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20
  • 作 者:刘寅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7190·139
  • 标注页数:726 页
  • PDF页数:75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编 发展历程 25

第一章 中国电子工业的建立与成长(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25

第一节 接管官僚资本企业,迅速恢复生产 25

一、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接管和改造 25

二、进入有领导、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 27

第二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展壮大 29

一、自力更生方针的确立 29

二、从修理装配进入工业性生产 31

第三节 开展有计划的重点建设,初步建立起电子工业的基础 32

一、电子工业归属国防工业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确定 32

二、进行大规模的重点建设 33

三、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35

四、整顿和提高质量,加强技术管理 36

第四节 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地方电子工业的形成 37

第二章 进入全面建设时期的电子工业(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40

第一节 “大跃进”给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带来挫折 40

第二节 贯彻“八字方针”,进行调整、整顿 42

一、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的召开和质量整顿 42

二、全面整顿企业管理和基建管理 43

三、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确保重点项目完成 45

第三节 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成立和服务方针的确立 47

一、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成立 47

二、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48

三、电子工业技术政策的制订 50

二、积极开展自行设计,加速发展新产品 51

第四节 加速发展新产品 51

一、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和产品设计机构 51

三、促进电子产品向第二代过渡 53

第五节 大力发展地方电子工业 53

一、地方电子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 53

二、一批骨干工厂的形成 54

第三章 电子工业在挫折中前进(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5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电子工业的严重破坏 59

第二节 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前进 61

一、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 62

二、推广应用电子技术,扩大服务面 64

三、地方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 66

第三节 全面开展三线建设 68

第四章 电子工业开始走向振兴之路(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72

第一节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72

第二节 狠抓调整,促进转变 75

一、调整军民产品结构 76

二、调整基础和整机的比例 77

三、调整消费类产品与投资类产品的比例 79

四、调整企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80

五、调整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 81

第三节 探索改革,开创新局面 85

一、全面整顿企业,为改革创造条件 85

二、简政放权,改革管理体制 87

三、推动企业联合,促进专业化改组 89

四、坚持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技术交流 91

五、实行企业下放,探索行业管理 95

六、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 97

第二编 主要专业 103

第五章 通信工业和导航工业 103

第一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步和成长 104

第二节 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107

一、中央直属工厂和研究所的建设 108

二、地方通信工业的兴起 109

三、全面提高通信行业的素质 109

第三节 推行产品半导体化、系列化 111

一、以战术通信产品为突破口,实现通信产品半导体化 111

三、开拓新的产品门类,扩展新的服务领域 112

二、推行产品系列化设计,为大批量生产打基础 112

第四节 整顿、改革为通信行业带来活力 114

一、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114

二、引进国外技术,加速技术进步 115

三、借鉴国外经验,提高产品质量 115

四、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承包通信系统工程 116

第五节 主要通信产品的发展 117

第六节 无线电导航工业 125

一、发展概况 126

二、产品的开拓 127

第六章 雷达工业 131

第一节 在微薄的基础上起步 132

一、大力加强第一个雷达生产基地的建设 135

第二节 开展全面建设,初步形成工业基础 135

二、重点建设八个骨干雷达工厂 136

三、积极发展科研力量 138

四、发展地方雷达生产厂点 141

第三节 曲折前进的十年 142

第四节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46

一、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 146

二、进一步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 148

三、技术引进与产品出口 149

第五节 雷达产品发展概况 150

第七章 电子计算机工业 156

第一节 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56

一、创造工业生产条件 159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工业生产的开始 159

二、第二代计算机的研制与生产 160

第三节 系列计算机的发展和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的开发 162

一、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 162

二、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研制 167

第四节 计算机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169

一、新的发展环境 169

二、以“面向应用”为重点,在调整中前进 170

第八章 广播电视工业 181

第一节 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182

一、优先发展广播发射设备 182

二、降低产品价格,促进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 184

三、改革与开放为广播电视工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185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主要产品的发展 193

第三节 成就与经验 203

第九章 电子测量仪器工业 207

第一节 三路并进,开始建设与生产 207

第二节 以重点企业为骨干,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试制生产体系 210

第三节 加强技术基础和综合技术能力,提高工业素质 213

第四节 产品品种发展概况 219

第十章 电子元件工业 229

第一节 电子元件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229

一、建设骨干厂,改造老企业 230

二、补缺配套,改善布局 230

三、建设与发展地方电子元件工业 231

四、排除干扰,取得新的进展 232

五、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33

第二节 电子元件工业的技术发展 235

一、技术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235

二、技术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志 236

第三节 电子元件产品发展概况 240

第四节 回顾与展望 254

第十一章 电子器件工业 258

第一节 电子器件工业发展概况 258

第二节 真空电子器件 261

一、旧中国的回顾 261

二、崭新的一页 262

三、高速度的发展 263

四、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 265

五、调整方向,发展新品,为“四化”建设服务 267

第三节 真空光电器件 269

一、电光源的发展 269

二、光电器件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270

三、显象管现代化生产规模的形成 271

四、品种的不断发展 272

第四节 半导体器件 273

一、中国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 273

二、半导体器件工业的起步 274

三、半导体器件工业的形成 275

四、在技术改造中前进 276

五、为重点工程配套的半导体微波器件 277

六、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 278

第五节 半导体集成电路 280

一、集成电路的起步及发展 280

二、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重点,展开全面攻关 282

第六节 激光器件 284

第十二章 电子专用设备工业 289

第一节 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289

一、厂点的发展和行业的形成 289

二、技术进步与新设备的开发 293

三、援外、出口和扩大服务领域 299

第二节 品种技术的发展 301

第三节 几点体会 313

第一节 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316

一、电子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316

第十三章 电子工业科学研究 316

二、军事无线电电子科学研究院的组建和发展 317

三、在调整、改革中前进 318

第二节 电子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320

一、从仿制到自行设计 321

二、半导体化的实现 322

三、向集成化技术进军 323

四、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 326

第三节 电子产品技术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的提高 328

第四节 标准、科技情报工作 331

一、标准化工作 332

二、电子科学技术情报工作 333

第一节 概述 336

第十四章 电子工业教育 336

第二节 院校教育 339

一、基础的创立 339

二、曲折的发展 340

三、严重的摧残 343

四、恢复和重建 344

第三节 职工教育 348

一、从识字教育起步 348

二、职工教育的迅猛发展 349

三、职工教育遭受摧残和艰难复苏 352

四、职工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52

一、规模与特点 363

第一节 概述 363

第十五章 上海电子工业 363

第三编 地区电子工业 363

二、现状与分布 364

三、成就与效益 365

第二节 在国家的扶植下恢复生产 366

一、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好转 366

二、私营电信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68

第三节 在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新型工业 370

第四节 在开拓新的工业门类中调整工业布局 373

一、新型工业门类的建立 373

二、向“技术装备部”发展 377

第五节 在技术改造中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379

一、从低到高的进程 379

二、与引进相结合的试点 380

三、加快改造的步伐 381

第六节 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形成特点 382

第七节 在整顿与改革中突出效益 386

第十六章 天津电子工业 391

第一节 概述 391

第二节 通信广播工业率先起步 393

一、没收官僚资本,扶植民族工业 393

二、抗美援朝加速了起步的节奏 394

第三节 在变革生产关系中形成独立门类 396

第四节 在艰苦条件下求发展 399

一、新途径的开辟 400

三、新工艺的推广 401

二、小型化的实现 401

四、新品种的开发 402

第五节 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 403

一、在“搞活”上下功夫 403

二、在“引进”上做文章 404

三、在“积累”上求发展 406

四、在“应用”上花气力 407

第十七章 北京电子工业 410

第一节 概述 410

第二节 北京电子工业的起步 412

一、北京广播器材厂的发展 412

二、北京无线电厂的诞生 414

一、中央的重大决策 416

第三节 北京电子工业区的建成 416

二、高速优质的楷模 417

三、初步基础的奠定 417

第四节 向小型化过渡 419

一、工业化生产的形成 420

二、半导体收音机的首次攻关 420

三、“三机一表”的再次攻关 421

四、从半导体到集成电路 422

第五节 在调整改革中前进 423

第六节 在引进中加快实现国产化 427

第十八章 江苏电子工业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一、基础薄弱 429

二、发展迅速 430

三、成就显著 431

第二节 接管改造,建没南京基地 432

一、在接管与改造中恢复生产 432

二、在经济恢复中求发展 433

三、在引进技术中改造提高 434

第三节 以老带新,支援省内外电子工业建设 436

一、“细胞分裂”,在南京成批组建新工厂 436

二“重点扶植”,在长江沿岸城市形成骨干企业 437

三、援建包建,支援全国电子工业建设 438

第四节 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地方电子工业 440

一、在发展中求巩固 440

二、在巩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441

第五节 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乡镇电子工业 442

三、主管部门的支持 442

第六节 贯彻“八字”方针,开创新的局面 445

一、实现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 445

二、使生产适应市场需要 447

三、加速企业技术改造 450

四、加强横向联系,推进改组联合 452

五、提高苏南,发展苏北,扬长避短,形成特色 454

第十九章 广东电子工业 457

第一节 概述 457

第二节 广州电子工业的发展 459

第三节 佛山电子工业的新兴 461

一、超声仪器的起步 464

第四节 汕头超声仪器工业的创新 464

二、技术水平的提高 465

三、加快新产品发展 465

第五节 深圳特区电子工业的崛起 467

一、特区成立前后电子工业的对比 467

二、特区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的缘由 467

三、特区电子工业发展的新时期 469

第二十章 四川电子工业 472

第一节 概述 472

第二节 重点建设以成都为中心展开 475

第三节 基地在三线建设中形成 477

第四节 产品门类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 479

一、新产品门类的扩大 479

二、向微电子技术转移 480

三、空间电子设备的发展 482

第五节 潜力在调整、改革中得到发挥 482

一、调整工业布局 482

二、调整产品结构 483

三、推进技术进步 484

四、向行业管理过渡 486

第二十一章 辽宁电子工业 488

第一节 自力更生方针的胜利 489

一、发挥传统工业的优势 489

二、发扬创业精神 490

三、采取保护措施 491

一、制定近期规划 492

第二节 统筹规划,加强协作 492

二、组织联合攻关 493

第三节 面向市场需要,扩大服务领域 494

一、发展消费类产品,活跃城乡市场 494

二、开发投资类产品,发挥先导作用 495

第四节 贯彻“八字”方针,振兴电子工业 497

一、实行专业化,组织大生产 498

二、订立《责任状》,开创新局面 498

第五节 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企业改造 500

第二十二章 陕西电子工业 503

第一节 概述 503

一、从军品生产起步 506

第二节 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506

二、综合基地的形成 507

三、三线建设的兴起 510

四、作用的初步发挥 511

第三节 “军民结合”方针的贯彻与实施 513

一、依托城市,调整布局 513

二、“转轨变型”,发展民品 515

三、根据需要,研制尖端产品 516

第四节 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的建成投产 517

第二十三章 福建电子工业 520

第一节 艰难的发展历程 520

第二节 沿海优势的发挥 523

一、“三来一补”的兴起 523

二、小企业展现新貌 525

三、福日公司的实践 527

四、厦门特区电子工业宏图初展 528

五、坚持自力更生,发挥原有优势 529

第三节 走向振兴之路 531

第二十四章 山东电子工业 536

第一节 概述 536

第二节 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539

一、多种形式创办工厂 539

二、群策群力,艰苦创业 540

三、四处求师,多方协作 540

第三节 从元器件入手,逐步发展整机 541

一、为石油和交通运输服务 543

第四节 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推广应用电子技术 543

二、为煤炭工业服务 544

三、为海洋事业服务 544

四、为建筑材料业服务 545

五、为编辑排版的自动化服务 545

第五节 努力实现国产化 546

第二十五章 河北、山西、内蒙古电子工业 548

第一节 河北电子工业 548

一、以应用为目标,推动电子工业的发展 549

二、以消费类产品为主体,调整产品结构 550

三、以保定市为中心,兴建电子计算机工业基地 552

四、以研究所为骨干,建成一支较强的科研和开发力量 553

二、华北后方基地的形成 555

第二节 山西电子工业 555

一、以军品为主,创建山西电子工业 555

三、走上“军民结合”的轨道 556

第三节 内蒙古电子工业 559

一、内蒙古电子工业的建立 559

二、坚持为牧民服务的发展方向 560

第二十六章 黑龙江、吉林电子工业 562

第一节 黑龙江电子工业 562

一、经过三次调整,实现两个转变 562

二、建立“以用为本”的产品结构 564

三、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567

一、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568

第二节 吉林电子工业 568

二、在调整中求生存 569

三、在引进中求提高 571

四、在联合中求发展 572

第二十七章 浙江、安徽、江西电子工业 574

第一节 浙江电子工业 574

一、由外延型走向以内涵型为主的发展道路 574

二、形成以小型工厂为主体的生产结构 575

三、形成以元器件为主的产品结构 576

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布局 576

五、逐步发展高技术电子产品 577

六、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技术协作 577

八、坚持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578

七、加强与沿海省市的横向联系 578

第二节 安徽电子工业 580

一、坚持为能源和资源开发服务 581

二、坚持引进技术与人才 583

三、坚持厂所联营、厂校挂钩 583

第三节 江西电子工业 585

一、十厂内迁,促进发展 586

二、集中布点,各具特色 587

三、引进技术,输出产品 588

第二十八章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电子工业 591

第一节 河南电子工业 591

一、中央和地方并举 591

二、转轨变型,促进发展 593

三、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594

第二节 湖北电子工业 596

一、通信设备生产潜力得到发挥 596

二、计算机和技术服务业在竞争中成长 597

三、技术引进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方式 598

四、广播电视产品成为全省电子工业的支柱 598

第三节 湖南电子工业 599

一、扬长避短,发展特色 600

二、加强横向联系,走联合之路 601

三、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 601

第四节 广西电子工业 603

一、从零开始,历经坎坷 603

三、引进技术,立足改造 604

二、有起有伏,艰苦创业 604

第一节 贵州电子工业 607

一、“○八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607

第二十九章 贵州、云南电子工业 607

二、振华公司在改革中前进 608

三、地方电子工业的成长 611

第二节 云南电子工业 613

一、从组织合作化开始 613

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614

第三十章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电子工业 618

第一节 甘肃电子工业 618

一、从起步奠基到形成初步规模 619

二、在“军民结合”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620

一、在薄弱的基础上起步 623

第二节 青海电子工业 623

二、提高企业素质,扩大生产能力 624

第三节 宁夏、新疆电子工业 627

一、宁夏电子工业 627

二、新疆电子工业 628

结束语 632

后记 641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大事年表(一九四九—九八五年) 643

附录二 电子工业基本统计图表 678

彩色插图目录 696

人名索引 700

英文目录 704

查看更多关于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