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农业科学

  • 购买点数:16
  • 作 者:臧润国 成克武 李俊清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640751
  • 标注页数:519 页
  • PDF页数:5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我国主要天然林区的典型森林(植被)及其退化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为对象,应用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我国典型区域主要天然林群落区系特点、物种组成、种群结构、群落特征、景观格局和演替动态等。

查看更多关于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概述 1

1.1 中国森林资源概况 1

1.2 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 2

1.3 天然林的概念与天然林保育的意义 4

1.4 天然林的地位与作用 6

1.5 天然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8

1.6 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概述 13

第二章 中国主要的天然林区及其基本特征 17

2.1 大兴安岭及阿尔泰寒温带林区 17

2.2 小兴安岭、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18

2.3 华北山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19

2.4 华东、华南及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20

2.5 华南、云南热带林区 22

2.6 西南及长江上游林区 26

2.7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林区 27

2.8 林业区划的主要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28

第三章 阔叶红松林区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 30

3.1 红松及红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 30

3.1.1 原始林中红松的更新 30

3.1.2 天然次生林中红松的更新 32

3.1.3 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维持 33

3.1.4 红松林的抚育采伐与天然更新 34

3.2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 34

3.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5

3.2.2 森林群落类型的多样性 36

3.2.3 森林动植物物种多样性 37

3.2.4 森林资源及其动态 37

3.2.5 天然林的群落结构与经营 39

3.2.6 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调整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44

3.2.7 阔叶红松林天然林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措施 47

3.3 三种森林经营空间尺度上云冷杉红松天然林种群、群落及多样性特征 49

3.3.1 引言 49

3.3.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50

3.3.3 不同空间尺度上树种的一般数量特征 51

3.3.4 三种森林经营空间尺度上天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木种群结构的研究 56

3.3.5 不同空间尺度上树种的多样性分析 59

3.3.6 不同空间尺度上主要树木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62

3.3.7 森林景观中不同林分的排序与归类 71

第四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特征 75

4.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75

4.2 分析方法 77

4.3 植物区系特征 78

4.3.1 科、属的统计分析 79

4.3.2 植物生长型分析 81

4.3.3 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特征 81

4.4 物种多样性特征 84

4.4.1 植物总体状况与新记录统计 85

4.4.2 物种丰富度分析 86

4.4.3 物种相似性比较 88

4.5 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 89

4.5.1 森林植被的演化历史 90

4.5.2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91

4.5.3 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96

4.5.4 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96

4.5.5 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02

4.5.6 多样性与群落动态的关系 103

4.6 景观多样性特征 105

4.6.1 分析方法 106

4.6.2 景观类型及其分布分析 110

4.6.3 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111

4.6.4 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113

4.6.5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114

第五章 岷江上游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 122

5.1 岷江上游流域自然地理及植被概况 122

5.2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种类组成与区系分析 125

5.2.1 自然地理 125

5.2.2 种类组成及数量特征 125

5.2.3 科属统计 126

5.2.4 地理成分分析 129

5.3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130

5.3.1 分析方法 131

5.3.2 群落结构特征 132

5.3.3 群落垂直结构特征 134

5.3.4 群落组成结构与多度分析 135

5.3.5 主要种群结构与动态 136

5.3.6 群落复杂性和稳定性 140

5.3.7 讨论 140

5.4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143

5.4.1 分析方法 144

5.4.2 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145

5.4.3 主要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 147

5.4.4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150

5.4.5 讨论 150

5.5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151

5.5.1 分析方法 152

5.5.2 主要种群分布格局 153

5.5.3 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 154

5.5.4 讨论 160

5.6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种间联结与种间协变 161

5.6.1 分析方法 162

5.6.2 种群间的联结性 164

5.6.3 种间关联度 166

5.6.4 种间协变 168

5.6.5 生态种组的划分 169

5.6.6 讨论 171

5.7 岷江上游不同恢复类型与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特征 172

5.7.1 测定与分析方法 173

5.7.2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日变化规律 173

5.7.3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大气相对湿度 174

5.7.4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大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175

5.7.5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175

5.7.6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的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 176

5.7.7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土壤含水量的比较 177

5.7.8 讨论 177

5.8 岷江上游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 178

5.8.1 分析方法 178

5.8.2 三种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群落中的分布格局 179

5.8.3 讨论 181

5.9 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特征 182

5.9.1 分析方法 182

5.9.2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的大小结构 183

5.9.3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的形成方式 184

5.9.4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木的特征 184

5.9.5 讨论 186

5.10 小径竹类对亚高山暗针叶林主要乔木树种幼苗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187

5.10.1 分析方法 188

5.10.2 调查样地的微环境特征 189

5.10.3 幼苗的密度 189

5.10.4 幼苗的结构动态 190

5.10.5 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动态 191

5.10.6 讨论 193

第六章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 198

6.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及野外调查方法 198

6.2 广东黑石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特征 199

6.2.1 区系组成 200

6.2.2 科的统计分析 201

6.2.3 属的统计分析 201

6.2.4 种的统计分析 203

6.3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特征 204

6.3.1 不同树种的各类林木(幼树、小径木和中大径木)的比例 204

6.3.2 不同树种的径级结构图 205

6.3.3 不同树种的多度-径级分布曲线 208

6.3.4 讨论 209

6.4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分析 210

6.4.1 分析方法 210

6.4.2 生态位宽度 211

6.4.3 生态位重叠 213

6.5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分析 215

6.5.1 分析方法 215

6.5.2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 217

6.6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218

6.6.1 分析方法 218

6.6.2 群落的树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220

6.6.3 群落的高度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220

6.6.4 群落的径级结构及树种多样性 222

6.6.5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224

6.7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化 225

6.7.1 分析方法 225

6.7.2 小集水区内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度 225

6.7.3 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梯度变化 227

6.7.4 物种多样性的水平梯度变化 230

6.7.5 讨论 233

6.8 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循环与树种多样性动态初步分析 234

6.8.1 分析方法 234

6.8.2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数量与面积 235

6.8.3 不同高度树木的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 235

6.8.4 不同径级的树木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 236

6.8.5 不同阶段斑块内几个测树因子的变化 237

6.8.6 树种多样性指数随森林循环阶段的变化规律 237

6.8.7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单、双个体物种随森林循环的变化 237

6.8.8 不同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密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238

6.9.9 讨论 239

第七章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与恢复 241

7.1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地理条件 242

7.2 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植被分区 243

7.3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244

7.3.1 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 245

7.3.2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245

7.3.3 草原生态系统 245

7.3.4 荒漠生态系统 246

7.3.5 湿地生态系统 248

7.4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249

7.5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250

7.5.1 蒙新高原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250

7.5.2 黄土高原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252

7.5.3 环青海湖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252

7.5.4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252

7.6 中国西部地区有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253

7.6.1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 253

7.6.2 拯救和恢复濒危物种方面 254

7.6.3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方面 254

7.7 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总体策略 255

7.8 新疆科克苏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256

7.8.1 科克苏湿地的植物多样性 256

7.8.2 脊椎动物多样性 265

7.8.3 昆虫多样性 267

7.8.4 大型真菌多样性 268

第八章 额尔齐斯河流域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与恢复 269

8.1 额尔齐斯河流域概况 269

8.1.1 额尔齐斯河概况 269

8.1.2 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自然概况 270

8.1.3 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山前平原概况 271

8.1.4 额尔齐斯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72

8.2 额尔齐斯河流域主要天然林类型(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 273

8.2.1 山地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273

8.2.2 额尔齐斯河河谷平原主要森林类型及特征 276

8.2.3 额尔齐斯河河谷平原主要灌木林及其特征 279

8.3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形成与维持 281

8.3.1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森林植被的起源 282

8.3.2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形成过程与维持机制 283

8.3.3 人为干扰增大对河道及河岸植被的影响 284

8.4 洪水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286

8.4.1 分析方法 286

8.4.2 河岸天然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方式及其与洪水发生的耦合 286

8.4.3 洪水对河岸天然林组成、结构与分布的影响 288

8.4.4 截流引水等因素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289

8.5 额尔齐斯河河岸杨树天然林的天然更新研究 290

8.5.1 河岸杨柳科树种天然落种与实生苗更新 290

8.5.2 额尔齐斯河河岸杨树根蘖更新研究 292

8.6 新疆落叶松的群落结构及更新研究 305

8.6.1 新疆落叶松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305

8.6.2 新疆落叶松群落结构与自然更新 306

8.6.3 新疆落叶松就地保育和恢复技术体系 313

8.6.4 新疆落叶松林的经营与恢复方式 314

第九章 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天然林保育与恢复 316

9.1 额尔齐斯河河岸杨树天然林的人工更新研究 316

9.1.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6

9.1.2 各试验材料造林前生长状况比较 317

9.1.3 造林初期成活率及高生长 317

9.1.4 生长季末期及第二年成活率与高生长分析 322

9.2 开沟断根促进天然林恢复技术研究 324

9.2.1 试验地点及方法 325

9.2.2 银×新人工林开沟断根后的根蘖更新 326

9.2.3 人工漫灌银白杨天然林开沟后的根蘖更新 327

9.2.4 无灌溉银白杨天然林开沟断根后更新根蘖 331

9.2.5 铲除草皮与不铲除草皮银灰杨天然林开沟后根蘖更新 331

9.3 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天然林保育及恢复对策 333

9.3.1 额尔齐斯河河岸林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334

9.3.2 额尔齐斯河河谷天然林受威胁因子分析 335

9.3.3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保育及恢复对策 336

第十章 热带林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与恢复 343

10.1 海南岛热带林物种多样性 343

10.1.1 对生物多样性内涵的认识 343

10.1.2 热带林的物种多样性 345

10.2 种子植物属的系统格局 347

10.3 海南与台湾省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多样性 348

10.3.1 海南与台湾省特有属植物与东南沿海大陆的关系 349

10.3.2 海南与台湾省的特有属成分比较 350

10.4 热带林两个优势树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51

10.4.1 分析方法 352

10.4.2 鸡毛松与陆均松的遗传多样性 353

10.4.3 鸡毛松与陆均松的遗传结构 354

10.4.4 关于鸡毛松与陆均松多样性的讨论 355

10.5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研究与实践 357

10.5.1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历史概况 357

10.5.2 热带“游耕农业”与生态系统的退化 359

10.5.3 采伐干扰对热带林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的影响 359

10.5.4 热带林群落结构、动态与生产力的研究 360

10.5.5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素库和固定大气CO2的作用 360

10.5.6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 361

10.5.7 热带森林气候与能量平衡研究 362

10.5.8 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在保育与恢复实践中的应用及展望 363

第十一章 天然林野生植物评价与保育对策 365

11.1 野生物种濒危状态类型划分与评价 365

11.1.1 物种濒危等级类型划分及其与物种保护之间的关系 365

11.1.2 物种濒危状态评价 367

11.1.3 我国濒危物种评价工作 370

11.2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野生植物濒危状态与保护等级划分 374

11.2.1 分析方法 375

11.2.2 物种濒危状况分析 375

11.2.3 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及评定标准的制订 378

11.2.4 物种保护级别的评价 380

11.2.5 保护级别评定标准的建立与物种保护级别的确定 382

11.2.6 讨论 384

11.3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评价 384

11.3.1 生物多样性价值计算方法 385

11.3.2 直接使用价值 386

11.3.3 间接使用价值 387

11.3.4 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392

11.3.5 讨论 393

11.4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野生植物的资源分类与评价 394

11.4.1 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 394

11.4.2 喇叭沟门植物资源的分类与分析 395

11.4.3 喇叭沟门植物资源的主要类型概述 396

11.4.4 植物资源开采利用及保护的措施 400

11.4.5 小结与讨论 400

11.5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401

11.5.1 加强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401

11.5.2 加强旅游开发管理,有序发展生态旅游 404

11.5.3 加强社区共管 408

11.5.4 小结 409

第十二章 天然林珍稀濒危物种及非木材资源保育与恢复 411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与保护 411

12.2 海南岛野生石斛资源调查 413

12.2.1 海南石斛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415

12.2.2 植被类型与海南石斛属植物生态类型的分布 419

12.3 海南野生密花石斛和华石斛无菌播种培养研究 421

12.3.1 材料与方法 421

12.3.2 培养基种类对华石斛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

12.3.3 培养基种类对密花石斛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

12.3.4 原球茎增殖和分化 422

12.3.5 壮苗和生根 423

12.3.6 问题与展望 423

12.4 兰科植物—金佛山兰和金兰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424

12.4.1 两种原始兰科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 424

12.4.2 中亚热带马尾松林下金佛山兰和金兰对变化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 431

12.4.3 两种兰科植物的保护对策 440

12.5 盐桦种群的保育与恢复 441

12.5.1 盐桦的基本特性与濒危状况 441

12.5.2 盐桦种群的快速繁育 442

12.5.3 盐桦种群的保育与恢复对策 444

12.6 梭梭的保育与恢复 445

12.6.1 梭梭的自然分布与生境 445

12.6.2 梭梭的物候周期 447

12.6.3 梭梭种子的萌发 447

12.6.4 梭梭根系 448

12.6.5 梭梭光合生理特征 449

12.6.6 梭梭的年轮与生长 449

12.6.7 梭梭的胚胎学特征 450

12.6.8 梭梭天然林现状及保育对策 451

12.7 肉苁蓉的保育与利用 452

12.7.1 肉苁蓉的基本特性 452

12.7.2 肉苁蓉的变异与形态多样性 454

12.7.3 高等有花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研究概况 456

12.7.4 肉苁蓉栽培试验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457

12.7.5 肉苁蓉人工接种的新进展 459

12.7.6 肉苁蓉培育的技术和步骤 459

12.7.7 肉苁蓉贸易及其开发利用 461

12.7.8 太空搭载对肉苁蓉种子的影响 462

12.7.9 肉苁蓉的保育对策 462

12.8 珍稀濒危树种东北红豆杉保育 464

12.8.1 东北红豆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464

12.8.2 东北红豆杉地理分布 465

12.8.3 东北红豆杉生长、光合及其繁殖特性 465

12.8.4 东北红豆杉的种群结构 467

12.8.5 东北红豆杉群落类型及其资源状况 470

12.8.6 东北红豆杉的人工繁育 471

12.8.7 东北红豆杉的保育价值 475

12.8.8 东北红豆杉的保育措施 476

12.9 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和华盖木的保育 480

12.9.1 华盖木和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生存现状 480

12.9.2 华盖木和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繁殖 481

12.9.3 华盖木和峨眉拟单性木兰的保育与种群恢复对策 482

12.10 珍稀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的保育 485

12.10.1 云南红豆杉的基本特性与资源现状 485

12.10.2 云南红豆杉的保育与扩繁技术研究及示范 486

12.11 野生动植物空间点数据管理与潜在分布预测 488

12.11.1 生态系统空间属性的重要性 488

12.11.2 野外样点空间位置记录在研究动植物分布中的作用 489

12.11.3 物种数据的采集及数据的储存方式 489

12.11.4 数据的应用—以GTSPOT数据库和空间预测模型为例 490

参考文献 494

查看更多关于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