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语言文字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王松茂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9190·029
  • 标注页数:484 页
  • PDF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

序 陆宗达 宋玉珂 1

一、汉语的词能否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1

(一)高名凯认为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 1

编者的话 1

1.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 2

2. 驳汉语有词类的分别 3

3. 不能以词和词的结合作为分别词类的标准 4

4. 汉语没有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所以没有词类的分别 5

(四) 文炼、胡附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 6

5. “鉴定字”不是词的外部形态,也不是词类的标志 7

6. 汉语的重叠与词类没有关系 9

(二)刘正埮同意高名凯的观点--汉语的实词没有词类的分别 10

(三)曹伯韩认为汉语是有词类分别的,不同意高名凯的观点 13

1. 驳高名凯否定从词的广义形态进行词的分类 13

2. 从词与词的关系来辨别词类,是不是就混同了句法和词法 14

3. 划分词类的标准根据词的功能和意义 15

1. 不应该专从意义上区分词类,而应该从形态上着眼 18

2. 汉语既有广义的形态,又有狭义的形态 19

3. 分析句子成分与区分词类有密切的关系 24

4. 根据语序、句子成分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帮助我们辨认词性 26

5. 区分词类应以形态为标准,并不排斥意义 28

(五)周祖谟提出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 28

1. 按照词在句中的作用来定 28

2. 按照词与哪一类词相粘合或不相粘合的性能来决定 29

3. 按照词的形态来定 29

(六)陈乃凡反对孤立地从形态上分类,认为应从词的组合形式分类 31

(七)俞敏从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驳高名凯的实词不能分类的观点 32

(八)钟梫等认为汉语的词类是客观存在的 34

(九)黎锦熙修正“离句无品”说 37

(十)叶叔湘提出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38

1. 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 38

2. 按照句子成分区分词类的优缺点 39

3. 按照结构分类不同于按照句子成分分类 40

4. 用“鉴定字”作为区分词类的辅助手段 42

5. 用重叠式来区别词类 47

6. 区别词类与词的意义有关 48

(十一)莫木驳高名凯的例证 52

(十二)陈陵认为区分词类不能割裂意义和形态 54

(十三)伯晦认为划分词类应该注意词的意义和形态的统一,汉语的形态对区分词类起一定的作用 56

(十四)王力概括了划分汉语词类的三个标准 59

(十五)贺重对于四种有影响的语法书区分词类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60

二、动词问题 66

(一)汉语动词能否分及物不及物及其划分标准 66

1. 王力认为汉语动词不需分及物不及物 66

2. 陆志韦认为汉语动词不易分及物不及物 67

3. 黄盛璋主张取消内外动的名称 67

4. 潘汞主张动词分内外动 69

5. 傅子东认为区分内外动很有必要 72

6. 赵元任提出区分及物、不及物动词的标准 73

(二)动词分类问题 73

1. 廖庶谦把动词分为六类 73

2. 黎锦熙把动词分为四类两式 77

3. 赵元任把动词分为九类 78

4. 洪心衡把动词分为五类 81

5. 张志公把动词分为四类(另有附类) 82

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主张区分动词和助动词 85

2. 刘坚用“很”和“问话”区分助动词和动词 85

(三)动词和助动词的界限问题 85

3. 王年一用五条标准区分动词和助动词 88

4. 梁式中认为刘坚区分助动词和动词的标准值得商榷 90

(四)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问题 91

1. 张志公等用三条标准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91

2. 展成用“所”“很”等字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92

3. 黄盛璋用带宾语划分动词和形容词 92

4.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认为形容词加“了、起来”可看作动词 95

5. 王力认为形容词加“了、起来”后带叙述性 95

6. 《语法》编写组提出用副词“没(有)”鉴定动词和形容词 96

三、形容词问题 97

(一)形容词是否独立成类 97

1. 陈望道把形容词列入用词 97

2. 赵元任把形容词归入谓词 98

3. 叶叔湘认为形容词可并入动词 98

4. 史存直主张形容词与动词并为一类 99

5.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把形容词单独列为一类 100

(二)形容词的分类问题 101

1. 廖庶谦把形容词分为七类 101

2. 黎锦熙把形容词分为四大类 101

3. 赵元任把形容词分为四类 104

4. 朱德熙把形容词分为简单形式的和复杂形式的两类 105

5. 傅子东把形容词分为五类 108

(三)形容词的重迭问题 109

1. 黎锦熙认为词义、语义和语言习惯对于重迭法起着主导作用 109

2. 郭绍虞认为AABB式ABAB式同出一源 110

3. 张志公等认为AABB式与ABAB式是形容词与动词形态上的区别 112

4. 黎锦熙认为形容词重迭式可以产生特定的附加意义 112

5. 郭绍虞认为形容词重迭式有表达感情的作用 114

6. 冯成麟认为形容词重迭式的感情色彩与音节形式有关 115

7. 季高认为形容词重迭式表示加重或轻微的程度 117

8. 李成蹊认为形容词重迭或可加强语词的形容性 117

9. 朱德熙阐述形容词重迭式的感情色彩 119

(四)带重迭辅助成分的形容词能否受副词修饰 123

1. 马德贵认为带重迭辅助成分的形容词不受副词修饰 123

2. 马克前认为带迭字词尾的形容词可以受范围副词的修饰 124

3. 汪惠迪认为带重迭辅助成分的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以外的副词修饰 124

3. 吕叔湘、朱德熙认为副词是虚词 126

2. 郭绍虞认为副词介于虚实之间 126

1. 王力认为副词是半实词 126

(一)汉语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26

四、副词问题 126

4. 谭全把副词划入虚词 127

5. 陈望道认为副词是实词 127

6. 石安石论述副词是实词 128

(二)副词分类问题 129

1. 廖庶谦把副词分为十种 129

3. 王力把副词分为八类 130

2. 黎锦熙把副词分为六大类 130

4. 吕叔湘把副词分为七类 132

5. 许世瑛把副词分为七类 132

(三)程度副词的再分类 133

1. 王力把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 133

2. 黄盛璋主张把程度副词分为“泛较”和“定较”两类 134

(四) 副词和形容词的划界问题 135

1. 吕叔湘、朱德熙根据能否修饰名词区分副词和形容词 135

2. 黄伯荣主张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区分副词和形容词 136

3. 傅婧评述以语法特点划分副词、形容词的各种观点 136

1. 张志公认为副词带有关联作用仍是副词 141

(五)副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 141

2. 赵元任把有关联作用的副词看作副词性的连词 142

3. 张静认为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应划入连词 143

4. 黄盛璋论述划分连词跟副词的标准问题 143

五、代词问题 146

(一)代词能否独立为一类的问题 146

1. 陈承泽认为代词不必独立为一类 146

2. 乃凡认为代词不能独立成类 147

3. 黎锦熙、刘世儒曾经主张把代词“按照它们的语法形式归入它们应该归入的类” 148

4. 曾聪明认为代词是一种独立的词类 149

(二)代词的分类问题 150

1. 马建忠把代词分为四类 150

2. 杨树达把代词分为四类 152

3. 黎锦熙把代词分为四类 152

4. 王力把代词分为七类 152

5. 高名凯论述人称代词及反身代词 156

6. 吕叔湘把代词分为两大类三小类 157

7. 张志公把代词分为三类六组 158

8. 林文金主张代词分为四类 159

1. 黎锦熙对“指示形容词”的再分类 161

(三)指示词、疑问词及其分类问题 161

2. 黎锦熙对“疑问形容词”的再分类 162

3. 高名凯称“指示词”、“询问词”,不称代词 163

六、介词问题 165

(一)介词(次动词、副动词)是否能独立成类 165

1. 吕叔湘曾经主张把副动词(介词)归入动词 165

2. 王力主张副动词之外,另立介词一类 165

3. 黄盛璋主张分别成立次动词和介词两类 166

(二)介词和动词的界限问题 170

1. 赵元任分析介词的特征 170

3. 黄盛璋主张以能否做“单纯谓语”区分介词和动词 171

2. 吕叔湘阐明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171

4. 向若认为应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区分介词和动词 172

5. 郭翼舟论述划分介词、动词的原则和标准 174

(三)介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 176

1. 黎锦熙提出区分介词和连词的标准 176

2. 向若、郭翼舟认为应以词的作用和语法特点为划分标准 178

3. 黄盛璋提出划分次动词和动词的三条标准 185

4. 吕叔湘论述介词和连词的分界问题 187

3. 林文金、谭全把象声词分为两类 189

2. 胡裕树等把拟物声音的词称为叹词 189

七、象声词问题 189

(一)象声词的范围及分类 189

1. 吕叔湘、朱德熙把拟人及拟物声音的词统称象声词 189

(二)象声词的性质及归类 191

1. 王力认为象声词是修辞现象 191

2. 钟隆林认为象声词是实词 191

3. 马天祥认为象声词应独立成类 195

5. 史存直认为象声词可作为“象词”的附类 200

6. 黎锦熙、刘世儒把象声词归入叹词 200

4. 张志公把象声词归入形容词 200

7. 陈书农把象声词归入副词 201

八、词的兼类(或多类)与活用 203

(一)词的兼类(或多类) 203

1.黎锦熙从“句本位”出发认为汉语词可以跨类 203

2. 王力认为凡属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 204

3. 张志公认为一词兼类的意义必须相关 205

4. 刘世儒提出“通转”说 206

5. 曹伯韩根据词的“常位”“变位”提出“变拉词” 206

7. 许世瑛提出“本用、活用”说 208

6. 朱星提出“本类、兼类”说 208

8. 郭绍虞提出“虚实转化”说 213

9. 吕叔湘论述词类转变的原则和标准 215

(二)词的活用 217

1. 胡裕树等提出词的活用不属于兼类 217

2. 史存直提出“词性转换”说 217

3. 张静等提出词的活用范围及标准 219

4. 谭全认为词的活用与汉语语法特点密切相关 223

1. 文炼论词和词组的界限问题 226

(一)词和词组的界限 226

九、词组及其分类问题 226

2. 王力论词和词组的界限问题 227

3. 海萍论词和词组的区别 227

4. 张静等论词和词组的界限 228

(二)词组的分类 232

1. 吕叔湘、朱德熙谈词组的分类 232

2. 玄常评论吕叔湘、朱德熙对于词组的分类 232

3. 黎锦熙、刘世儒谈词组的分类 236

4. 张志公谈词的组合及分类 237

5. 吕冀平认为多项联合词组有两种结构关系:各自独立的联合与彼此相加的联合 239

6. 许世瑛谈词与词间的配合关系 241

7. 吕叔湘谈词组的分类 243

8. 郭绍虞谈词组的结构形式 245

9. 范晓对短语的分类 250

十、主语和宾语问题 254

(一)吕冀平提出讨论主语和宾语问题 254

1. 吕冀平认为对于主语和宾语有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分析,并对于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加以比较 254

2.根据施受关系分析主宾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258

3. 根据结构分析主宾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262

1. 允川认为主语是一句的主体,是施事者,有的是受事者,或者是陈述的对象 263

(二)从意义分析主语和宾语 263

2. 岑麒祥认为讨论主语宾语问题,要把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 266

3. 李之琛介绍吕叔湘对主语和宾语的分析 268

4. 王力从主语的定义谈主语宾语问题 271

(三)根据语序或结构决定主语和宾语 276

1. 邢公畹提出四条原则,作为讨论主宾语的基础 276

2. 徐仲华主张从语法标志分析主语和宾语 282

3. 陈庭珍主张分析主语宾语应该根据结构 285

4. 唐启运主张语法结构决定主语宾语 290

5. 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科学小组主张从结构形式上确定主语宾语 291

(四)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分析主语和宾语 293

1. 张其春主张以词序为主,意义为辅 293

2. 周祖谟主张以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主语和宾语 297

3. 文炼、胡附主张确定主语和宾语必须同时顾到意义和结构 302

4. 高名凯从语法和逻辑的关系谈主语和宾语问题 308

十一、“合成谓语”问题 319

(一)张静指出“合成谓语”是《暂拟系统》提出来的 319

(二)“合成谓语”的类型及作用 319

1.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判断合成谓语”是“是+名/代” 319

2.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能愿合成谓语”是“能愿+动/形” 320

3.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趋向合成谓语”是“动/形+趋向” 321

(三)“合成谓语”应该取消 321

1.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现代汉语》的编者认为“合成谓语”给句法分析带来了难题 321

2. 张静认为“合成谓语”应该取消 322

(四)各家对“合成谓语”采取不同的分析 326

1. 对“判断合成谓语”的分析 326

2. 对“能愿合成谓语”的分析 331

3. 对“趋向合成谓语”的分析 335

1. 殷焕先认为有五种类型 336

(二)“复杂谓语”的类型 336

十二、“复杂谓语”问题 336

(一)“复杂谓语”是张志公、吕叔湘等分别提出来的 336

2.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有两大类型 339

(三)连动式(连谓式)的特点及其区分标准 342

1. 吕叔湘认为连动式必须无停顿、无虚词 342

2. 张志公认为连动式可以有停顿、有虚词 343

3. 丁声树等主张连动式可以包括次动词(介词)结构 344

4. 王福庭提出连谓式的两条区分标准 347

5. 赵元任主张不叫连谓式而叫连动式 348

2. 丁声树等主张兼语式包括被动式 349

(四)兼语式(递系式)的类型及其区分标准 349

1. 王力认为“递系式”有三大类 349

3. 张志公主张兼语式不包括一般的补语和被动式 351

4. 胡裕树提出兼语式同主谓宾语句的界限问题 352

5. 陈建民提出兼语式和“双宾语”句子的界限问题 353

(五)吕冀平认为“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名目应该取消 356

十三、状语问题 361

(一)W·L提出时间处所状语同主语的界限问题 361

1. 王学作、王国璋认为状语的位置有两种 364

(二)状语的位置问题 364

2. 胡裕树等认为状语还可以倒装在中心词之后 367

十四、补语问题 368

(一)宾语和补语的界限问题 368

1. 胡裕树等认为主要看位置和词性 368

2. 黄伯荣等认为主要看词性和意义 368

(二)关于补语的标志 369

1. 丁声树等认为“个”“得个”是补语标志 369

2. 唐启运谈“得”和“个” 370

1. 张志公对补语的分类 373

(三)补语的种类和位次 373

2. 丁声树谈趋向补语的种类和位次 379

3. 唐启运谈补语的分类 380

4. 唐启运谈补语的位次 389

十五、定语问题 392

(一)定语的分类问题 392

1. 黎锦熙对“领位”的分类 392

2. 丁声树对“定语”的分类 393

3. 朱德熙对定语的分类 395

(二)复定语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心词的关系问题 396

1. 刘世儒提出三种格式 396

2. 张志公提出两种类型 399

3. 吕冀平等提出有三种关系 399

4. 黄伯荣提出四种类型 404

5. 北京大学编的《现代汉语》提出三种类型 407

6. 章仪椿提出三类 408

1. 黎锦熙认为定语也可以后置 410

(三)关于定语的位置问题 410

2. 陈望道认为定语有前后两个位置 411

3. 张志公提出定语不能后置 412

4. 张静认为定语有三个位置 413

十六、单复句问题 414

(一)郭中平提出单句复句划界问题 414

1. 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划分单复句的标准 414

2. 分析单复句存在的问题 423

3. 解决单复句划界问题的办法 431

(二)曹伯韩主张包孕句不属于单复句,而是独立的一类 432

1. 包孕句为什么划归单句范围? 433

2. 凭语音停顿不能区分单复句 434

3. 包孕句应成为独立的一类 435

(三)刘世儒提出以“成分划定法”区分单复句 435

1. 关于包孕句的归类问题 436

2. 关于在副位的名词句的归类问题 436

3. 关于复成分句型的归类问题 438

4. 关于连环句的归类问题 440

5. 关于状语移前句型的归类问题 440

6. 关于定语挪后句型的归类问题 442

(四)黎锦熙等从复句的定义谈划分复句存在的问题 443

1. 复句的定义 443

2. 复句问题的发生和解决的方法 447

(五)何容谈包孕复句与并列复句 452

(六)杨伯峻谈复句的种类 452

附录一 书名、篇名索引 454

附录二 作者索引 463

附录三 汉语语法研究的倾向性 王松茂 466

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王松茂 476

查看更多关于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