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上海光源首批线站设计与研制

上海光源首批线站设计与研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数理化

  • 购买点数:22
  • 作 者:徐洪杰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7824689
  • 标注页数:801 页
  • PDF页数:822 页
图书介绍:上海光源是我国设计建造的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也是我国迄今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总投资14.3亿元。我国此前没有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束线站的研制经验,上海光源建设者经过近十四年的努力,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的设计和研制难题,建成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光束线站。由于上海光源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目前没有同类针对线站设计及研制方面的书籍。本书将从光束线站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上海光源线站的研制过程,对我国后续新线站建设及上海光源用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查看更多关于上海光源首批线站设计与研制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1章 总论 1

1.1 同步辐射装置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1.1.1 同步辐射装置应用发展概况 1

1.1.2 建造上海光源的必要性 4

1.2 上海光源的建设目标和科学目标 5

1.2.1 上海光源的建设目标 5

1.2.2 上海光源的科学目标 6

1.2.3 上海光源的先进性、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12

第2章 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站 14

2.1 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14

2.1.1 科学目标 14

2.1.2 建设目标 15

2.2 光源与前端区 17

2.2.1 光源 17

2.2.2 前端区 21

2.3 光束线 26

2.3.1 光学系统 26

2.3.2 光束性能分析 29

2.3.3 关键光学元件的热分析 36

2.3.4 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40

2.4 实验站 46

2.4.1 实验方法概述 46

2.4.2 实验站布局与设备配置 47

2.4.3 数据处理 49

2.5 线站总体 51

2.5.1 总体布局 51

2.5.2 真空 51

2.5.3 辐射防护 57

2.5.4 束线控制系统 59

2.5.5 束线安装与准直 59

2.6 束线调试及验收测试 61

2.6.1 束线调试 61

2.6.2 验收测试 62

2.7 实验站升级改造 67

2 7.1 实验站升级改造的主要指标 70

2.7.2 实验站的硬件升级 70

2.7.3 实验站控制及数据获取系统 72

2.7.4 实验站升级后的测试 82

2.8 运行开放 85

附录 束线设计中未列出的各计算曲线的输入参数及通量曲线数值列表 89

第3章 X射线衍射光束线站 92

3.1 物理设计 93

3.1.1 实验方法 93

3.1.2 物理参数 94

3.1.3 光束线设计 96

3.1.4 实验站设计 101

3.2 工程设计 102

3.2.1 光源与前端区 102

3.2.2 光束线 103

3.2.3 实验站 115

3.2.4 线站总体 119

3.3 安装与调试 122

3.3.1 安装 123

3.3.2 调试 124

3.4 测试与验收 125

3.4.1 光子能量范围 125

3.4.2 能量分辨率 126

3.4.3 光子通量、光斑尺寸和发散角 128

3.4.4 测试结果 132

3.5 运行 133

3.5.1 方法学研究 133

3.5.2 用户开放与成果 137

第4章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线站 151

4.1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方法简介 151

4.1.1 XAFs基本原理 151

4.1.2 XAFS实验方法 153

4.2 研制目的及意义 154

4.2.1 科学目标 154

4.2.2 建设目标 157

4.3 项目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159

4.3.1 国内外现状 159

4.3.2 光束线结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160

4.4 主要研制内容及性能指标 161

4.4.1 多级扭摆器光源 162

4.4.2 标准扭摆器前端区 165

4.4.3 双模式光束线 165

4.4.4 实验站 170

4.4.5 光束线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 175

4.5 研制进程 194

4.5.1 施工方案论证 194

4.5.2 落实关键部件 194

4.5.3 设计、结构及工艺改善 195

4.5.4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96

4.5.5 工程总进程表 196

4.5.6 经验及教训 198

4.6 设备装调总体情况 199

4.6.1 总装调节点汇总 199

4.6.2 系统测试情况 200

4.7 线站用户开放成果 207

4.7.1 BL14W1实验方法及相关In-house研究 207

4.7.2 催化领域 210

4.7.3 材料领域 214

4.7.4 环境、生物领域 217

第5章 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 223

5.1 科学目标 223

5.2 光束线站建设目标 225

5.3 光束线 228

5.3.1 光源与前端区 228

5.3.2 光学系统 235

5.3.3 光束线性能模拟 252

5.3.4 关键光学元件热分析 255

5.3.5 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261

5.4 实验站 267

5.4.1 实验方法概述 267

5.4.2 实验站布局 268

5.4.3 数据获取和处理 269

5.4.4 实验站设备配置 271

5.5 线站总体 278

5.5.1 总体布局 278

5.5.2 真空系统 281

5.5.3 辐射防护 284

5.5.4 控制 287

5.5.5 安装与调试 288

5.5.6 公用设施 291

5.6 光束线验收 293

5.6.1 指标测试 293

5.6.2 测试结果汇总 295

5.7 实验站升级改造 296

5.7.1 100nm级硬X射线探针装置建成 296

5.7.2 高压原位微束衍射系统的完善 300

5.8 用户实验结果介绍 302

5.8.1 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研究金属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脑中的聚集分布 302

5.8.2 荧光扫描成像方法研究水稻籽粒砷的转运过程 303

5.8.3 利用同步辐射微区分析技术系统研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 305

5.8.4 新型铁基超导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306

5.8.5 Ca-AI金属玻璃非晶多形态相变的高压研究 308

附录1 光束线、实验站主要设备清单 310

附录2 面形误差影响分析模型 312

第6章 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光束线站 317

6.1 科学目标 317

6.2 设计目标 318

6.3 物理设计 319

6.3.1 光源 320

6.3.2 前端区 321

6.3.3 光束线 322

6.3.4 实验站 327

6.4 工程工艺设计 328

6.4.1 结构设计特点 328

6.4.2 关键部件研制加工 331

6.5 安装调试和测试 333

6.5.1 安装调试 333

6.5.2 测试 334

6.6 实验方法发展 341

6.6.1 同轴相位衬度成像相位恢复研究 342

6.6.2 光栅微分相位衬度成像 346

6.6.3 螺旋显微CT 349

6.6.4 局部CT 351

6.6.5 X射线荧光CT 353

6.6.6 X射线K边减影成像 354

6.6.7 数据处理 355

6.7 用户开放成果 360

6.7.1 上海光源成像线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60

6.7.2 上海光源成像线站在古生物及考古领域中的应用 369

6.7.3 上海光源成像线站在材料学领域中的应用 370

6.7.4 上海光源成像线站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373

第7章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 379

7.1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综述 379

7.1.1 X射线小角散射基本原理 379

7.1.2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的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385

7.2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设计 387

7.2.1 光源点与前端区 387

7.2.2 光束线 390

7.2.3 X射线小角散射实验站 418

7.2.4 X射线小角散射光束线指标测试 425

7.2.5 反常X射线与掠入射小角散射实验方法研究 429

7.2.6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用户成果 440

第8章 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 450

8.1 科学目标 450

8.2 设计目标 451

8.3 物理设计 452

8.3.1 光源与前端区 452

8.3.2 光束线 456

8.3.3 实验站 474

8.4 工程工艺设计 478

8.4.1 线站总体布局 478

8.4.2 光束线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479

8.4.3 实验站设备配置 486

8.4.4 辐射防护 487

8.5 安装、调试和测试 489

8.5.1 安装与调试 489

8.5.2 专家组测试报告 492

8.6 实验方法发展 494

8.6.1 扫描透射显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95

8.6.2 已实现常规应用的实验方法 496

8.6.3 先进实验方法发展 498

8.7 用户开放成果 507

8.7.1 地质环境科学领域 507

8.7.2 生物医学领域 509

8.7.3 纳米材料科学 511

8.7.4 物理科学 513

第9章 高热负载前端区系统 516

9.1 前端区总体设计 516

9.1.1 前端区引出、引入张角 516

9.1.2 光源参数 517

9.1.3 边界条件 517

9.1.4 技术要求 518

9.1.5 总体布局 518

9.1.6 工作模式 519

9.1.7 安装准直 520

9.1.8 真空系统设计 521

9.1.9 同步光追迹 522

9.1.10 轫致辐射追迹 525

9.2 前端区结构设计 527

9.2.1 光阑 527

9.2.2 活动光子挡光器1 527

9.2.3 ID活动光子挡光器2 528

9.2.4 安全光闸 528

9.2.5 光束位置探测器 529

9.2.6 有限元分析条件 529

9.2.7 前端区典型元件的有限元分析 530

9.3 前端区的安装调试 532

9.3.1 前端区安装 532

9.3.2 前端区的调试 533

第10章 光束线关键设备与机械真空系统 536

10.1 光束线机械真空系统总体要求 536

10.1.1 光束线组成 536

10.1.2 机械真空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536

10.2 水冷白光狭缝 538

10.2.1 弯铁白光狭缝 538

10.2.2 插入件白光狭缝 540

10.3 准直镜、聚焦镜 556

10.3.1 固定面形反射镜箱 557

10.3.2 压弯镜镜箱 561

10.4 单色器 570

10.4.1 变包含角平面光栅单色器 570

10.4.2 液氮冷却单色器 580

10.4.3 弧矢聚焦单色器 587

10.5 光束位置探测器 603

10.5.1 交叉丝扫描探测器 604

10.5.2 平行丝扫描探测器 606

10.5.3 白光荧光靶 607

10.5.4 单色光荧光靶 609

10.6 单色光狭缝 609

10.6.1 精密四刀单色光狭缝 611

10.6.2 柔性铰链式单色光狭缝 614

10.7 安全光闸 620

10.7.1 安全光闸组成 621

10.7.2 安全光闸技术指标 622

10.7.3 安全光闸机械结构方案与设计 624

10.7.4 安全光闸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624

10.7.5 安全光闸制造与测试 625

10.8 滤波器 627

10.8.1 滤波器的用途 627

10.8.2 滤波器的组成 627

10.8.3 滤波器主要技术指标 628

10.8.4 成像线石墨滤波器 630

10.8.5 成像线铝片衰减器 631

10.8.6 XAFS光束线滤波器 631

10.8.7 关键技术及解决办法 632

10.8.8 滤波器的使用 632

10.9 高次谐波抑制镜 632

10.9.1 高次谐波抑制镜工作模式 633

10.9.2 高次谐波抑制镜设计指标与要求 633

10.9.3 高次谐波抑制镜机械系统设计 634

10.10 光束线真空系统 642

10.10.1 光束线真空系统基本要求 642

10.10.2 光束线真空系统规范 643

10.10.3 光束线真空系统的设计 646

10.11 光束线机械真空系统集成 647

10.11.1 光束线集成的任务内容 647

10.11.2 七条光束线总体设计及技术指标 647

10.11.3 光束线集成中非标件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及指标 656

10.11.4 光束线集成标定及准直装调 659

10.12 总结 660

第11章 同步辐射光学检测、准直与有限元分析系统 664

11.1 同步辐射光学检测 664

11.1.1 光学检测实验室建设目标 665

11.1.2 光学检测实验室建设内容 666

11.1.3 长程面形仪研制 667

11.1.4 创新与特点 687

11.2 光束线站准直 688

11.2.1 准直目的 688

11.2.2 光束线站、前端部件标定和地脚画线 689

11.2.3 控制网靶标转移、高程测量 691

11.2.4 光束线站准直安装(包括复测等工作) 693

11.2.5 总结与展望 694

11.2.6 创新与特点 695

11.3 高热负载有限元分析 696

11.3.1 有限元分析目的 696

11.3.2 有限元分析内容 697

11.3.3 有限元分析实例 697

11.3.4 有限元分析总结与展望 712

11.3.5 创新与特点 713

第12章 控制联锁与XBPM探测器 716

12.1 光束线控制 716

12.1.1 任务与技术指标 716

12.1.2 系统设计 718

12.1.3 软件平台 725

12.1.4 运动控制系统 727

12.1.5 质量控制 739

12.1.6 技术特点与创新 740

12.2 基于网络的束线运行参量的监测和存储 741

12.2.1 设备状态监测 741

12.2.2 设备状态保存与查询 742

12.3 光束线站的安全联锁系统 745

12.3.1 前端区控制联锁子系统设计 745

12.3.2 光束线站人身安全联锁子系统设计 751

12.3.3 光束线站设备保护子系统设计 755

12.4 光束线站的XBPM探测器 756

12.4.1 前端区刀片式X射线位置探测器 757

12.4.2 荧光靶X射线探测器 762

12.4.3 丝扫描X射线位置探测器 763

12.4.4 四象限X射线位置探测器 765

第13章 同步辐射实验大厅附属工艺及设施 767

13.1 SSRF同步辐射实验大厅工艺 767

13.1.1 同步辐射光引出及光束线站布局 767

13.1.2 储存环隧道外侧锯齿墙结构 770

13.1.3 实验大厅地基、地面及地沟 772

13.1.4 实验大厅公用设施 773

13.1.5 辅助实验室和办公室 775

13.2 线站棚屋防护系统 777

13.2.1 主要内容和指标 777

13.2.2 布局与设计 777

13.2.3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779

13.2.4 加工与安装 780

13.2.5 测试与验收 782

13.2.6 技术特点与创新 782

13.3 线站公用设施系统 783

13.3.1 工艺冷却水系统 783

13.3.2 供配电系统 787

13.3.3 压缩空气系统 789

13.3.4 棚屋通排风系统 790

13.3.5 实验大厅液氮输送系统 790

13.3.6 公用设施系统总装调 791

13.3.7 技术特点与创新 793

13.4 上海光源实验大厅安全评估 793

第14章 工程组织管理与用户开放 795

14.1 工程组织管理 795

14.2 上海光源用户开放 797

14.2.1 用户开放情况 797

14.2.2 用户开放相关规程 799

查看更多关于上海光源首批线站设计与研制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