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内经素问校证

内经素问校证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清)田晋蕃著 黄作阵等校注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222563
  • 标注页数:253 页
  • PDF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内经素问校证》,清·田晋蕃撰。本书系医经校勘专著,不分卷。约成书于清光绪五年(1879)。本书依《素问》原编次序,选取有疑义的条文字句,对《素问》原文进行校勘;并广泛征引医学典籍、经史子集、文字音韵训诂著作以证前人校释之是非,故名《内经素问校证》。其形式是,先引录原文,然后分列诸家校注,再以“晋蕃按”提出自己见解,共出校记467条。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对学习、研究《素问》有较大参考价值。此次以范行准栖芬室旧藏稿本(为《田晋蕃医书七种》之一)为底本进行整理。标点采用新式标点;校勘参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注释力求详实。本书适宜于中医本科毕业者及对《素问》研究有一定基础者。

查看更多关于内经素问校证的内容

图书介绍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

其民故曰朴 1

人将失之耶 2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2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2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3

不时御神 4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 4

太冲脉盛 5

真牙 6

发长极,身体盛壮 6

恬淡虚无 7

筋骨解堕 8

故能寿敝天地 8

幼而徇齐 8

二七而天癸至 9

齿更发长 9

视听八达之外 10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11

夏为寒变 11

云雾不精 11

心气内洞 12

肾气独沉 12

藏德不止 12

广步于庭 12

无厌于日 13

则菀稾不荣 14

万物命故不施 14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15

肺气焦满 15

使志若伏若匿 16

故身无奇病 17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18

则上应白露不下 19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20

藏德不止 20

斗而铸锥 20

使气亟夺 20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2

烦则喘喝 22

魄汗 22

阳密乃固 22

痎疟 23

气骨以精 23

欲如运枢 23

精神乃央 23

秋伤于湿 24

形乃困薄 25

故圣人传精神 25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26

其气九州九窍 26

汗出偏沮 27

春必温病 29

日中而阳气隆 30

足生大丁 30

高梁之变 31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32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32

大骨气劳 33

冬伤于寒 3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34

长夏 34

故病在溪 34

其臭臊 34

其臭腐 35

其谷稷 35

飧泄而汗出也 36

其谷麦 36

故病在五脏 36

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37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8

此阴阳反作 38

谷气通于脾 38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 38

春必温病 39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40

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40

病之形能也,乐恬憺之能 41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42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42

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43

气虚宜?引之 43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4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44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45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46

阴阳? 46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46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47

阴阳别论篇第七 48

其传为颓疝 48

肠辟死 48

阴阳结斜 48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49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49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49

?则刚柔不和 50

三阳在头 50

二阳一阴发病 51

阴搏阳别 51

一阴俱搏,十日死 5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52

消者瞿瞿 52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52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 5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54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54

此为阳中之少阳 5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55

为阳中之太阴 55

为阴中之少阴 56

人以九九制会 56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56

悉哉问也 56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可得闻乎 57

其味酸,其色苍 57

其味甘,其色黄 58

关格之脉赢 58

五脏生成篇第十 59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59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59

黑如炲 60

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60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61

卧出而风吹之 61

凝于脉者为泣 61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62

小溪三百五十四名 63

少十二俞 63

徇蒙招尤 63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65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6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66

天地之所始生也 66

其治宜砭石 66

其民不衣而褐薦 66

其民华食而脂肥 67

其治宜灸焫 68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68

其地下 68

其民嗜酸而食胕 69

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 69

其治宜导引按蹻 70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1

外无伸宦之形 71

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71

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72

逆从到行 72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73

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73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73

亦何暇不早乎 74

不从毫毛而生 74

津液充郭 74

孤精于内 75

而形施于外 75

去宛陈莝 75

微动四极 7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78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78

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78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79

其见深者,必齐主治 79

易重阳死 79

阴阳反他 80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1

冰復 81

冬刺俞窍于分理 81

令人心中欲无言 81

必以布憿着之 82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83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83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83

赤欲如白裹朱 84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85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85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85

脉其四时动奈何 86

彼秋之忿 86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86

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87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肺气盛则梦哭 87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88

蛰虫将去 88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88

心脉搏坚而长 89

当消环自已 89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90

脉风成为疠 90

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91

尺里以候腹中 91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91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3

弱甚曰今病 93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93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94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94

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95

目裹微肿 95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95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96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96

前曲后居 97

如乌之喙 98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99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99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 99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 99

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99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100

是顺传所胜之次 101

法当三岁死 101

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10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03

贵贱更互 103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103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九句 103

中部地,手阳明也 104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104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06

骨肉皮肤 106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07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107

肝病者愈在丙丁肝病者平旦慧 107

禁犯焠?热食温炙衣 107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09

阴病发于肉 109

搏阳则为巅疾 109

皆同命,死不治 110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11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血气争黑 111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112

呿吟至微 112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113

黔首共余食 113

二曰知养身 114

知腑脏血气之诊 114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114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 115

可玩往来 115

间不容? 115

针耀而匀 116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116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17

天温无疑 117

故日月生而泻 117

血气扬溢 118

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118

观其冥冥者 118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118

救其已败 119

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119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119

慧然在前 120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21

弹而怒之 121

抓而下之 121

其气以至 122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写矣 122

温血也 122

脉悬小者何如 123

手足温则生 123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24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124

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124

与缨脉各二 124

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12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25

气日以衰 125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125

热论篇第三十一 126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126

阳明主肉 126

少阳主胆 126

而未入于脏者 127

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128

谵言 128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128

刺热篇第三十二 129

先淅然厥,起毫毛 129

先饮之寒水乃刺之 129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阴,补足太阳 130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130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131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131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 132

评热论篇第三十三 133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133

病而留者 133

饮之服汤 133

食不下者,胃脘病也 134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35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 135

疟论篇第三十五 136

注于伏膂之脉 136

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 136

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137

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 137

方其盛时必毁 137

以春病者恶风 138

令人消烁脱肉 138

刺疟篇第三十六 139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 139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139

便宜用药 13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40

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140

传为柔痓 140

上为口糜 141

为虙瘕为沉 141

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142

传为衄衊瞑目 143

咳论篇第三十八 144

喉中介介如梗状 144

咳而遗失 144

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145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46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146

所谓明也 146

今余问于夫子 146

而发蒙解惑 146

或喘动应手者 147

或痛而呕者 147

得炅则痛立止 148

而不可按也 148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148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149

阴气竭 149

瘅热焦渴 149

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 149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150

而上焦不通 150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 150

故气泄 150

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151

腹中论篇第四十 152

名为鼓胀 152

?茹 152

裹大脓血 153

每切按之致死 153

其气溢于大肠 153

石药发瘨,芳草发狂 154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55

如重状 155

不可以俯仰 155

不可以顾 155

成骨 155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 156

刺阳明于胻前三痏 156

脊内廉 156

不可复也 157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 157

痛而引肩 157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 157

痛如小锤居其中 158

去地一尺所 158

刺之在郄阳筋之间 159

痛上漯漯然汗出 159

刺直阳之脉 160

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 160

大筋前太阴后 160

在太阳之外,少阴绝骨之后 160

头几几然 160

刺郄中出血 160

风论篇第四十二 161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161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 161

疠者,有荣气热胕 161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162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162

及其病能 163

善怒嚇,赤色 163

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163

甚则身汗 163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 164

痹论篇第四十三 165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165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165

数饮而出不得 165

或燥或湿 166

逢寒则虫 166

痿论篇第四十四 167

故肺热叶焦 167

则皮毛虚弱急薄 167

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168

枢折挈 168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此之谓也 168

居处相湿 169

内伐则热舍于肾 169

主闰宗筋 169

会于气街 170

各以其时受月 170

厥论篇第四十五 172

阳气盛于上 172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173

则肿首头重 173

发为眴仆 173

身热,死不可治 174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175

精有所之寄则安 175

夺其食即已 175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176

以泽泻、术各十分 176

麋衔五分 176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77

人有重身 177

胞络者系于肾 177

以成其疹 177

病名曰息积 178

此五气之溢也 178

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178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 179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180

皆实,即为肿 180

肺之雍 180

喘而两胠满 180

肝雍两胠满 181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 182

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182

血温身热者死 183

脉至如火薪然 183

榆荚落 183

脉至如弦缕 184

壘发 184

五脏菀熟 184

脉解篇第四十九 185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 185

故狂颠疾也 185

内夺而厥,则为瘖俳 185

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186

草木毕落而堕 186

十月万物阳气皆伤 186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 18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188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18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190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190

为肿鼠仆 190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92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192

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192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192

针解篇第五十四 193

菀陈 193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193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194

为虚与实者 194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194

阴气隆至 阳气隆至 194

所谓跗之者 195

人肝目应之九 196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97

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 197

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 198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199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199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00

所治天突与十椎 200

及上纪 200

目瞳子浮白二穴 200

两髀厌分中二穴 200

踝上横二穴 201

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 201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03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203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 204

骨空论篇第六十 205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05

立而暑解 205

在外上五寸 206

骸下为辅 206

或骨空在口下 206

当两肩 20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07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 207

关门不利 207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208

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208

客于玄府 208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209

分为相输俱受者 209

此肾之街也 209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至“此之谓也” 210

阳气留溢 210

热熏分腠 210

阳气衰少,阴气坚盛 211

取荥以实阳气 211

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 211

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212

背俞 212

髃骨 213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213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14

洒淅起于毫毛 214

按而致之,刺而利之 215

孙络水溢 215

泾溲不利 215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216

寒则泣不能流 216

虚者聂辟气不足 216

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 217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18

血气内却 218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 218

其动为嚏欠 218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19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219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219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20

黅天之气 220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221

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221

雨水霜寒 221

筋骨繇复 22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223

金曰审平,金曰从革,金曰坚成 223

其候清切 223

沉霒淫雨 223

其谷麻麦 224

其动坚止 224

其谷黍稷 225

其令鸣显 225

其谷稻黍 225

其谷黅秬 225

能毒者以厚药 226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227

太虚肿翳 227

?愤胪胀 227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28

呕而密默 228

又凡三十度 228

君一臣三佐五 229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230

诵而颇能解 230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231

凡未诊病者 231

虽不中邪,病从内生 231

气内为寶 231

五脏菀熟 232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233

更名自功 233

熟知其道 23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235

专阴则死 235

上空志心 235

颂得从容之道 236

期在溓水 236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237

合之病能 237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238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 238

校注后记 239

查看更多关于内经素问校证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