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城市治理创新研究

城市治理创新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罗月领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2381822
  • 标注页数:284 页
  • PDF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本文首先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概念和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概述。城市治理创新必须围绕城市顾客及其需要展开,为了满足城市顾客不断变化的和多样性的需要,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治理,必须整合发挥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多元互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最终实现城市治理的顾客满意。

查看更多关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城市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3

第1章 城市治理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 3

1.1 理论基础 3

1.1.1 治理理论 3

1.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6

1.1.3 新公共服务理论 9

1.2 城市治理创新的相关概念 12

1.2.1 治理 12

1.2.2 城市治理 12

1.2.3 城市治理模式 16

1.2.4 城市治理创新 20

1.3 城市治理创新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20

1.3.1 城市治理主体的研究综述 20

1.3.2 城市治理内容的研究综述 22

1.3.3 城市治理过程的研究综述 23

1.3.4 城市治理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24

1.4 本章小结 28

第2章 城市顾客:城市治理创新的基点 29

2.1 “顾客导向”的提出 29

2.2 顾客与城市顾客的含义 31

2.2.1 顾客的含义 31

2.2.2 城市顾客的含义 34

2.2.3 城市顾客的类型 36

2.3 城市顾客的地位 39

2.3.1 历史的视角 39

2.3.2 民主的视角 41

2.3.3 国际的视角 42

2.3.4 国内的视角 43

2.4 城市顾客的需要 44

2.4.1 城市顾客需要的动态性 44

2.4.2 城市顾客需要的多样性 47

2.5 本章小结 49

第3章 城市文明:城市治理内容的创新 50

3.1 文明城市文明的含义 50

3.1.1 文明的含义 50

3.1.2 城市文明的含义 51

3.2 物质文明:经济领域的治理 51

3.2.1 物质文明的含义 51

3.2.2 物质文明的地位 52

3.2.3 建设城市物质文明的对策 53

3.3 政治文明:政治领域的治理 55

3.3.1 政治文明的含义 55

3.3.2 政治文明的地位 55

3.3.3 建设城市政治文明的对策 56

3.4 精神文明:文化领域的治理 58

3.4.1 精神文明的含义 58

3.4.2 精神文明的地位 58

3.4.3 建设城市精神文明的对策 58

3.5 社会文明:社会领域的治理 60

3.5.1 社会文明的含义 60

3.5.2 社会文明的地位 61

3.5.3 建设城市社会文明的对策 61

3.6 生态文明:生态领域的治理 63

3.6.1 生态文明的含义 63

3.6.2 生态文明的地位 64

3.6.3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对策 64

3.7 基于顾客选择的城市治理内容创新 66

3.7.1 顾客选择的含义 66

3.7.2 顾客选择影响城市治理内容的途径 67

3.8 本章小结 67

第4章 网络组织:城市治理主体的创新 69

4.1 城市治理主体的演变 69

4.1.1 单一主体 69

4.1.2 网络组织 71

4.2 城市治理主体的内容 73

4.2.1 公共部门 74

4.2.2 私人部门 75

4.2.3 第三部门 75

4.2.4 社会公众 76

4.3 我国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77

4.3.1 公共部门存在的问题 77

4.3.2 私人部门存在的问题 78

4.3.3 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 79

4.3.4 社会公众存在的问题 80

4.4 完善治理主体的措施 82

4.4.1 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 82

4.4.2 增进企业的积极参与 85

4.4.3 培育健康的第三部门 85

4.4.4 培养合格的社会公众 87

4.5 本章小结 89

第5章 多元互动:城市治理过程的创新 90

5.1 城市治理过程的转变 90

5.1.1 自上而下 90

5.1.2 多元互动 92

5.2 基于博弈论的城市治理过程分析 94

5.2.1 博弈论概述 94

5.2.2 城市治理中产生博弈关系的原因 94

5.2.3 城市治理过程的博弈分析 95

5.3 多元互动中的问题 96

5.3.1 政府一元独大 96

5.3.2 缺乏制度保障 97

5.3.3 缺乏信任基础 97

5.3.4 缺乏整合机制 98

5.4 完善多元互动的对策 99

5.4.1 引入竞争机制 99

5.4.2 加强制度建设 100

5.4.3 构筑信用体系 102

5.4.4 进行流程再造 103

5.4.5 发展电子政务 104

5.5 政府过程视角下的多元互动 106

5.5.1 优化行政决策 106

5.5.2 完善行政执行 107

5.5.3 加强行政监督 107

5.6 本章小结 108

第6章 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目标的创新 109

6.1 城市治理目标的变化 109

6.1.1 从“产出”到“结果” 109

6.1.2 从“政绩”到“满意” 110

6.1.3 从“经济增长”到“统筹发展” 110

6.2 顾客满意度 111

6.2.1 顾客满意与顾客满意度的含义 111

6.2.2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 113

6.2.3 上海的满意度测量 116

6.3 城市生活质量 118

6.3.1 城市生活质量的含义 118

6.3.2 城市生活质量的评价 119

6.4 城市营商环境 121

6.4.1 营商环境的含义 121

6.4.2 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 122

6.5 推动城市治理目标达成的策略 124

6.5.1 树立服务理念 124

6.5.2 优化制度框架 125

6.5.3 完善过程管理 125

6.5.4 实施顾客满意战略 126

6.6 本章小结 127

第二篇 上海城市治理创新的实践 131

第7章 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31

7.1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挑战 131

7.1.1 陌生人社会使信用体系建设面临巨大压力 131

7.1.2 虚拟社会为信用体系建设带来技术难度 132

7.2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134

7.2.1 社会信用制度不断完善 134

7.2.2 社会信用组织初步形成 136

7.2.3 社会信用活动频繁开展 138

7.2.4 社会信用机制相继建立 139

7.2.5 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开始运行 141

7.3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42

7.3.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完全理顺,市场力量有待挖掘 143

7.3.2 政府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没有充分形成合力 145

7.3.3 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政策体系中嵌入信用制度滞后 146

7.3.4 信用信息庞杂,信用数据统一平台建设难度巨大 148

7.3.5 传播渠道不畅通,信用信息传播效果有待提高 149

7.4 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 151

7.4.1 美国:完善的监管和发达的中介机构 152

7.4.2 中国香港:充分发挥商会和市场的作用 153

7.4.3 深圳: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并重 154

7.4.4 北京:重视园区和社区信用体系建设 156

7.4.5 内蒙古:注重创新和数据库建设 157

7.5 上海市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59

7.5.1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159

7.5.2 培育信用中介机构,集聚信用服务人才 161

7.5.3 借助大数据技术,完善信用数据统一平台 164

7.5.4 有序地推广应用信用产品,形成倒逼机制 165

7.5.5 挖掘新媒体优势,提升信用信息传播效果 166

7.6 本章小结 169

第8章 上海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创新 170

8.1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170

8.1.1 城乡结合部的含义 170

8.1.2 上海城乡结合部的划分标准 171

8.1.3 上海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空间 175

8.2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的政策梳理 175

8.2.1 人口管理政策 176

8.2.2 公共安全政策 176

8.2.3 教育公共服务政策 177

8.2.4 医疗卫生政策 177

8.2.5 就业服务政策 178

8.2.6 社会保障政策 179

8.3 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效 179

8.3.1 社会治理工作齐头并进 179

8.3.2 社会治理主体初步形成合力 180

8.3.3 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 181

8.4 上海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181

8.4.1 二元社会结构并存 181

8.4.2 区域属性复杂多样 182

8.4.3 社会矛盾聚集多发 182

8.4.4 社会差距不容忽视 183

8.5 上海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创新的障碍及政策建议 184

8.5.1 既有制度约束及政策建议 184

8.5.2 治理理念落后及政策建议 186

8.5.3 治理体制僵硬及政策建议 187

8.5.4 治理机制失灵及政策建议 190

8.5.5 治理方式陈旧及政策建议 193

8.5.6 治理方法滞后及政策建议 195

8.6 本章小结 197

第9章 举办上海世博会中的创新 198

9.1 上海世博会概况 198

9.1.1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 198

9.1.2 上海世博会的特点 199

9.2 上海世博会运营方法创新 201

9.2.1 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法 201

9.2.2 解决业务问题的方法 202

9.2.3 解决人力问题的方法 204

9.2.4 解决知识问题的方法 205

9.2.5 解决协同问题的方法 206

9.3 举办上海世博会中的政策创新及其启示 207

9.3.1 举办上海世博会中的政策创新 207

9.3.2 上海世博会政策创新的启示 211

9.4 本章小结 214

第10章 上海自贸区政府治理创新 215

10.1 上海自贸区概况 215

10.1.1 自贸区的含义 215

10.1.2 上海自贸区简介 216

10.2 政府治理创新的内容 216

10.2.1 政府治理的权力 216

10.2.2 政府治理的方法 217

10.2.3 政府治理的规则 218

10.3 政府职能的转变 218

10.3.1 职能范围:从全能到有限 218

10.3.2 职能重心:从管制到服务 219

10.3.3 职能方式:从划桨到掌舵 220

10.4 政策创新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 221

10.4.1 政策创新的路径依赖 221

10.4.2 政策创新的路径选择 223

10.4.3 政策创新的未来展望 225

10.5 上海自贸区政府治理创新的前景 226

10.5.1 政府:从“生产者”到“提供者” 226

10.5.2 社会组织:从“边缘人”到“主角” 227

10.5.3 质量导向:治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227

10.6 本章小结 228

第11章 上海城市品牌塑造 230

11.1 城市品牌概述 230

11.1.1 城市品牌的内涵 230

11.1.2 城市品牌的特征 230

11.1.3 城市品牌的功能 232

11.2 上海塑造城市品牌的途径 234

11.2.1 恰当地进行城市定位 234

11.2.2 积极地开展城市营销 235

11.2.3 导入城市CIS战略 237

11.2.4 持续地完善城市治理 239

11.3 城市品牌塑造中的多元互动 240

11.3.1 城市品牌塑造中的政府与企业 240

11.3.2 城市品牌塑造中的政府与公众 241

11.4 本章小结 242

第12章 上海城市治理方法创新 243

12.1 业务外包 243

12.1.1 业务外包的含义 243

12.1.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业务外包 243

12.2 虚拟团队 245

12.2.1 虚拟团队的含义 245

12.2.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虚拟团队 245

12.3 外脑开发 246

12.3.1 外脑开发的含义 246

12.3.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外脑开发 246

12.4 公私合作 248

12.4.1 公私合作的含义 248

12.4.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公私合作 248

12.5 志愿服务 250

12.5.1 志愿服务的含义 250

12.5.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志愿服务 250

12.6 本章小结 252

第三篇 城市治理创新的前景展望 255

第13章 平台型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的未来范式 255

13.1 平台型城市治理的含义 255

13.2 网络时代的信息化平台 256

13.2.1 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 257

13.2.2 智慧城市云平台 259

13.2.3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261

13.2.4 政府应急管理平台 263

13.3 本章小结 265

第14章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城市治理创新 266

14.1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理论 266

14.2 CAS在城市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267

14.2.1 城市的特征 268

14.2.2 城市的运行机制 269

14.3 城市治理创新的CAS阐释 270

14.3.1 充分认识城市治理主体的多样性 270

14.3.2 积极发挥城市主体的智能性 271

14.3.3 进一步强化城市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271

14.4 本章小结 272

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84

查看更多关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