长 22

二、根系生长及其组织结构 22

(二)须根的解剖构造 24

(三)直根系 25

(四)影响根系发育的主要外界因素 26

三、茎叶生长及其组织结构 27

(一)茎的形成与生长 27

(二)茎的解剖构造 29

(三)叶的形成与生长 31

(四)叶的解剖构造 34

(五)影响茎叶生长的主要外界因素 36

四、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及其组织结构 39

(一)花序及花的构造 39

(二)开花习性 40

(三)果实与种子 41

(四)影响开花结实的外界环境条件 42

五、各生育时期的生育特点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43

(一)芽条生长期 44

(二)幼苗期 46

(三)块茎形成期 48

(四)块茎增长期 50

(五)淀粉积累期 52

(六)成熟收获期 53

第三章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 55

一、匍匐茎的生长发育 55

(一)匍匐茎的形态结构 55

(二)匍匐茎的生长 57

(三)匍匐茎形成的机理 59

二、块茎的生长发育 60

(一)块茎的形态结构 60

(二)块茎形态建成过程 64

(三)调控块茎始成的因素 67

(四)块茎形成的数量 76

(五)块茎形成的时间和部位 78

(六)块茎的增大与增重 79

一、块茎的贮藏物质 86

第四章马铃薯块茎的生理 86

(一)干物质 87

(二)碳水化合物 89

(三)含氮化合物 94

(四)马铃薯素 96

(五)维生素 98

(六)酚类化合物 99

(七)有机酸 101

(八)类脂化合物 101

二、块茎的休眠 102

(二)影响休眠期长短的因素 102

(三)块茎休眠的生理机制 104

(四)休眠的调节 110

三、块茎生理异常现象 110

(一)块茎的绿化 110

(二)块茎的次生生长 111

(三)纤细芽 112

(四)块茎的空心 112

(五)块茎内萌芽 112

(六)块茎薯肉的变黑 113

(七)水薯和甜尾现象 114

(九)皮孔肥大 114

(十)芽薯 114

(八)块茎薯肉变褐 114

第五章马铃薯块茎贮藏生理 117

一、块茎贮藏期的三个生理阶段 117

(一)生理后熟阶段 117

(二)休眠阶段 118

(三)萌芽阶段 118

二、块茎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118

(一)组织结构的变化 118

(二)伤口的愈合 119

(三)块茎的失水 121

(五)块茎组分的变化 123

(六)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128

(七)维生素含量的变化 129

(八)块茎内激素含量的变化 131

(九)酶活性变化 132

(十)次生物质的变化 134

三、块茎的贮藏环境与窖藏管理 135

(一)温度 135

(二)湿度 136

(三)空气成分 137

第六章马铃薯的生理年龄 139

一、生理年龄的概念 139

二、影响生理年龄的因素 141

(一)种薯从发生到播种所经历的时间——时间年龄 142

(二)温度 145

(三)芽龄 152

(四)种薯处理 157

(五)种收时间 164

(六)海拔高度 165

(七)其他 166

三、种薯生理年龄的调控机理 167

四、种薯生理年龄的度量 168

第七章马铃薯的矿质营养 172

一、矿质营养对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72

(一)氮素营养 172

(二)磷素营养 178

(三)钾素营养 184

(四)氮、磷、钾配合的作用 187

(五)钙、镁、硫和微量元素营养 190

二、矿质营养(三要素)的吸收、分配与运转 194

(一)氮、磷、钾在各器官中的浓度变化 194

(二)氮、磷、钾营养的延续性和阶段性 197

(三)氮、磷、钾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与转移 199

(四)氮、磷、钾在各器官的运转分配数学模型 200

三、缺素症的识别及其防止途径 204

(一)缺氮 204

(二)缺磷 204

(三)缺钾 205

(四)缺镁 206

(五)缺钙 207

(六)缺硼 208

四、对养分需要量的测算 208

第八章马铃薯的水分生理 211

一、对水分的反应 211

(一)水分的生理作用 211

(二)灌水对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212

(三)浇块茎形成水对养分吸收、分配、转移的影响 215

(四)块茎形成水与肥料的相互作用效应 216

二、需水规律 217

三、合理灌溉 220

第九章马铃薯的光合作用 222

一、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 222

二、光合作用器官 224

(一)叶片的结构 224

(二)叶片生长规律 225

(三)叶面积消长动态 226

(四)叶面积与产量 226

(一)光合强度的日变化 227

三、光合强度的变化 227

(二)不同生育时期光合强度的变化 228

(三)不同叶层光合强度的变化 229

四、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229

(一)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含量变化 231

(二)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 232

五、光合产物的日变化规律 233

(一)干物率及其日变化 233

(二)非还原糖含量及其日变化 235

(三)还原糖含量及其日变化 237

(四)淀粉含量及其日变化 239

(一)光照强度 241

六、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 241

(二)CO2浓度 242

(三)水分 243

(四)温度 243

(五)矿质营养 244

七、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 244

第十章马铃薯的群体结构 246

一、产量的构成因素 246

二、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的数学评定 249

(一)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回归模型 250

(二)各自变量对产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250

(三)上述结果的分析评价 252

三、密度单位及其控制因素 255

(四)产量结构模式 255

(一)群体结构与茎叶、块茎的生育状况 257

(二)群体结构与叶面积系数 257

四、群体结构与生育动态 257

(三)群体结构与光合势 260

(四)群体结构与光合生产率 261

(五)高产群体生理参数的数学评定 263

五、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 266

(一)配置方式与产量 266

(二)穴茎数与产量 268

第十一章马铃薯实生种子生理特性 272

一、实生种子的特征特性 272

(一)不同贮藏年限实生种子发芽出苗情况 274

二、实生种子贮藏及发芽 274

(二)不同贮藏年限实生种子脂肪酸价的变化 276

(三)不同贮藏年限实生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277

(四)不同贮藏年限实生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278

三、实生苗的特征特性 280

(一)形态特征 280

(二)实生苗的生长发育 282

四、实生种子的利用 292

(一)利用实生种子的意义 292

(二)实生种子的采收和保存 295

(三)实生种子利用的增产效应 296

附: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法 300

查看更多关于马铃薯栽培生理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