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论资本的二重性  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

论资本的二重性 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杨志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5832824
  • 标注页数:404 页
  • PDF页数:426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1

导论 1

一、20世纪的伟大创新——公有资本的产生 2

二、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公有资本内含的矛盾 3

三、创新需要确立原则和方向——解决公有资本内在矛盾的正确思路 7

四、理论创新与理解创新的基础——《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二重性的理论 11

五、本书的逻辑体系与结构 16

上篇 论资本的二重性 21

第一章 马克思的二重分析方法——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21

导言 二重分析方法是阐发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22

第一节 世界的二重性与分析世界的二重方法 22

一、自然科学证明客观世界无不具有二重性 22

二、唯物辩证法对客观世界二重性的关注 24

三、马克思对二重分析方法的贡献 26

第二节 社会的二重性与观察社会的二重方法 29

一、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观 29

二、社会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 31

三、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32

四、社会结构与其制度安排的二重性 35

第三节 经济活动的二重性 40

一、经济思想史关于经济活动二重性的记载 40

二、经济活动具有二重性是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 41

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枢纽 42

四、经济活动社会形式的二重性 52

第四节 生产方式及其构成要素的二重性 6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实耦合的方式 6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都具有二重性 61

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 64

第五节 对本章的概括及对第二章的提示 70

第二章 马克思的资本二重性理论——重新理解《资本论》 79

导言 对马克思的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概述 80

第一节 资本生产方式的二重性 83

一、资本既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也是以市场交换为条件的生产关系 83

二、资本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社会生产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生产力 95

三、资本增殖既需要制度基础的不断变革,也需要技术基础的不断变革 103

四、对资本生产方式的初步总结 111

第二节 资本运营方式的二重性 113

一、资本的价值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二重统一 114

二、产业资本的运营是物质技术体系与价值运行系统的二重运动 123

三、商品经营资本与货币经营资本的运营是商业资本运营的二重方式 139

四、权益资本的运营与职能资本的运营是信用资本运营的二重方式 143

五、资本运营活动监控方式的二重性 155

第三节 资本分配与占有方式的二重性 164

一、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分配主体和分配对象 164

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效率优先获取超额利润的分配原则 167

三、资本权能结构的变迁与资本分配体系的变革 171

四、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 176

五、重新理解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辨析“三位一体”公式的二重性 179

第四节 对本章的概括及对第三章的提示 202

第三章 资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二重作用——重新认识资本的积极作用 215

导言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216

第一节 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217

一、欧洲封建领主庄园经济的二重特征 217

二、市民等级的经济活动对封建经济的二重瓦解 221

三、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既是利益体系的革命,也是制度基础的革命 224

第二节 产业资本支配社会生产,必将导致社会经济类型发生变革 229

一、资本的制度革命与技术和劳动组织方面发生的变革 230

二、资本的产业革命与生产方式技术基础的彻底变革 241

三、资本运营方式的创新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之中 250

四、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的必然结果 261

第三节 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资本才能动作起来 272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272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引致了经济结构的变迁 274

三、20世纪中叶高新科技的发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的产生 277

四、20世纪末叶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市场创新和资本创新 285

第四节 对本章的概括及对第四章的提示 297

下篇 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 305

第四章 对孕育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经济形态的理论探讨 305

导言 中国的特色决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06

一、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生产方式在近代历史中的苟延残喘 307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历史前提的特色 307

二、有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经济的超强保护 312

三、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条件排除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 313

四、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发展逻辑的必然 314

第二节 在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所在 316

一、缺乏成熟的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前提 316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贫穷与落后羁绊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319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体 32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二重形态的理论探索 321

一、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排除在不发达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21

二、列宁、斯大林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23

三、南联盟最早提出《公有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的问题 325

四、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327

第四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 332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33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与确定改革开放的总政策 336

三、实事求是的时空定位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清醒判断 338

四、英明睿智的历史选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果敢决定 339

第五节 对本章的概括及对第五章的提示 343

第五章 公有资本是决定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柱石 347

导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具有公有制性质的资本为主体 348

第一节 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主体的一般关系 350

一、市场经济运行方式需要资本作为与之相匹配的运行主体 350

二、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不能以物质形态的国有资产为主体 354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借助资本发展公有制经济 358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 361

一、对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简单回顾 361

二、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显现的问题 364

三、公有制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 366

四、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经济关系 369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本质形态的二重性与现象形态的多样性 371

一、正确理解所有制、所有权是正确理解公有制的前提 372

二、个人所有制与社会所有制是公有制本质的二重形态 375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产生公有制的现实基础 378

四、股份制经济与重建个人所有制 380

五、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安排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383

第四节 公有资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 386

一、“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对经济制度创新的启迪 387

二、“一国两制”的自然科学基础与邓小平的思想创新 390

三、公有资本创新的内在依据与外在条件 392

四、“四个坚持”与“三个代表”在公有资本发展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96

第五节 对本章的总结 398

结束语 401

查看更多关于论资本的二重性 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