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数理化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张绪宏 尹学博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40319552
  • 标注页数:432 页
  • PDF页数:4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化学知识,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后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6章,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元素性质、四大化学平衡、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数据处理等基础知识。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医学、药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查看更多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标签:化学 分析

第1章 计量单位·有效数字 1

1.1 法定计量单位 1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4

1.2.1 有效数字 4

1.2.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

习题 6

第2章 气体和溶液 7

2.1 气体 7

2.1.1 气体定律 7

2.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8

2.1.3 实际气体 9

2.1.4 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 11

2.2 溶液 13

2.2.1 分散体系 13

2.2.2 溶液的浓度 14

2.2.3 水的相变与相图 16

2.2.4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0

2.2.5 强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和活度 27

习题 30

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 32

3.1 化学反应速率 32

3.1.1 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 32

3.1.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35

3.1.3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36

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6

3.2.1 基元反应 36

3.2.2 质量作用定律 37

3.3 反应级数的确定 38

3.3.1 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38

3.3.2 二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40

3.3.3 零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41

3.3.4 确定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方法 42

3.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7

3.4.1 阿仑尼乌斯方程 47

3.4.2 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定律 48

3.4.3 临界能(阈能)和活化能 49

3.5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 50

3.5.1 碰撞理论 50

3.5.2 过渡状态理论简介 54

3.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4

习题 56

第4章 热力学基本原理 59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59

4.1.1 基本概念 59

4.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61

4.1.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66

4.1.4 标准生成焓 69

4.2 热力学第二定律 70

4.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历史发展 70

4.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71

4.2.3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77

4.2.4 △G的计算 80

4.3 化学平衡 82

4.3.1 可逆反应 82

4.3.2 化学平衡 82

4.3.3 经验平衡常数 83

4.3.4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标准平衡常数 84

4.3.5 多重平衡 88

4.4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89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90

4.5.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0

4.5.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1

4.5.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

4.5.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4

习题 94

第5章 酸碱平衡·酸碱滴定分析 98

5.1 酸碱平衡 98

5.1.1 酸碱质子理论 98

5.1.2 酸碱平衡 101

5.2 弱酸、弱碱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104

5.2.1 一元弱酸在水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104

5.2.2 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105

5.3 酸、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106

5.3.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106

5.3.2 酸、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108

5.4 缓冲溶液 112

5.4.1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 112

5.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114

5.4.3 常用缓冲溶液 115

5.4.4 标准缓冲溶液 115

5.5 酸碱滴定分析 116

5.5.1 基本概念 116

5.5.2 酸碱指示剂 119

5.5.3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20

5.5.4 终点误差 126

5.5.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27

5.6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128

5.6.1 混合碱中有关组分的测定 128

5.6.2 铵盐中氮的测定 129

5.6.3 磷的测定 130

5.6.4 硼酸的测定 131

习题 131

第6章 配位平衡·配位滴定分析 133

6.1 配位化合物 133

6.1.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33

6.1.2 配位平衡 134

6.2 配位滴定分析 137

6.2.1 概述 137

6.2.2 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 138

6.2.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141

6.2.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42

6.2.5 终点误差 145

6.2.6 单一离子滴定的最高酸度、最低酸度与最佳酸度 148

6.2.7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149

习题 153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重量分析法及沉淀滴定分析 154

7.1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54

7.1.1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154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56

7.1.3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159

7.1.4 沉淀的转化 161

7.1.5 分步沉淀 162

7.2 重量分析法 165

7.2.1 概述 165

7.2.2 沉淀的形成过程 166

7.2.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67

7.2.4 沉淀条件的选择 169

7.2.5 有机沉淀剂 171

7.2.6 重量分析法的计算 172

7.3 沉淀滴定分析 172

7.3.1 莫尔法(使用铬酸钾作指示剂) 172

7.3.2 佛尔哈德法(使用铁铵矾作指示剂) 174

7.3.3 法扬司法(使用吸附指示剂) 176

习题 177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179

8.1 氧化还原反应 179

8.1.1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79

8.1.2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182

8.1.3 电极电势的测量 187

8.1.4 能斯特方程 188

8.1.5 电极电势的应用 190

8.1.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92

8.2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194

8.2.1 条件电极电势 194

8.2.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95

8.3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的应用 199

8.3.1 高锰酸钾法 199

8.3.2 重铬酸钾法 202

8.3.3 碘量法 202

8.4 电势分析 204

8.4.1 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205

8.4.2 电势滴定法 205

8.4.3 直接电势法 207

习题 217

第9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220

9.1 误差及其分类 220

9.1.1 系统误差 220

9.1.2 随机误差 221

9.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9.2.1 总体和样本 221

9.2.2 频率密度直方图 221

9.2.3 正态分布 223

9.3 平均值的正态分布及标准偏差 225

9.4 对真值μ的估计——区间估计 226

9.4.1 根据正态分布求置信区间 226

9.4.2 少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227

9.5 显著性检验 229

9.5.1 u检验法(已知σ) 230

9.5.2 t检验法(未知σ) 231

9.5.3 离群值的检验 231

习题 232

第10章 原子结构 234

10.1 经典的核模型 234

10.1.1 “行星绕日”原子模型的建立 234

10.1.2 氢原子光谱 235

10.1.3 玻尔理论 236

10.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 241

10.2.1 光的波粒二象性 241

10.2.2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42

10.2.3 实物粒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243

10.2.4 不确定关系式 244

10.3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44

10.3.1 驻波及其波动方程 244

10.3.2 薛定谔方程 247

10.3.3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248

10.3.4 氢原子的波函数图像和电子云图像 251

10.3.5 四个量子数 256

10.4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260

10.4.1 中心力场模型 261

10.4.2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262

10.4.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64

10.4.4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269

10.4.5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270

习题 273

第11章 分子结构 275

11.1 经典路易斯理论 275

11.1.1 路易斯结构式的写法规则 275

11.1.2 路易斯理论的局限性 276

11.2 价键理论 277

11.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277

11.2.2 共价键的特性 278

11.2.3 共价键的类型 278

11.3 杂化轨道理论 279

11.3.1 杂化轨道理论 279

11.3.2 常见杂化轨道的类型 283

11.3.3 不等性杂化轨道 283

11.3.4 大π键 284

11.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85

11.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85

11.4.2 分子空间构型的确定 285

11.5 分子轨道理论 287

11.5.1 分子轨道理论的思想 287

11.5.2 分子轨道的求解 287

11.5.3 由原子轨道有效组合分子轨道的必要条件 288

11.5.4 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289

1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293

11.6.1 分子的极性 293

11.6.2 分子间力 293

11.6.3 氢键 294

习题 296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98

12.1 价键理论 298

12.1.1 基本要点 298

12.1.2 配位数为2的配合物 299

12.1.3 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 299

12.1.4 配位数为6的配合物 300

12.1.5 价键理论的局限性 302

12.2 晶体场理论 302

12.2.1 基本要点 302

12.2.2 八面体配合物 302

12.2.3 四面体配合物 306

12.2.4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307

习题 307

第13章 光学分析法概述·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308

13.1 光学分析法概述 308

13.1.1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308

13.1.2 光谱法概述 308

13.2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313

13.2.1 电子能级的跃迁类型 313

13.2.2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315

13.2.3 吸收系数 316

13.2.4 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316

13.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17

13.2.6 仪器的测量误差 319

13.2.7 物质的颜色 319

13.2.8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320

13.2.9 参比溶液的选择 320

13.2.10 应用示例 321

习题 322

第14章 晶体结构 323

14.1 晶体与空间点阵 323

14.1.1 晶体的宏观特征 323

14.1.2 晶体与空间点阵 323

14.1.3 晶胞参数 324

14.1.4 晶体的7个晶系和14种点阵形式 324

14.1.5 晶面符号 326

14.1.6 X射线衍射分析简介 327

14.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328

14.2.1 离子键及其特点 328

14.2.2 离子晶体几种典型的结构 329

14.2.3 离子晶体的半径比(r+/r-)规则 330

14.2.4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331

14.3 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333

14.3.1 原子晶体 333

14.3.2 分子晶体 334

14.3.3 金属晶体 334

14.3.4 混合键型晶体 336

习题 336

第15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338

15.1 氢 338

15.1.1 氢的性质 338

15.1.2 氢化物 339

15.1.3 氢气的制备 340

15.1.4 氢气的用途 340

15.2 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340

15.2.1 卤素单质 341

15.2.2 卤素的重要化合物 345

15.3 氧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350

15.3.1 单质 351

15.3.2 氢化物 353

15.3.3 硫化物 355

15.3.4 硫的含氧化合物 355

15.4 氮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359

15.4.1 氮、磷 360

15.4.2 氢化物 361

15.4.3 氮的氧化物 362

15.4.4 氮的含氧酸及其盐 363

15.4.5 磷的氧化物 365

15.4.6 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366

15.4.7 磷的卤化物 368

15.5 碳、硅、硼 369

15.5.1 物理性质 369

15.5.2 化学性质 370

15.5.3 单质硅和单质硼的制备 371

15.5.4 碳的化合物 371

15.5.5 硅的化合物 374

15.5.6 硼的化合物 376

习题 378

第16章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380

16.1 碱金属 380

16.1.1 物理性质 380

16.1.2 化学性质 381

16.1.3 碱金属单质的制备 381

16.1.4 碱金属的氧化物 382

16.1.5 碱金属的氢氧化物 383

16.1.6 碱金属盐 384

16.2 碱土金属 385

16.2.1 物理性质 385

16.2.2 化学性质 385

16.2.3 碱土金属单质的制备 386

16.2.4 碱土金属的氧化物 386

16.2.5 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 387

16.2.6 碱土金属的盐 387

16.3 铝 388

16.3.1 单质的性质 388

16.3.2 铝的提取和冶炼 389

16.3.3 铝的卤化物 390

16.3.4 铝的含氧化合物 390

16.3.5 对角线规则 390

16.4 过渡元素 391

16.4.1 过渡元素的通性 391

16.4.2 铜、银及其重要化合物 392

16.4.3 锌、汞及其重要化合物 393

16.4.4 铬及其重要化合物 394

16.4.5 锰的重要化合物 394

16.4.6 铁的重要化合物 395

习题 396

附录 397

附录1 一些基本物理常数 397

附录2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5℃,I=0) 398

附录3 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399

附录4 不同缓冲体系pH缓冲范围 399

附录5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无机配体) 400

附录6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有机配体) 402

附录7 金属氨羧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1~298 K,I=0.1) 405

附录8 常用金属指示剂 406

附录9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407

附录10 标准电极电势(25.0℃,101.325 kPa) 408

附录11 条件电极电势(298 K) 413

附录12 常见物质的△fH?、△fG?和S? 415

附录13 元素的原子半径(pm) 420

附录14 Pauling的离子半径 421

附录15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eV) 422

附录16 主族元素第一电子亲和能(kJ·mol-1) 423

附录17 元素的电负性(xP) 424

附录18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25

索引 429

查看更多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