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建筑物抗震设计法

建筑物抗震设计法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工业技术

图书介绍

目录 1

1 抗震性能 1

1.1 地震概述 1

1.2 容易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 11

1.2.1 前言 11

1.2.2 地形和地基 13

1.2.3 建筑物的形状 17

1.2.4 延性(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 20

1.2.5 连接部位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 24

1.2.6 施工技术水平低 25

1.2.7 非承重构件 26

1.2.8 其他 27

1.3 能经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 28

2 建筑标准法及其施行条例的修订宗旨 31

2.1 抗震设计的目标 31

2.1.1 抗震设计法存在的问题 31

2.1.2 抗震设计安全度 33

2.1.3 两阶段抗震设计法 34

2.1.4 抗震设计中结构上的注意事项 36

2.1.5 设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 38

2.2 建筑标准法及其施行条例中有关抗震规定的新旧比较表 39

2.3 建筑标准法及其施行条例的修订要点 41

2.3.1 主要修订部分 41

2.3.2 各修订部分的要点 42

3 修订后的抗震设计法 46

3.1 概要 46

3.1.1 地震力输入方法 46

3.1.2 动态分析方法 57

3.1.3 强度与变形能力 68

3.2 结构设计细则 73

3.2.1 结构计算程序 73

3.2.2 地震力 75

3.2.3 地震区域系数Z 79

3.2.4 振动特性系数Rt 81

3.2.5 层间剪力分布系数Ai 83

3.2.6 变形限制(层间角变位的限制) 87

3.2.7 形状系数(刚性率及偏心率) 88

3.2.8 极限承载能力的验算与结构特性系数Ds 91

3.2.9 不必验算极限承载能力的建筑物 93

3.2.10 对极限承载能力的评价 103

3.2.11 用途系数 103

4 抗震设计必要的基础知识 108

4.1 振动理论 108

4.1.1 自由振动和振动方程 108

4.1.2 强迫振动 113

4.1.3 反应谱 116

4.1.4 基本振型和固有周期 119

4.1.5 关于阻尼 121

4.1.6 振型迭加法(模态分析) 123

4.1.7 各种振动体系 125

4.2 容许应力设计(弹性设计) 129

4.2.1 容许应力设计的基本宗旨 129

4.2.2 建筑材料的容许应力 131

4.2.3 容许应力设计中的设计剪力分布 131

4.3 塑性设计 135

4.3.1 塑性设计的基本方法 135

4.3.2 塑性化与能量吸收能力 135

4.3.3 塑性设计 136

4.3.4 结构特性系数(Ds) 138

4.3.5 极限承载能力 140

4.3.6 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142

4.3.7 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 166

4 4 基础设计 182

4.4.1 基础设计的基本方法 182

4.4.2 基础设计的外力 182

4.4.3 基础1次设计与2次设计的关系 183

4.4.4 直接基础设计的基本要点 186

4.4.5 桩基础设计的基本要点 189

5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设计实例 199

5.1 设计例题1 纯框架结构 199

5.1.1 结构方案 199

5.1.2 计算资料 206

5.1.3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214

5.1.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218

5.1.5 梁、柱断面计算 223

5.1.6 小梁、板的设计 236

5.1.7 基础及基础梁的设计 239

5.1.8 层间变形角的验算 243

5.1.9 地震安全度的校核(2次设计) 244

5.2 设计例题2 框架剪力墙结构 268

5.2.1 结构方案 268

5.2.2 计算资料 272

5.2.3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273

5.2.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273

5.2.5 梁、柱断面计算 277

5.2.7 基础及基础梁的设计 278

5.2.8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 278

5.2.6 小梁及板的设计 278

5.2.9 2次设计必要性的判断 280

5.2.10 地震安全度的校核(2次设计) 281

5.3 设计例题3 偏剪力墙框架结构 301

5.3.1 结构方案 301

5.3.2 计算资料 302

5.3.3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05

5.3.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05

5.3.8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 308

5.3.7 基础及基础梁的设计 308

5.3.6 小梁及板的设计 308

5.3.5 梁、柱断面计算 308

5.3.9 地震安全度的校核(2次设计) 313

5.4 设计例题小结 349

6 钢结构设计实例 352

6.1 设计方针 352

6.2 设计例题1 7层办公楼 357

6.2.1 结构方案 357

6.2.2 计算资料 360

6.2.3 地震力计算 376

6.2.4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78

6.2.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82

6.2.6 梁、柱断面计算 387

6.2.7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 407

6.2.8 2次设计 408

6.3 设计例题2 7层办公楼 413

6.3.1 一般事项 413

6.3.2 计算资料 415

6.3.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17

6.3.4 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17

6.3.3 地震力计算 417

6.3.6 梁、柱、斜撑的断面计算 421

6.3.7 层间变形角的校核 440

6.3.8 2次设计 441

7 抗震设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补充 447

7.1 有关振动术语及其单位 447

7.2 单质点体系的振动 450

7.2.1 关于单质点体系的补充说明 450

7.2.2 单质点体系受到随机地震的反应 453

7.3 行列式(矩阵) 457

7.4 建筑物的刚度 462

7.4.1 根据剪力分布系数(D值)求建筑物的刚度 462

7.4.2 按固定法求刚度矩阵 466

7.5 建筑物的模型化 471

7.5.1 考虑建筑物扭转的模型 471

7.5.2 考虑地基变形的模型 475

7.6 基本振型和固有周期 478

7.6.1 多质点体系的自由振动 478

7.6.2 斯特多拉法(渐近法) 481

7.6.3 第1振型的固有周期的简化算法 487

7.7 地震反应分析 490

7.7.1 按振型迭加法的弹性反应分析 490

7.7.2 利用反应谱对多质点系建筑物的最大反应值的简化计算 495

7.7.3 建筑物的弹塑性反应分析 499

7.8 建筑物和地基相互作用的效果 507

7.9 阻尼 510

7.9.1 粘性阻尼 510

7.9.2 过程阻尼 511

7.9.3 地下逸散阻尼 513

7.10 构造规定 516

7.1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规定 518

7.10.2 钢结构的构造规定 525

7.11 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实例 532

7.11.1 钢筋混凝土纯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532

7.11.2 有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从左侧加力的情况) 546

7.11.3 钢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560

7.11.4 带支撑的钢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568

附录1 建筑标准法施行条例第3章第8节 572

附录2 建设省告示 589

查看更多关于建筑物抗震设计法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