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政治经济学自学指导书

政治经济学自学指导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0
  • 作 者:宁玉山等编写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307017504
  • 标注页数:224 页
  • PDF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学习方法指导 1

内容简介 2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二)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 2

(三)生产关系的内容 4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5

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规律 7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7

(二)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 7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 7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各种经济规律 8

重点难点举要 8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

二、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的辩证关系 9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内容 10

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12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14

学习方法指导 14

内容简介 16

一、商品 16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6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18

(三)价值量及其变动规律 18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

二、货币 20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0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22

三、价值规律 24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 24

(二)价值规律的形式 24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24

重点难点举要 24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4

二、价值实体与价值量的内在联系 25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6

四、货币流通规律 28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9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32

学习方法指导 32

内容简介 33

一、资本的本质 33

(一)货币向资本转化 33

(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4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34

(五)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6

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36

(一)剩余价值率 36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7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7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8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38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8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39

重点难点举要 40

一、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40

二、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及区别 41

三、战后生产自动化和机器人被采用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43

四、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44

学习方法指导 45

第四章 资本积累 45

内容简介 46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6

(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46

(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特征 46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 48

(一)资本主义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48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48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9

(一)伴随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49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积累必然导致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51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53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53

重点难点举要 54

一、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54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55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56

四、无产阶级的贫困 57

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8

学习方法指导 60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60

内容简介 62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62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62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63

二、资本的周转 63

(一)资本周转的时间和周转次数 63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64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65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66

(一)社会资本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 66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6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67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68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71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72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 72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72

(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73

(四)经济危机的后果 73

重点难点举要 73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73

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75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76

四、生产资本之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77

五、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 78

六、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78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80

八、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产生的物质基础 81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83

学习方法指导 83

内容简介 85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85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86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7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87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88

(四)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革命意义 88

二、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88

(二)借贷资本和利息 89

(三)资本主义地租 90

重点难点举要 92

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与平均利润理论的革命意义 92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93

三、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 93

五、剩余价值与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关系 94

四、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源泉、条件和原因 94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96

学习方法指导 96

内容简介 98

一、垄断统治的形成 98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98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99

二、国内垄断必然导致对外扩张 100

(一)资本输出 100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02

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04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0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05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06

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07

(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技术发展的两种趋势 107

(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09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10

一、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111

重点难点举要 111

二、垄断和竞争 112

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113

四、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变化 114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116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8

学习方法指导 118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和特点 120

(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 120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20

内容简介 12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121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2

三、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23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含义 123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23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模式 124

重点难点举要 125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125

二、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和对民族资本的赎买 125

三、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重要意义 126

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 127

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28

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128

学习方法指导 130

第九章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实质 130

内容简介 132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132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132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33

(三)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34

(四)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条件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135

(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性质 136

(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137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然性 137

二、社会主义生产仍然是商品生产 137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关系 138

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139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39

(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 139

(三)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140

重点难点举要 141

一、既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又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41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41

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42

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 143

四、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中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144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5

学习方法指导 145

内容简介 14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6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46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4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48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50

(一)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50

(二)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150

三、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51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151

(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 152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52

重点难点举要 15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5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5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59

四、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160

五、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16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企业及其运行机制 165

学习方法指导 165

(一)企业的一般性质 167

(二)社会主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67

一、社会主义企业 167

内容简介 167

(三)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68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机制 16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合理化 169

(二)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70

(三)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素质 170

(四)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170

(一)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171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 171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 172

(三)社会主义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途径与意义 172

四、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174

(一)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意义 174

(二)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的形式 174

重点难点举要 175

一、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175

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176

四、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率和它的多种表现形式 177

三、社会主义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意义 17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79

学习方法指导 179

内容简介 180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80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180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81

(三)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83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18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 184

(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185

(三)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 185

(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186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87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187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187

重点难点举要 188

一、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综合指标 188

三、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189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重要意义 18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191

学习方法指导 191

内容简介 193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 193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各国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93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4

(三)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194

(一)对外贸易 195

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195

(二)技术交流 197

(三)资金交流 198

(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200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格局 201

(一)经济特区 201

(二)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203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 204

(四)加快内地对外开放的步伐 204

一、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205

重点难点举要 205

二、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206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208

学习方法指导 208

内容简介 209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 209

(一)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209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210

(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 211

(一)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211

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211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手段 21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机制 21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手段 217

重点难点举要 217

一、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217

二、达到速度、效益、比例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220

三、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优化 221

四、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223

查看更多关于政治经济学自学指导书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