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涪城区委、区政府组织,涪城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全面、真实地记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涪城区人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迅速开展以抢救人的生命放在首位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辉煌历程。全志由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和人物六篇组成,前设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和编后记。志稿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为四川省涪城区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查看更多关于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的内容

图书介绍

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12

第一篇 灾情 34

第一章 地质构造 34

第一节 汶川特大地震简况 34

一、汶川特大地震 34

二、损失与伤亡 34

三、地震成因 35

四、余震频繁 35

第二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35

一、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 35

二、江油——灌县地表破裂带 36

三、小鱼洞破裂带 36

第三节 自然环境 36

一、辖区基本情况 37

二、区境内自然特点 37

三、区境地质地貌 37

第二章 地震灾害 38

第一节 灾情概况 38

一、受灾简况 38

二、次生灾害 39

三、灾害损失 39

第二节 乡镇和街道灾情 41

一、农村乡镇灾情 42

二、城区街道灾情 45

第三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灾情 46

一、人员伤亡 46

二、直接经济损失 46

三、间接经济损失 47

第三章 房屋与财产损失 48

第一节 房屋损毁 48

一、房屋损毁调查统计 48

二、房屋损毁情况分析 48

三、公共服务设施损失概况 49

四、居民住房损失概况 49

第二节 财产损失 51

一、基础设施 51

二、工矿企业 51

三、金融商贸 52

四、农业生产 52

五、市政环保 52

六、社会事业 52

第四章 基础设施灾情 54

第一节 交通设施 54

一、辖区交通简况 54

二、损失勘察简况 54

第二节 水利设施 54

一、水利基础设施 55

二、农村饮水工程 60

三、堤防工程 60

四、机电提灌设施 60

五、水土保持设施 60

第五章 农业和工业及商贸业灾情 60

第一节 农业灾情 60

一、种植业 60

二、畜牧业 62

三、渔业 63

四、林业 64

五、农村沼气 65

第二节 工业灾情 65

一、工业企业 65

二、支柱产业 65

三、规模企业 66

四、项目建设 66

第三节 商贸业灾情 66

一、受灾简况 66

二、主要受灾企业 66

第六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67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67

一、区委机关 67

二、人大和政协机关 67

三、司法机关 67

四、政府机关 68

五、税务部门 69

六、群团部门 70

第二节 教育设施 70

一、教育教学设施 70

二、公办学校教育设施 71

第三节 卫生和文化及社会福利设施 71

一、医疗卫生设施 71

二、文化设施 72

三、社会福利设施 72

第二篇 抢险救灾 73

第一章 组织领导 73

第一节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73

一、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73

二、区抗震救灾组织体系 75

三、组织全方位抗震救灾 75

第二节 区领导现场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78

一、区委 78

二、区人大常委会 83

三、区政府 84

四、区政协 91

五、法院和检察院 93

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93

第三节 乡镇和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94

一、乡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94

二、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98

第二章 组织救灾 99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组织救灾 99

一、强化组织领导 100

二、奋起抗灾自救 100

三、开通生命绿色通道 100

四、全力支援极重灾区 100

五、有序应对次生灾害 101

第二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救灾 101

一、紧急抢救被埋群众 101

二、救助极重灾区群众 101

三、加强辖区卫生防疫 102

四、解决群众安置和生活困难 102

第三节 乡镇和街道组织救灾 102

一、乡镇组织救灾 102

二、街道组织救灾 107

第三节 区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救灾 110

一、紧急集结救援极重灾区 110

二、全面投入抗震救灾 110

第四节 区公安和消防与司法部门救灾 111

一、区公安分局 112

二、涪城消防大队 113

三、区法院 114

四、区检察院 114

五、区司法局 115

第五节 交通部门组织救灾 116

一、道路基本情况 116

二、清查治理毁损道路 116

三、调配抗震救灾车辆 116

第六节 水利部门组织救灾 117

一、排除水患险情 117

二、组织并参与全区抗震救灾 117

三、灾后重建和项目监管 117

第七节 医疗防疫部门组织救灾 118

一、成立抢险救灾机构 118

二、临时医疗救助站 118

三、民营帐篷医院 119

四、全力拯救生命 119

五、灾后卫生防疫 120

第八节 其他区级单位组织救灾 121

一、党群部门 121

二、政府机关 124

三、综合管理部门 130

四、财税金融部门 133

第九节 自发救援者 137

一、民间救援队 137

二、个体工商业者 137

三、蔬菜种植大户 138

四、城乡普通居民 139

第十节 社会救援 139

一、工商企业救援 139

二、农村干部群众救援 140

第十一节 志愿者救援 141

一、南河体育中心志愿者工作站 141

二、志愿者救援记略 142

第三章 灾民临时安置点 143

第一节 乡镇和街道临时安置点 144

一、乡镇临时安置点 144

二、街道临时安置点 144

第二节 临时安置点管理 145

一、安置点建设 145

二、规范管理 146

第四章 南河体育中心受灾群众临时接待站 146

第一节 组织协调 147

一、建立指挥中心 147

二、制定医疗防疫预案 147

三、整合安全保障力量 147

第二节 接纳安置 148

一、接纳受灾群众 148

二、灾民寻亲访友查询 148

三、场地日常建设与维护 149

四、捐赠款物接收与供应 149

五、真情服务受灾群众 150

六、场内环境整治 150

七、临时救助站宣传报道 151

第三节 中共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南河体育中心(涪城)流入党员临时委员会 151

一、建立健全临时党组织 151

二、临时党组织运行机制 152

三、临时党组织活动 153

第四节 医疗防疫 155

一、组织机构 155

二、医疗保障 156

三、卫生监督 156

四、卫生防疫 156

第五节 义工管理 157

一、机构建设 157

二、组织发动 157

三、规范管理 157

四、义工工作概况 158

五、稳定队伍 158

第六节 涪城爱心帐篷学校 159

一、“爱心帐篷学校”小学部 159

二、“爱心帐篷学校”初中部 160

第七节 孤儿救助 160

一、接收灾区学生(儿童) 160

二、社会各界的关怀 160

三、返校与返乡 161

第五章 支援极重灾区 161

第一节 抢险救援 161

一、区人武部 161

二、区公安分局 162

三、区卫生系统 163

第二节 赴北川及江油工作组(队) 163

一、北川陈家坝乡帮扶工作组 163

二、赴江油工作队 166

第三节 禁止焚烧秸秆 166

一、部署禁焚工作 166

二、落实禁焚责任 166

三、严格执法 167

四、督察暗访 167

五、消除隐患 167

第六章 抢修基础设施和恢复生产 168

第一节 抢修基础设施 168

一、交通设施 168

二、水利设施 169

三、场镇生活设施 170

第二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维修 170

一、确定排查对象 170

二、督查使用情况 171

三、严控设备安全 171

四、帮扶企业重建 171

第三节 恢复生产 171

一、帮助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172

二、调整农业结构 172

三、动员商家开业保供应 172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避险 173

第一节 组织动员 173

一、成立区撤离疏散指挥部 173

二、制定预案 173

三、宣传动员 174

四、启动预案 175

第二节 疏散撤离 175

一、细化疏散撤离方案 175

二、撤离安置点建设 176

三、疏散撤离演练 177

四、实施疏散撤离 177

五、维护撤离秩序 177

六、危险化学品与化学废物监控 178

第三节 避险安置点 178

一、安置概况 178

二、街道乡镇安置点 180

三、安置点督查 184

第四节 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安置点 185

一、有序撤离疏散 185

二、抓好安置服务 185

三、加强安置点的规范管理 186

四、保障安置点后勤供给 186

五、维护安置点秩序 187

第五节 医卫保障 187

一、医疗保障 188

二、卫生监督 188

三、卫生防疫 188

第六节 险情解除 190

一、解除橙色预警 190

二、安全返家 190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191

第一节 治理水利隐患 191

一、水库排危除险 191

二、加固堤防 192

三、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192

第二节 拆除高危建筑 195

一、法规与政策 195

二、危房应急鉴定 195

三、危房安全鉴定 195

四、危房拆除 196

第九章 维护稳定 196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196

一、区公安分局 196

二、区人武部 198

三、涪城消防大队 198

第二节 稳定市场秩序 199

一、启动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预案 199

二、打击价格违法 199

三、食品安全监管 200

四、规范城乡市场秩序 200

第三篇 医疗防疫 202

第一章 组织领导 202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决策部署 202

一、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202

二、建立医疗卫生分指挥部 202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203

一、建立卫生系统指挥部 203

二、调配药品和医药器械 204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204

第一节 区内医疗卫生救援 204

一、区直属医疗队救援 204

二、民营医疗队救援 205

三、心理卫生救援 205

第二节 区外医疗卫生救援 206

一、卫生部直属医疗队救援 206

二、省外医疗卫生队救援 207

三、省直属医疗队救援 208

四、军队医疗队救援 208

五、志愿者医疗卫生救援 208

第三章 医疗救治 209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209

一、区直属医疗队现场救治 209

二、民营医院现场救治 210

三、伤员转院救治 210

第二节 区内医疗救治 211

一、直属医疗机构救治 211

二、乡镇卫生院救治 216

三、医疗救治及转运治疗简况 217

四、临时医疗机构救治 218

五、中医药在救治中的作用 219

第四章 卫生防疫 219

第一节 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 219

一、卫生防疫 219

二、卫生监督 231

三、卫生监测 233

四、堰塞湖避险卫生防疫 234

五、卫生防疫效果评估 235

第二节 环境卫生治理 239

一、环境整治 239

二、卫生管理 241

第三节 健康教育 242

一、成立心理服务协调小组 242

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243

三、康复治疗 244

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244

五、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245

第四篇 赈灾 246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246

第一节 组织发动 247

一、有序发动赈灾 247

二、群众生活救助 250

三、献爱心倡议 251

四、思想政治救助 251

第二节 管理机构 252

一、搭建财政支付平台 252

二、组织捐赠活动 253

三、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 253

第二章 捐赠 253

第一节 国际国内捐赠 253

一、国际社会捐赠活动 254

二、国内捐赠活动 255

三、其他捐赠略记 256

四、部分单位接收使用捐赠情况 258

第二节 区内捐赠 259

一、区民政局募捐简况 259

二、人民团体捐助活动 259

三、区属单位捐助活动 261

四、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捐助活动 263

五、捐款3000元以上单位与个人 265

六、志愿者赈灾 266

第三节 “特殊党费” 267

一、千里之外缴纳“特殊党费” 267

二、“特殊党费”的特别含义 267

三、农村患癌党支部书记带头捐款 268

四、入党积极分子急切捐款 268

五、区缴纳1000元以上的党员名单 268

第三章 救灾款物使用与监督 269

第一节 款物使用 270

一、非定向捐赠款物使用 270

二、定向捐赠款物使用 270

三、“特殊党费”使用 271

第二节 款物监管 271

一、救灾款物发放监管 271

二、特殊党费使用管理 277

三、活动板房使用监管 278

四、援建项目监管 279

第四章 灾区群众生活 279

第一节 生活救助 280

一、救助法规政策 280

二、生活救助 281

第二节 危房鉴定 292

一、房屋受损情况 292

二、房屋鉴定 292

三、危房处置 295

第三节 市场供应 295

一、维护灾区市场秩序 295

二、保障生活资料供应 297

三、千方百计组织复市 297

第四节 文化生活 298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98

二、抢救汉代墓葬群 298

三、成立区作家协会 298

四、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 299

五、广播影视活动 300

六、民俗文化活动 301

第五节 抚慰活动 302

一、灾区社会事务 302

二、灾区公益活动 307

第六节 就业和社保 312

一、法规政策 312

二、社会保障 312

三、劳动就业 313

四、社会援助 314

第五篇 灾后重建 317

第一章 组织领导 317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决策部署 317

一、树立科学重建理念 317

二、明确目标和投入机制 317

三、完善组织领导机构 318

第二节 灾后重建机构 318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318

二、落实灾后重建工作机制 319

第二章 灾后重建法规和政策 319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出台或执行的重建政策 320

一、灾后重建法规政策 320

二、灾后重建领导干部责任规定 322

第二节 区级部门出台或执行的重建政策 323

一、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323

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 323

三、就业援助及社会保险扶持政策 324

四、工商行政管理扶持政策 324

五、支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政策 325

六、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 325

七、城乡居民住房重建政策 325

第三章 重建规划 327

第一节 总体实施规划 327

一、总体要求 327

二、恢复重建任务 329

第二节 城乡住房建设实施规划 340

一、城乡住房重建基本原则 340

二、城乡住房重建总体目标 340

三、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规划 341

四、农村居民住房重建规划 343

五、投资匡算 344

六、组织保障 345

第三节 城镇体系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345

一、规划背景 345

二、村镇体系恢复重建调整 346

三、村镇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348

第四节 农村建设实施规划 349

一、规划范围和依据 349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50

三、规划内容 350

四、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352

第五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规划 353

一、教育设施 353

二、文化体育设施 353

三、卫生设施 353

四、广播电视设施 354

五、民政设施 354

六、计生设施 354

七、宗教设施 354

八、政权设施 354

第六节 基础设施重建实施规划 355

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355

二、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355

三、概算投资及筹资方案 357

四、保障措施 358

第七节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实施规划 358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58

二、规划内容 360

三、保障措施 364

第八节 防灾减灾实施规划 365

一、地质灾害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影响 365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366

三、生态环境恢复的实施方案 367

四、地质灾害预防实施方案 368

第九节 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实施规划 370

一、辖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371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 371

三、重建用地规模安排 372

四、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372

五、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372

六、规划保障政策措施 373

第十节 生态修复实施规划 374

一、项目规划要点 374

二、项目实施效果 375

第四章 产业布局和调整 377

第一节 农业 378

一、种植产业 378

二、畜牧产业 379

三、林业产业 380

四、渔业产业 382

第二节 工业 382

一、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 383

二、石塘·商贸物流城 384

三、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385

第三节 商贸业及市场服务体系 387

一、成商(集团)绵阳有限公司 387

二、绵阳市华蜀物资有限公司 388

三、高水农产品批发市场 388

四、绵阳龙门农产品物流园区 389

五、杨家镇农贸市场 389

六、绵阳市消费品配送中心 390

七、发展乡村旅游文化 391

第五章 城乡居民住房建设 392

第一节 过渡房建设 392

一、帐篷安置 392

二、板房安置 392

三、简易过渡房安置 393

第二节 永久性农房建设 393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393

二、建立农房建设台账 394

三、统一建筑风格 394

四、强化主体意识 394

五、保持建材价格平稳 395

六、拓宽筹资渠道 396

七、注重质量安全 396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建设 396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 397

二、调动各方参与重建 397

三、以点带面推进重建 397

四、强化安全管理 397

五、协调各方推动重建 398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98

第一节 教育 398

一、幼儿教育 398

二、义务教育 401

三、高中教育 427

四、职业教育 428

五、其他教育 428

第二节 医疗卫生 429

一、城区医院 429

二、乡镇卫生院 430

三、计生机构 435

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435

第三节 文化体育 436

一、公共文化设施 436

二、广播电视设施 437

三、区档案馆 438

四、体育设施 438

第四节 文物与宗教设施 438

一、绵阳南塔整修复原 438

二、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438

三、宗教设施 438

第五节 社会福利设施 439

一、福利(敬老)院 439

二、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440

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440

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 440

第六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441

一、区就业服务管理中心 441

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441

第七节 政权设施 442

一、党政机关 442

二、政法机关 445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452

第一节 交通 452

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 453

二、项目建设简况 453

第二节 水利 454

一、防洪减灾设施 454

二、农田水利设施 456

第三节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援重建 457

一、城镇基础设施重建 457

二、水利基础设施重建 457

三、农村公路重建 459

四、农村能源建设 459

第八章 防灾减灾 459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459

一、监测预警工程 459

二、搬迁安置工程 459

三、管理系统 460

四、群测群防工作措施 460

第二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461

一、应急体系建设概况 461

二、应急信息报送制度 461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461

四、宣传培训及演练 462

第九章 实施保障 462

第一节 资金筹集及监督与审计 462

一、资金筹集 462

二、资金监督 463

三、资金审计 464

第二节 规划调整 465

一、城乡住房 465

二、城镇体系 465

三、农村建设 465

四、公共服务设施 466

五、基础设施 466

六、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466

七、市场服务体系 466

八、防灾减灾 466

九、生态修复 466

十、土地整理复垦 467

第三节 监督检查 467

一、整合监督管理力量 467

二、资金物资和项目监管 468

三、严查重处违纪违规案件 470

四、监督检查工作成效 471

五、重建项目资产移交接收管理 471

第六篇 先进集体和人物 473

第一章 先进单位 473

第一节 先进单位名录 473

一、全国先进单位 473

二、四川省先进单位 474

三、绵阳市先进单位 475

第二节 抗震救灾模范集体选介 477

一、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 477

第二章 先进人物 478

第一节 先进个人名录 478

一、全国先进个人 478

二、四川省先进个人 479

三、绵阳市先进个人 482

四、涪城区先进个人 489

第二节 抗震救灾模范(个人)选介 492

一、谭春蓉 492

二、邓先义 493

附录 495

一、文件选编 495

附1-1: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抗震救灾期间正常价格秩序的紧急通告 495

附1-2: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执行绵阳市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期间对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和建筑材料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通告 496

附1-3: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办公室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5·12”地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 497

附1-4: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办公室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唐家山堰塞湖涪城撤离疏散指挥部成员及职责分工的通知 498

二、媒体报道选编 498

附2-1:抗震棚边党旗红 498

附2-2:“灾难终将过去 友爱精神永存”——温家宝看望绵阳转移群众纪实 500

附2-3:涪城救助点建立流动受灾党员临时党委 502

附2-4:四川绵阳:“救助点”建起临时党委 带领灾民共渡难关 502

附2-5:“帐篷社区”广播:党员请来登记 503

附2-6:涪城:落实应急措施维护正常秩序 505

附2-7:涪城区千方百计保证灾民吃上热饭菜 505

附2-8:涪城对54座水库进行“体检” 506

附2-9:“特殊党费”支援灾区 507

附2-10:南河体育中心:10650名受灾群众全部返乡 507

附2-11:尊重民意统一规划 访绵阳市中脊村永久安置点 508

三、应对特大地震常识 509

附3-1:权威详解汶川特大地震 509

附3-2:民众应对地震紧急措施 511

附3-3: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知识 512

编后记 515

查看更多关于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