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金融经济学与金融数学若干问题研究

金融经济学与金融数学若干问题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王雪峰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0333540
  • 标注页数:498 页
  • PDF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经济学、数学概念、方法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理论探讨和模型建立,对金融经济学与金融数学的一些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查看更多关于金融经济学与金融数学若干问题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1章 收益率方程决定的资产的内在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1

1.1 资产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及其各种形式 1

1.2 用函数的观点来探讨资产的内在价值 3

1.3 离散形式和连续形式的收益率方程 3

1.4 由离散形态的收益率方程推导资产的内在价值序列 4

1.5 由连续形态的收益率方程推导资产的内在价值函数 6

1.6 内在价值序列和内在价值函数的若干性质 7

1.7 若干现金收益函数与相应的内在价值函数 11

1.8 若干内在价值函数与相应的现金收益函数 18

1.9 利用内在价值函数进行实际应用研究 19

第2章 为何方差不能很好地表达金融时间序列的风险 23

2.1 随机金融时间序列和相应的风险 23

2.2 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时间顺序无关和金融风险与时间顺序有关的说明 24

2.3 同一组随机收益率的不同排列顺序的差别 26

2.4 具有相同的期望与方差的不同收益率序列的差别 31

2.5 描述随机金融序列风险的特征指标 33

2.6 实际的金融时间序列所体现的风险及其特征指标 36

第3章 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风险的数学分析 39

3.1 短期收益率与长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39

3.2 股票收益率的经验分布和正态分布假设 41

3.3 风险资产的不同持有期收益率的表达式 44

3.4 连续投资的总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与年平均收益率的期望之间的关系 46

3.5 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方差的蒙特卡洛分析 48

3.5.1 蒙特卡洛分析方法与程序算法简介 48

3.5.2 无条件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方差的蒙特卡洛分析 51

3.5.3 带有止损策略时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方差的蒙特卡洛分析 56

3.5.4 资产收益率服从非正态分布时的蒙特卡洛分析 58

3.6 不同持有期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的计算实例 60

3.7 长期持有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风险资产的临界曲线 63

3.7.1 股票收益率的几何Brown运动假设及其推论 63

3.7.2 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蒙特卡洛分析与几何布朗运动假设的比较 64

3.7.3 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临界曲线及其经验公式 66

3.7.4 长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临界曲线的投资学意义 68

3.8 关于无限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若干结果 71

3.8.1 无限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公式 71

3.8.2 无限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公式的若干性质 73

3.8.3 由无限期持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公式导出的一些结论 78

3.8.4 收益率取不同分布的风险资产的数值计算结果 79

3.9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2

第4章 基于不同经济主体的货币收支特点研究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能力 83

4.1 货币乘数理论的研究背景 83

4.1.1 存款乘数、货币乘数与宏观货币政策工具 83

4.1.2 货币乘数理论发展概况 84

4.1.3 简要评论和研究设想 88

4.2 传统的银行系统货币创造理论及其不合理性 89

4.2.1 传统的银行货币创造理论的假设 89

4.2.2 传统银行货币创造理论所描述的货币创造过程 89

4.2.3 传统的银行货币创造理论的不合理性说明 90

4.3 参与货币创造的不同经济主体的存款行为分析 93

4.3.1 货币创造的传导机制描述 93

4.3.2 对经济系统中不同经济主体的分类 94

4.3.3 不同经济主体的货币收入的分配特点和存款行为分析 95

4.4 影响银行系统货币创造能力的若干特殊效应的分析 97

4.5 不同经济主体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及总存款增量模型 99

4.5.1 居民家庭部门存款计量模型 99

4.5.2 非金融企业部门存款计量模型 103

4.5.3 政府部门存款计量模型 105

4.5.4 总存款增量模型的推导 107

4.6 总存款增量模型在货币创造理论中的经济意义 109

4.6.1 总存款增量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 109

4.6.2 总存款增量模型与货币创造能力的关系分析 110

4.7 推导新的存款乘数模型的若干准备 111

4.7.1 各部门在存款和偿还贷款之间的抉择分析 111

4.7.2 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的存贷款的周转过程 112

4.7.3 部门取得收入或贷款后的分配 113

4.7.4 存款创造循环和货币乘数链 113

4.7.5 对传统的银行系统货币创造理论模型导出结论的分析 114

4.8 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支行为的银行存款创造理论模型研究 114

4.8.1 增加企业偿还贷款环节的银行货币创造模型 115

4.8.2 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还贷比例时的银行货币创造模型 118

4.8.3 货币循环次数有限时的存款乘数 120

第5章 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121

5.1 研究多部门货币流动规律的意义 121

5.2 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及其特点 123

5.3 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各部门间货币流动问题的可行性 126

5.3.1 部门间的商品流动与部门间的货币流动的相似性 126

5.3.2 部门间的货币流动与部门间的商品流动的不同点 126

5.3.3 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各部门间货币流动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127

5.4 经济系统中微观主体的部门分类及各部门的货币流动特征 128

5.4.1 经济系统中微观主体的部门分类 128

5.4.2 经济系统中部门分类的理由说明 129

5.4.3 经济系统内各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描述 130

5.5 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表的建立及表内的数量关系 133

5.5.1 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133

5.5.2 投入产出表的统一处理 135

5.5.3 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量关系 136

5.6 多部门间货币流动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139

5.6.1 投入产出表的转换处理 139

5.6.2 直接流入系数及横向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140

5.6.3 直接流出系数及纵向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141

5.6.4 完全流入系数及其经济含义 142

5.6.5 完全流出系数及其经济含义 143

5.6.6 混合形式的流入系数矩阵及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型 144

5.7 直接流入系数矩阵与直接流出系数矩阵的确定 146

5.7.1 家庭部门相应系数的设定 146

5.7.2 最终产品制造企业相应系数的设定 147

5.7.3 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制造企业相应系数的设定 148

5.7.4 商业企业相应系数的设定 150

5.7.5 非银行金融部门相应系数的设定 151

5.7.6 政府部门相应系数的设定 152

5.7.7 中央银行相应系数的设定 154

5.7.8 商业银行相应系数的设定 155

5.7.9 直接流入系数矩阵的列出 157

5.7.10 直接流出系数矩阵的列出 157

5.8 多部门间货币流动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研究 158

5.8.1 完全流入系数矩阵的得出及其经济意义分析 158

5.8.2 完全流出系数矩阵的得出及其经济意义分析 159

5.8.3 用完全流入系数矩阵分析存款变化对系统总货币流量的影响 160

5.8.4 用完全流出系数矩阵分析贷款变化对系统总货币流量的影响 161

5.8.5 纵向平衡关系模型在优化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162

5.9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4

第6章 股票价格的塑性与弹性理论研究 165

6.1 股票价格的塑性与弹性概念的引入 165

6.1.1 人们对股票价格变化规律的认识 165

6.1.2 股票价格的塑性和弹性概念 169

6.1.3 本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72

6.2 股票价格的塑性模型研究 173

6.2.1 股价塑性基本模型的建立 173

6.2.2 股价塑性基本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175

6.2.3 股价塑性的幂指数模型 179

6.2.4 带自回归项的股价塑性模型 181

6.2.5 带自回归项的股价塑性幂指数模型 184

6.2.6 各种股价塑性模型的总结 185

6.3 股价塑性基本方程和股价塑性系数的异常变动 187

6.3.1 股价塑性基本方程的导出 187

6.3.2 股价塑性系数的异常变化 189

6.3.3 关于股票均衡价格的进一步探讨 191

6.4 股票锁定量的概念和锁定量的定性分析 192

6.4.1 股票锁定量概念的定义及其分类 193

6.4.2 股票锁定量的构成分析 194

6.5 用股价塑性模型研究股票的锁定量 197

6.5.1 理论上锁定量为零时的股价塑性系数 197

6.5.2 股票锁定量估计的理论公式 199

6.5.3 用股票锁定比的理论公式进行实证研究 201

6.6 股价的塑性和弹性理论用于股票价格的定性预测 211

6.6.1 股价处于相对低位且股价塑性系数处于低值的行情 211

6.6.2 股价处于相对低位且股价塑性系数逐渐增大的行情 212

6.6.3 股价经过一波上涨且股价塑性系数仍取较高值的行情 213

6.6.4 股价在高位盘整且股价塑性系数大幅下降的行情 215

6.6.5 股价在高位震荡且股价塑性系数出现一个凹形的行情 216

6.6.6 股价上涨和股价塑性系数大幅下降的行情 217

6.6.7 股价不断上涨和股价塑性系数维持高值的行情 218

6.6.8 股价不断下跌和股价塑性系数迅速上升的行情 219

6.6.9 股价突然上涨或下跌和股价塑性系数维持低值的行情 220

6.6.10 股价在相对低位盘整和股价塑性系数由大变小 221

6.6.11 股价变化和股价塑性系数变化之间难以解释的情况 222

6.7 不同情况下股价塑性系数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23

6.7.1 股票市场中一些相对稳定的指标 223

6.7.2 同一时期不同类型股票的塑性系数的差别 224

6.7.3 多头市场和空头市场的比较 225

6.7.4 不同时期的股票塑性系数的差别 227

6.7.5 大盘综合股价指数与个股股价的比较 228

6.7.6 股票除权前后的比较和新股与老股的比较 230

6.8 用股价塑性系数进行内地股与美股和中国港股的比较研究 231

6.8.1 成熟的股票市场应具有的特点 232

6.8.2 内地股和美股、中国港股的样本股选择 232

6.8.3 内地股和美股、中国港股的股价塑性系数 234

6.8.4 对内地股和美股、中国港股的股价塑性系数的比较分析 234

6.8.5 对部分美国股票的股价塑性系数的分析 236

6.9 一些补充说明 241

第7章 基于投资策略的股票期权及其定价模型 242

7.1 金融期权的相关概念和股票期权的收益特性 242

7.2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244

7.3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推广 246

7.3.1 标的物股票支付已知红利的情况 246

7.3.2 标的物股票具有已知的红利率 246

7.3.3 外汇期权的定价 247

7.4 基于投资策略的新型股票期权的思想来源 247

7.5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下的看涨期权及其定价模型 249

7.5.1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49

7.5.2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51

7.5.3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252

7.5.4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不同策略参数的期权价格比较 255

7.6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 259

7.6.1 β0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59

7.6.2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60

7.6.3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261

7.6.4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一些计算结果 264

7.7 δ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 265

7.7.1 δ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65

7.7.2 δ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65

7.7.3 δ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267

7.7.4 δ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一些计算结果 270

7.8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 271

7.8.1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71

7.8.2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71

7.8.3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273

7.8.4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一些计算结果 276

7.9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下的看跌期权及其定价模型 277

7.9.1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77

7.9.2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79

7.9.3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推导 281

7.9.4 普通线性投资策略不同策略参数下的期权价格比较 283

7.10 β0线性投资策略下的看跌期权定价模型 287

7.10.1 β0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87

7.10.2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88

7.10.3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290

7.10.4 β0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一些计算结果 292

7.11 δ线性投资策略下的看跌期权定价模型 293

7.11.1 δ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293

7.11.2 δ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294

7.11.3 δ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296

7.11.4 δ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一些计算结果 299

7.12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下的看跌期权定价模型 300

7.12.1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的设定 300

7.12.2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301

7.12.3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302

7.12.4 一般线性投资策略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一些计算结果 306

7.13 离散投资策略下的看涨期权及其定价模型 307

7.13.1 离散投资策略的设定 307

7.13.2 离散投资策略下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307

7.13.3 离散投资策略下看涨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309

7.13.4 不同投资策略参数下的看涨期权价格比较 312

7.14 离散投资策略下的看跌期权及其定价模型 314

7.14.1 离散投资策略的设定 314

7.14.2 离散投资策略下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函数 314

7.14.3 离散投资策略下看跌期权定价公式的推导 316

7.14.4 不同投资策略参数下的看跌期权价格比较 318

7.15 离散投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原则 319

7.16 基于投资策略的新型股票期权的若干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20

第8章 股票价格指数极差收益经验分布和相应的期权定价 322

8.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2

8.2 已有的关于标的资产收益分布特征的研究 323

8.3 回望期权的传统定价方法 324

8.4 金融期权与股票价格指数期权 327

8.5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329

8.6 基于B-S模型的回望期权定价 332

8.7 国内外股票价格指数极差收益的基本统计特征 334

8.8 股票价格指数极差收益经验分布理论模型的选择 342

8.9 股票价格指数极差收益经验分布密度曲线的拟合 344

8.10 基于经验分布的Lookback Spread股指期权定价模型 351

8.11 基于经验分布的股指贪心期权定价公式的进一步说明 353

8.12 B-S模型下Lookback Spread股指期权的定价公式 355

8.13 B-S模型下的Lookback Spread股指期权价格的一些计算结果 357

8.14 基于经验分布模型的Lookback Spread股指期权定价的一些计算结果 359

8.15 Lookback Spread股指期权两种定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362

第9章 具有加和与倍乘混合特性的风险资产的投资学问题研究 364

9.1 关于投资者风险厌恶的度量的相关理论 364

9.1.1 偏好的期望效用函数表示 364

9.1.2 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最优投资条件 366

9.1.3 风险厌恶程度的度量 367

9.2 具有加和与倍乘混合特性的风险资产及其实际背景 369

9.3 具有加和与倍乘混合特性的风险资产 371

9.3.1 直接混合式风险资产及其概率特征 371

9.3.2 组合混合式风险资产及其概率特征 374

9.3.3 概率混合式风险资产及其概率特征 376

9.4 期望效用最大化原理下的若干理论结果 377

9.4.1 直接混合式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 377

9.4.2 组合混合式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 378

9.4.3 概率混合式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 379

9.5 具有加和与倍乘混合特性的风险资产的Markowitz风险溢价公式 380

9.5.1 一般情况的理论公式 380

9.5.2 直接混合特性风险资产的Markowitz风险溢价公式 381

9.5.3 组合混合特性风险资产的Markowitz风险溢价公式 382

9.6 具有加和与倍乘混合特性的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决策算例分析 383

9.6.1 概率混合式风险资产的计算实例 383

9.6.2 组合混合式风险资产的计算实例 385

9.7 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88

第10章 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增发模式的规范经济学探讨 389

10.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389

10.2 关于货币制度和货币发行模式的历史考察 390

10.3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增发的规范经济学要求 392

10.4 对已有的各种货币增发模式的规范经济学分析 394

10.4.1 央行通过收购金银而增发的货币 394

10.4.2 央行通过购买外汇而增发的货币 395

10.4.3 央行将增发的货币直接拨付给政府的货币发行方式 395

10.4.4 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货币增发方式 396

10.4.5 商业银行以政府债券为抵押从央行融资的货币增发方式 396

10.4.6 其他货币增发方式的规范经济学分析 397

10.4.7 关于各种货币增发模式的总结 398

10.5 不合理的货币增发模式的数学分析 399

10.6 符合规范经济学要求的货币增发模式的设想 402

10.6.1 符合规范经济学要求的货币增发模式的一般要求 402

10.6.2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平合理的货币增发模式 402

10.6.3 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合理的货币增发模式 404

10.6.4 一国货币为国际通用货币情况下公平合理的货币增发模式 405

10.7 关于规范的货币增发方式的一些进一步的思考 406

第11章 适用于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的DEA模型研究 408

11.1 生产可能集和经典的DEA模型的形式 408

11.2 经典DEA模型不能准确表达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产出关系 411

11.3 边际收益递增现象的普遍存在性 413

11.4 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生产函数的定义和数学表述 415

11.4.1 具有单投入和单产出的生产函数 415

11.4.2 具有多投入和单产出的生产函数 417

11.4.3 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生产函数 418

11.4.4 若干不同边际收益特性的判定准则 419

11.5 具有不同边际收益特性的生产函数的例子 422

11.6 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生产函数所决定的生产可能集合的若干性质 425

11.7 DEA模型用于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产出关系时的各种结论 427

11.8 基于样本集合进行边际收益递增现象的识别 434

11.9 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真实前沿面的求解 442

11.10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6

第12章 关于自治方程组路线束收缩率的若干结果 447

12.1 自治方程组的相图决定的路线束 447

12.2 二维自治方程组的相图路线束收缩率 448

12.3 用场论的思想推导二维自治方程组的相图路线束收缩率 451

12.4 n维自治方程组沿特定方向的路线束收缩率 452

12.5 n维自治方程组的相图路线束的总收缩率 455

12.6 n维线性常系数自治方程组的相图路线束总收缩率 457

12.7 用路线束收缩率来研究自治方程组相图的性质 458

12.8 自治方程组路线束收缩率数学公式的应用实例 461

12.9 本章小结 463

第13章 前馈式神经网络的单参数动态搜索算法和区域映射模型研究 464

13.1 单参数动态搜索算法的思想来源 464

13.2 SPDS算法的基本策略描述 466

13.3 网络四类参数对应的误差函数的表达式 467

13.4 网络四类参数对应的误差函数的一阶导数 472

13.5 网络四类参数的误差函数的二阶导数 473

13.6 SPDS算法的实现步骤 475

13.7 SPDS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分析 477

13.8 对不同样本集用不同的训练算法的网络训练结果分析 481

13.8.1 用N维超立方体顶点构造样本集 482

13.8.2 用阿基米德螺线构造样本集 484

13.8.3 用二元非线性连续映射构造样本集 486

13.8.4 对训练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487

13.9 前馈式神经网络区域映射模型的基本原理 488

13.10 区域映射模型的一般性描述 489

13.11 区域映射模型的学习算法 490

13.12 两个输出神经元的区域映射模型的模式识别计算方法 491

13.12.1 像点在输出空间的分布规律 491

13.12.2 判定区域的求解方法 492

13.12.3 利用判定区域进行模式识别的算法 493

13.13 用区域映射模型处理一些特殊的模式识别问题 494

参考文献 496

学生的学位论文 498

查看更多关于金融经济学与金融数学若干问题研究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