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犯罪学

犯罪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其他书籍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辛明编著
  •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
  • 标注页数:284 页
  • PDF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5

前言 5

第一篇 犯罪学概论 5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5

第一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5

一 犯罪与犯罪学概念 5

二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6

三 犯罪学的基本体系 9

第二节 犯罪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 9

一 体系的整体性 10

二 知识的边缘性 11

三 论证的数理性 11

四 内容的阶级性 12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3

一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14

二 坚持发展“两个文明”的思想 14

三 坚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 15

四 坚持多科性研究方向的思想 16

第四节 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 17

一 传统的研究方法 17

二 现代的系统科学方法 19

三 运用方法论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0

第二章 犯罪学的形成与发展 22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犯罪学思想 22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犯罪学思想 22

二 西方早期思想家的犯罪学思想 25

三 资本主义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27

第二节 犯罪学的主要流派 29

一 犯罪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0

二 犯罪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3

三 犯罪心理学派 36

第三节 当代西方犯罪学流派 37

一 现代生物学派的犯罪理论 37

二 现代心理学派的犯罪理论 40

三 现代社会学派的犯罪理论 44

四 现代折衷学派的犯罪理论 48

第三章 社会主义犯罪学的理论与实践 50

一 犯罪不是从来就有的 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犯罪问题的理论 51

二 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52

三 犯罪与“群众的受剥削和群众的贫困”有关 53

四 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犯罪 55

五 罪犯可以改造 56

六 犯罪能够预防 57

七 犯罪现象有可能最终消亡 58

第二节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犯罪学研究现状 58

一 关于犯罪的认定 60

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犯罪的原因 60

三 关于犯罪预防 62

第三节 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概况 63

第一节 犯罪分类与分类原则 70

一 历史上的各种犯罪分类 70

第二篇 犯罪现象论 70

第四章 犯罪分类与犯罪描写 70

二 近代西方犯罪学家的犯罪分类 73

三 犯罪分类原则 74

第二节 犯罪统计与统计原则 78

一 犯罪统计的意义与任务 78

二 犯罪统计的程序和原则 80

三 犯罪统计的指标与指标系 82

四 犯罪统计中的“隐蔽数字”问题 83

第三节 犯罪描写与犯罪测定 84

一 犯罪描写的内容和意义 84

二 犯罪测定与测定参数 85

三 犯罪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87

第一节 犯罪时间与时代特色 91

第五章 犯罪时间与犯罪分布 91

一 犯罪的时代特色 92

二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犯罪特色 93

三 不同季节的不同犯罪特色 94

四 犯罪在瞬刻间呈现的变化 98

第二节 犯罪空间与区域分布 99

一 国际社会环境的犯罪及其分布 100

二 不同国家犯罪在城乡间的分布 101

三 交接区域的犯罪及其分布特点 104

四 特殊环境里的犯罪特点 105

第三节 “流动大军”与流窜犯罪 106

一 流窜犯罪的概念与流窜犯成分构成 107

二 流窜犯罪活动与作案特点 108

三 流窜犯罪过程中的时空机遇 111

第六章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犯罪状况 113

第一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犯罪状况 113

一 犯罪状况与犯罪态势 114

二 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 115

第二节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犯罪 118

一 十月革命以来的犯罪概况 118

二 东欧国家的犯罪现象及其趋势 120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犯罪 123

一 犯罪的区域性与区域特色 123

二 犯罪类型与犯罪特点 125

三 青少年犯罪与妇女犯罪 128

第七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犯罪概况 129

第一节 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犯罪概况 129

一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犯罪状况(1949.10~1956年) 130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1956~1966年) 131

三 “文革”时期的犯罪状况(1966~1976年) 134

第二节 80年代的犯罪状况及其特征 136

一 80年代犯罪的基本态势 137

二 80年代的犯罪类型及其特点 139

第三节 港、澳、台的犯罪概况 142

一 香港与澳门的犯罪状况 143

二 台湾的犯罪状况 145

第三篇 犯罪原因论 152

第八章 犯罪的总根源 152

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与犯罪的总根源 152

一 历史上各类犯罪学派对犯罪本质的理解 152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与犯罪总根源的论述 1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犯罪存在的根本原因 156

三 不同阶级社会中犯罪消长的基本原因 156

一 剥削阶级虽然消灭了,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157

二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多种经济成分还将长期存在 158

三 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58

四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但又有不适应经济基础之处 159

五 社会各方面虽有所发展,但旧社会的痕迹却不会轻易消失 160

第三节 犯罪的基本原因与犯罪因果链 161

一 犯罪的基本原因 161

二 犯罪的因果链 164

三 犯罪的因果关系与因果概率 165

第九章 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 169

第一节 政治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69

一 正确认识与处理阶级斗争有利于抑制犯罪 170

二 当前阶级斗争的特点 172

三 近期反革命犯罪态势及成因 174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75

一 群众贫因是阶级社会犯罪产生的最大基础 175

二 经济政策失误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 178

三 管理与监督跟不上是“改革开放”时期犯罪严重化的重要原因 179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81

一 文化程度与犯罪的关系 182

二 文化领域中的消极因素对社会造成的污染 183

三 精神鸦片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 186

第四节 科技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88

一 随着社会现代化,犯罪手段日益翻新 188

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技术性犯罪增加 189

三 随着信息传播工具的发展,犯罪花色增多 190

一 宗教与利用宗教进行犯罪 191

第五节 宗教迷信对犯罪的影响 191

二 封建迷信与利用封建迷信进行犯罪 192

三 反动会道门组织及其复辟活动 195

第十章 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197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家庭的典型犯罪 197

一 家庭关系上出现的问题 198

二 家庭结构上出现的问题 199

三 家庭职能上出现的问题 200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学校的典型犯罪 204

一 学校环境的犯罪及其基本态势 205

二 社会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208

三 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和薄弱环节 209

一 街区环境类型与街区人员的犯罪 211

第三节 街区环境与街区的典型犯罪 211

二 社会不正之风对街区环境的影响 212

三 街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犯罪 214

第四节 职业环境与职工的典型犯罪 215

一 各业职工的犯罪情况 215

二 城镇职工犯罪原因 217

第十一章 犯罪人与实施犯罪的主观因素 221

第一节 犯罪人的心理因素 221

一 犯罪心理的形成 222

二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犯罪心理 225

三 犯罪心理的转化 226

第二节 犯罪人的生理因素 227

一 性别与女性犯罪 227

二 年龄与未成年犯罪 231

三 其他生理因素与犯罪 234

第三节 恶习与犯罪 236

一 恶习与恶习的形成 236

二 三大恶习及对犯罪的影响 237

第四节 刑事人员的再犯罪 241

一 刑事人员再犯罪的基本情况 242

二 刑事人员再犯罪的主观原因 243

三 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对刑事人员再犯罪的影响 244

第四篇 犯罪预防论 248

第十二章 犯罪预防理论及其发展 248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历史经验 248

一 我国历史上的犯罪预防 248

二 西方近代犯罪预防理论 250

第二节 现代犯罪预防的新思维 252

一 共同防御理论体系 252

二 现代遏制理论 253

三 现代综合解决思想 2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犯罪预防的可能性和艰巨性 256

一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56

二 犯罪预防任务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258

三 犯罪预防的战略与策略问题 259

第十三章 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发展——综合治理 260

第一节 预防与惩处的五个重点 261

一 脱逃型犯罪 261

二 释放型犯罪 262

四 内部型犯罪 263

五 青少年型犯罪 263

三 境外型犯罪 263

第二节 正确处理四个相互关系 264

一 “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264

二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关系 265

三 两种不同管理的关系 266

四 纵向与横向的防范关系 267

第三节 把握家庭、学校、街道三个防范环节 268

一 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268

二 学校是预防犯罪的第二道防线 269

三 街区是预防犯罪的第三道防线 269

第四节 注意“两个结合”,实现防、打、改、建的良性循环 271

一 防范工程的作用及其建设 271

二 打击工程的作用及其建设 272

三 改造工程的作用及其建设 273

四 加强政法工作,实现防、打、改的良性循环 274

第五节 加强治安保卫责任制是落实综合治理的关键 275

一 建立与完善各种治安保卫责任制的意义 275

二 各种治安保卫责任制的内容和形式 276

三 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277

第十四章 落实综合治理必须加强犯罪预测 279

第一节 犯罪预测及其方法 279

一 预测与犯罪预测 279

二 犯罪预测的理论依据 280

三 犯罪预测的方法 281

第二节 犯罪预测与犯罪预防决策、规划 282

一 决策程序和决策特点 282

二 规划与犯罪预防规划 283

三 规划管理与实施监督 284

查看更多关于犯罪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