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基于财税政策视角的探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 购买点数:9 点
- 作 者:汪德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80099
- 标注页数:190 页
- PDF页数:205 页
第一章 绪论:扩大内需的方向与问题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内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
三 国际比较 5
四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本书的框架 11
第二章 消费不足的成因:国民收入分配视角的考察 14
一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消费不足的现状 15
二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国际比较 19
三 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的国际比较 26
四 小结 31
第三章 国民收入分配的演变规律及财税政策的作用 33
一 收入分配影响内需的内在机理 33
二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规律 34
三 财税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模拟 44
四 小结 53
第四章 中国的宏观税负与国民收入分配 55
一 1998年以来中国宏观税负的演变 56
二 关于当前宏观税负是否适度的讨论 60
三 基于宏观税负新核算结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62
四 对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未来演变的展望 70
第五章 中国资本、劳动及消费的平均有效税率 76
一 引言 76
二 测算方法 77
三 2000—2010年中国的有效平均税率 81
四 国际比较 86
五 结论 92
第六章 财政支出政策与扩大内需 96
一 中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96
二 社会福利支出领域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105
三 政府投资领域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118
四 小结 126
第七章 收入不均与居民消费: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128
一 引言 128
二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的现状与特征 131
三 数据与模型 135
四 估计结果 138
五 结论与建议 147
第八章 社会保障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新农合为例的研究 149
一 引言 149
二 文献综述 150
三 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153
四 实证结果 159
五 结论 167
第九章 未来改革方向——基于典型事实梳理的分析 169
一 典型事实的梳理 169
二 未来的改革方向 173
参考文献 181
后记 190
- 《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基于财税政策视角的探究》汪德华著 2016
- 《大国模式 扩大内需的消费视角》龚晓菊编 2012
- 《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一个长期视角》刘晓路著 2007
- 《内需强国 扩内需稳增长的重点 路径 政策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王健著 2016
- 《新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李俊英,贾亚男,张斌著 2016
- 《农民收入质量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任劼,孔荣著 2017
- 《农民收入与消费研究 基于来源变动及其影响的视角》叶彩霞著 2013
- 《中国内需变动影响出口的机制及政策应对 企业动态视角》高凌云著 2018
- 《扩大农村内需 消费补贴制度安排与政策效应研究》田珍编 2012
- 《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杨志勇,苑德宇,汤林闽著 2016
- 《城市规划40年》汪德华著 2222
-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汪德华著 2005
- 《中国城市设计层次与形态》汪德华著 2012
- 《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汪德华著 2009
- 《中国与英美国家习俗文化比较》汪德华著 2011
- 《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基于财税政策视角的探究》汪德华著 2016
- 《中国城市规划史》汪德华著 2014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汪德华编著 1997
- 《城建类专业英语 阅读与翻译》吴来安,汪德华主编 1998
- 《全国城市规划获奖作品集 1989》汪德华等编 1990
- 《THE GOVERNMENT/PRESS CONNECTION PRESS OFFICERS AND THEIR OFFICES》STEPHEN HESS 1984
- 《PRESS》POLITICS & PUBLIC OPINION IN BIHAR 1912-1947 2010
- 《Press law》Robin Callender Smith. 1978
- 《SUING THE PRESS》RODNEY A.SMOLLA 1986
- 《THE PRESS AND AMERICA》 2222
- 《FREEDOM OF THE PRESS》ERIC BARENDT 2009
- 《FREEDOM OF THE PRESS》ROB EDELMAN 2006
- 《FREEDOM OF THE PRESS》DAVID L.GEBERT 2005
- 《Racism and the press》Teun A.van Dijk 2016
- 《Im spiegel per presse 1》Albert Schmitz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