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信乃诠 王立祥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4527627
  • 标注页数:396 页
  • PDF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有13章,涉及我国北方旱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诸多方面,在阐述北方旱区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举足轻重地位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的同时,论述了北方旱区农田水分动态及平衡规律。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的战略地位 1

第一节 旱区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一、北方旱区是我国粮、棉、油、豆的重要产区 3

二、北方旱区是我国林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4

三、北方旱区是我国名特优农产品的重要商品基地 4

四、北方旱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要地区 5

第二节 旱区农业发展的沿革 6

一、古代旱地农业 6

二、传统旱地农业 9

三、现代旱地农业 11

第三节 北方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13

一、生态环境脆弱,治理开发任务艰巨 13

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14

三、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分高效利用 15

四、坚持农牧结合,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15

第四节 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的现状与成就 16

一、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现状 16

二、旱地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成就 18

三、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4

第五节 北方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一、可持续发展——北方旱区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5

二、北方旱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26

三、北方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7

主要参考文献 28

第二章 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29

第一节 北方旱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9

一、区域概况 29

二、自然地理环境 29

第二节 北方旱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31

一、较为充足的光热资源 31

二、十分短缺的水资源 32

三、广袤的土地与土壤资源 34

四、脆弱的自然植被条件 36

第三节 北方旱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状况及评价 39

一、气候资源利用状况及改善途径 39

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评价 41

三、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分析 48

主要参考文献 50

第三章 我国北方旱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51

第一节 北方旱区的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状况 51

一、人口与劳动力状况 51

二、乡村劳动者的就业状况 52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3

第二节 北方旱区农业基础建设与物质技术装备 54

一、农业机械化状况 54

二、农用化学物资的投入 55

三、农田水利与水土工程建设 57

四、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 58

五、农业资金的投入 61

第三节 北方旱区的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 61

一、农业专业教育与研究机构 61

二、农业教育的提高与普及 64

三、旱作农业技术的普及 66

四、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 67

五、节水农业总体发展战略 70

第四节 北方旱区农村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 73

一、乡镇企业在北方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4

二、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74

三、乡镇第一产业 76

四、乡镇第二产业 76

五、乡镇第三产业 77

六、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 78

七、北方旱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79

八、北方旱区农业产业化若干模式 79

九、北方旱区农业产业化的提高 81

主要参考文献 82

第四章 我国北方旱区农田水分动态 83

第一节 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研究的意义 83

一、旱地农田水分循环与旱农生产 83

二、旱区农田水分动态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意义 83

第二节 北方主要类型旱区裸地土壤水分动态 84

一、半湿润偏旱区裸地土壤水分动态 84

二、半干旱区裸地土壤水分动态 89

三、不同类型旱区裸地土壤水分动态的比较 92

第三节 北方旱区作物农田的土壤水分动态 94

一、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 94

二、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动态 99

三、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 102

四、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动态 104

第四节 北方旱区土壤和作物水势特征 106

一、北方旱区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势 106

二、北方旱区的作物含水量和水势 111

三、北方旱区的大气水势 117

四、水分在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的运行 119

主要参考文献 120

第五章 我国北方旱区农田水分平衡 121

第一节 旱地农田水分平衡特征 121

一、旱地农田水分平衡基本模型 121

二、旱地农田水分平衡要素的确定 122

三、旱地农田水分收支平衡 124

第二节 北方旱区主要作物农田蒸散规律 128

一、农田蒸散量的计算模式 128

二、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 129

三、主要作物的耗水量和耗水规律 131

第三节 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盈亏分析 136

一、气候水分盈亏分析 136

二、主要作物的降水盈亏分析 138

三、主要作物的农田水分盈亏分析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9

第六章 我国北方旱区水分生产潜力 150

第一节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测算 150

一、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概况 151

二、水分生产潜力的田区研究 153

三、作物的高产纪录值 156

四、水分生产潜力的概算模式 159

第二节 北方旱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产潜力 164

一、小麦 165

二、玉米 169

三、谷子 172

四、糜子 173

五、薯类 176

六、其他粮食作物 178

七、胡麻 179

八、大豆 180

九、紫花苜蓿 181

第三节 北方旱区天然草地牧草生产潜力 183

一、北方旱区的牧区及其气候条件 183

二、牧草与气候 184

三、牧草生产潜力的计算公式 185

四、不同类型区的牧草生产潜力 185

第四节 不同类型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比较 187

一、干旱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 187

二、半干旱偏旱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 188

三、半干旱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 189

四、半湿润偏旱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 191

五、半湿润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5

第七章 我国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开发 197

第一节 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制约因素 197

一、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的满足状况 197

二、地力——北方旱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限制因素 199

三、粗放经营对旱区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205

第二节 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途径 209

一、调整农业结构,整体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09

二、培肥地力,提高农田肥力满足率 216

三、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223

四、应用抗旱化学制剂,增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 230

第三节 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前景 235

一、旱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必然性 235

二、旱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特殊性与艰巨性 237

三、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目标与模式 238

四、科学技术进步是水分生产潜力增进和持续开发的动力 240

主要参考文献 241

第八章 我国北方旱区地域分异规律及类型分区 243

第一节 北方旱区地域分异规律 243

一、东西部地域的差异 243

二、南北间的差异 244

三、农业垂直地带的差异 244

第二节 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的意义 245

一、我国干旱地区及其类型划分概述 245

二、干旱区划分指标 246

三、分区的意义 248

第三节 分区的依据、原则和指导思想 248

一、分区的依据 248

二、分区的原则 248

三、分区的指导思想 249

四、分区指标体系的层次与分级 249

五、对指标的要求 249

第四节 分区指标体系与命名 250

一、分区的指标体系 250

二、分区命名 253

第五节 我国北方旱区类型分区方案 254

主要参考文献 256

第九章 我国北方干旱区 258

第一节 内蒙古西部高原风沙地、阴山北麓高平原干旱牧区 258

一、干旱荒漠草原与沙漠交错的农业自然条件 258

二、恶化的生态环境与低下的生产水平 259

三、以牧为主,发展保护性林业的生产方向 259

四、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科学养畜技术水平 260

第二节 河套平原、宁夏北部干旱灌溉农牧区 261

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塞上江南 261

二、严重的土壤盐渍化与风沙危害 262

三、商品性粮、油、糖生产基地建设 263

四、发展地方特色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 264

第三节 陇西黄土高原北部干旱农牧区 264

一、“四料俱缺”的严酷生产条件 264

二、传统的砂田栽培与扬黄灌溉农业 265

三、果蔬生产与城郊畜牧业基地建设 266

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产和生态条件 267

第四节 河西走廊干旱灌溉农牧区 267

一、地处内陆的“千里长廊” 268

二、典型的绿洲农业 268

三、“吨粮田”与商品粮基地建设 270

四、防风固沙控制风蚀保护农业 270

第五节 柴达木盆地干旱牧农区 271

一、干旱、冷凉、阳光充足的高原盆地 271

二、草场辽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72

三、防风固沙,治水改土 273

第六节 阿尔泰山南坡、天山东部干旱牧林区 274

一、植被垂直带与草场分布 274

二、四季转场的放牧形式与自然灾害 275

三、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 276

第七节 南疆、吐鲁番盆地、天山北坡干旱灌溉绿洲农区 277

一、极端干旱的自然环境与沙漠绿洲 277

二、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名特优农产品 279

三、节约用水,维护生态平衡 282

四、进一步开发资源的生产潜力 284

第八节 准噶尔西部山地干旱牧农区 286

一、较为均衡的自然条件 286

二、农牧结合,注意旱地耕作 287

三、正确处理农牧关系 288

主要参考文献 288

第十章 我国北方半干旱偏旱区 291

第一节 内蒙古东北部高原半干旱偏旱牧区 291

一、半干旱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291

二、商品性畜牧业与保护性林业 292

三、主要技术对策 292

第二节 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半干旱偏旱牧区 293

一、干燥的气候与严重的风蚀 293

二、薄弱的种植业与不稳定的畜牧业 293

三、造林种草,治理风沙,适度发展种植业 294

四、主要技术对策 294

第三节 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 295

一、相对优越的水土条件 295

二、粗放的农牧业生产 296

三、主要技术对策 296

第四节 陇中黄土高原西北部半干旱偏旱农牧区 298

一、瘠薄的土壤与贫乏的水资源 298

二、单一的生产结构与低下的生产力 299

三、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方向 299

第五节 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 300

一、立体分布明显的自然条件 300

二、农林牧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301

三、“以农为主,农林牧结合”的发展方向 301

第六节 祁连山北麓、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高寒半干旱偏旱畜牧与水源林区 301

一、高寒山地的气候特点与生物资源 302

二、粗放而脆弱的畜牧业 303

三、以牧业、水源林为主的发展方向 304

主要参考文献 305

第十一章 我国北方半干旱区 307

第一节 大兴安岭西麓高平原、东北西部丘陵—平原半干旱牧农区 307

一、多类型地貌,冷凉的半干旱区 308

二、经营粗放,土地利用不合理 308

三、农牧结合,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 309

四、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310

第二节 晋北、冀北高原山地半干旱农林牧区 312

一、“天旱地不旱”的盆地及坝上的冷凉气候 312

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313

三、推行抗旱土壤耕作技术,调整作物布局 313

四、发挥山地优势,增加林牧业比重 314

第三节 河北平原中部黑龙港半干旱农区 315

一、水资源贫乏的半干旱农区 315

二、旱涝盐碱严重,土壤瘠薄 316

三、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型经济作物 317

四、实行旱农节水与灌溉节水并重的生产原则 317

第四节 太行山东麓、太忻盆地、土默特及西辽河平原半干旱灌溉农区 318

一、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半干旱灌溉农区 318

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糖生产基地 319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319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挥水利效益 320

第五节 阴山南麓丘陵山地半干旱农牧林区 320

一、水土资源及生物种群存在状况 321

二、土壤瘠薄,农业结构单一 321

三、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农牧业 322

第六节 晋陕黄土高原北部丘陵半干旱农牧区 323

一、复杂多样的地形,强烈的土壤侵蚀 323

二、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324

三、深厚的黄土,宜于农林牧业发展 324

四、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325

第七节 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 326

一、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 327

二、农业结构单一,经济落后 327

三、疏松的黄土,瘠薄的土壤 328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技术 328

第八节 海东黄土丘陵及环湖半干旱农牧林区 331

一、冷凉的气候和农业的明显垂直地带性 331

二、广种薄收,农牧林渔产品商品率低 332

三、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332

第九节 伊犁河谷半干旱农牧区 333

一、水源充足的“塞外江南” 333

二、旱作农业经营粗放 334

三、山地辽阔,畜牧业历史悠久 334

四、调整生产布局,农牧并重 335

主要参考文献 335

第十二章 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 338

第一节 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半湿润偏旱农林区 338

一、森林被覆度高,生态环境好 339

二、热量资源短缺,农作物一年一熟 339

三、以林为主的农业综合发展方向 340

第二节 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辽西中北部半湿润偏旱农业区 340

一、肥沃的黑土,温凉的气候 341

二、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341

三、劳动生产效率高的机械化农业 342

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方向 343

第三节 太行、太岳以及燕山北部半湿润偏旱农林区 344

一、明显的北方旱区山地生态环境 344

二、典型的山区旱地农作制度 345

三、发挥地域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46

第四节 华北滨海低平原半湿润偏旱农业区 346

一、环渤海湾面积最大的滨海低平原 347

二、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347

三、综合治理,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348

第五节 豫西、豫北半湿润偏旱农业区 350

一、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地带 351

二、豫北平原灌溉农业区 353

三、豫西黄土丘陵旱作农业区 355

第六节汾、渭平原半湿润偏旱农业区 357

一、中国北方旱区农业发祥地 358

二、黄土高原的农业精华之区 359

三、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向 360

第七节晋、陕黄河两侧黄土丘陵半湿润偏旱农牧区 362

一、侵蚀类型的地形地貌 362

二、自给型的农业生产结构 363

三、综合治理水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64

第八节 陇中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与门源祁连山地半湿润偏旱农牧区 364

一、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365

二、冬小麦与春小麦混交的温凉气候区 366

三、较为粗放的旱作条件 366

四、今后发展方向 367

主要参考文献 368

第十三章 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发展前景与对策 371

第一节 北方旱区地域资源优势及利用 371

一、光资源丰足,太阳辐射强,是优质产品形成的基础 371

二、雨热同季,温差较大,生产潜力易于发挥 371

三、地形地貌差异悬殊,气候类型复杂,奠定了多样化生产的条件 372

四、耕地质量差、水平低、难度大、潜力高 373

五、生物多样性极丰富,适应性广,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373

第二节 北方旱区农业发展方向与前景 374

一、北方旱区农业在全国农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374

二、倚山、临水、地势平坦的灌溉农业区——粮食生产主要基地 375

三、高原、台源、低平原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重要基地 378

四、山地、丘陵、沟壑农林牧综合发展区——水土保持型农业生产基地 380

五、风沙、旱滩条件严酷的草原牧区——畜产品生产基地 381

第三节 北方旱区农业生产中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382

一、水资源短缺,用水浪费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 382

二、气象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倍受损失 383

三、重用轻养及不合理开发,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等问题 384

四、农业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浪费严重,生产水平低 385

五、地方保护及交通运输条件限制,致使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生产效益差 386

六、规模化经营举步艰难,经营者难以发挥作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87

七、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387

第四节 北方旱区农业发展对策 388

一、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开源节流,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 388

二、开发后备资源,充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 390

三、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降低灾害,减少浪费,保护土地不受侵害 391

四、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地方保护,促进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92

五、大力倡导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经营者积极性,使资源潜力得以发挥 393

六、坚决控制人口,加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394

主要参考文献 396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