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语用和认知概论

语用和认知概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其他书籍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孙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1130100
  • 标注页数:264 页
  • PDF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某些原理解决语用学中的问题,促进两学科的融合和对话。从方法论上,本书致力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介绍与研究相结合、中与外相结合。从内容上,本书尽力将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语言学分支学科相结合,为构建认知语用学这个交叉学科做些尝试和探索。

查看更多关于语用和认知概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语用学概述 1

1.3 认知语言学概述 3

1.3.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

1.3.2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4

1.3.3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主要语言观以及三个主要假设 5

1.3.4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观 6

1.4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联系 7

1.4.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同属功能主义学派 7

1.4.2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都研究语言使用 9

1.4.3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分歧之处 9

1.5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语用学 11

1.6 本书主要内容 13

思考与分析 14

建议阅读书目 14

文献选读 14

第二章 原型范畴观 19

2.1 引言 19

2.2 心理表征概述 19

2.3 传统范畴观 21

2.4 原型范畴观 24

2.4.1 家族相似性 24

2.4.2 范畴成员的典型性 26

2.4.3 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28

2.4.4 原型效应 29

2.4.5 原型与语境 30

2.4.6 原型转换与原型分裂 31

2.5 原型效应与一词多义 34

2.5.1 词义辐射网 34

2.5.2 词义关系 35

2.6 “eye”与“眼”词义对比 36

2.6.1 “eye”的词义和“眼”的词义 37

2.6.2 “eye”和“眼”的词义范畴辐射网 38

2.6.3 “eye”和“眼”的词义关系的相同点 38

2.6.4 “eye”和“眼”的词义关系的不同点 41

2.6.5 “eye”和“眼”的词义原型转换与分裂 41

2.7 结语 41

思考与分析 42

建议阅读书目 42

文献选读 42

第三章 意象图式论 45

3.1 引言 45

3.2 意象图式理论概述 45

3.2.1 意象图式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 45

3.2.2 意象图式理论的概念及特征 46

3.3 上下图式 47

3.4 路径图式 50

3.5 力图式 51

3.6 容器图式 54

3.7 中心边缘图式 55

3.8 多义词over的图式解释 57

3.8.1 over的“在上方”意义与上下图式 59

3.8.2 over的“覆盖”意义与路径图式 59

3.8.3 over的“在上方一通过”意义与路径图式 60

3.8.4 小结 61

3.9 “in”与“里”的图式对比分析 63

3.9.1 “里”与“in”的相同点 64

3.9.2 “里”与“in”的不同点 66

3.9.3 小结 67

3.10 结语 67

思考与分析 68

建议阅读书目 68

文献选读 68

第四章 隐喻的认知观 71

4.1 引言 71

4.2 传统的隐喻观 71

4.3 隐喻的语用观 73

4.3.1 Grice的隐喻观:违反质原则 73

4.3.2 Searle的隐喻观 74

4.3.3 Sperber&Wilson的隐喻观 75

4.4 隐喻的认知观 76

4.4.1 认知域间的映射 77

4.4.2 隐喻的规约性 80

4.4.3 隐喻的其他特征 80

4.4.4 Lakoff的三类隐喻 81

4.5 英汉饮食隐喻的对比 84

4.5.1 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 84

4.5.2 源域中不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 85

4.5.3 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不同的概念 86

4.6 中文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概念隐喻 87

4.6.1 “爱情是战争”概念隐喻 88

4.6.2 “爱情是旅程”概念隐喻 89

4.6.3 小结 91

4.7 结语 91

思考与分析 92

建议阅读书目 92

文献选读 92

第五章 转喻的认知观 95

5.1 引言 95

5.2 传统的转喻观 95

5.3 转喻的认知观 96

5.3.1 转喻是概念现象 97

5.3.2 转喻是认知过程 97

5.3.3 转喻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 98

5.4 转喻的分类 99

5.4.1 Seto的分类 99

5.4.2 RuizdeMendoza的分类 102

5.4.3 Croft&Cruse的分类 103

5.5 转喻的语用学意义 105

5.5.1 转喻与关联 105

5.5.2 转喻与会话含意推导 106

5.5.3 转喻与语用推理 107

5.6 Panther&Thornburg的转喻理论 109

5.6.1 转喻的类型 109

5.6.2 “潜在性代现实性”转喻 111

5.6.3 “结果代动作”转喻和“结果代原因”转喻 114

5.7 结语 116

思考与分析 117

建议阅读书目 117

文献选读 117

第六章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 119

6.1 引言 119

6.2 心理空间理论概述 119

6.2.1 基本概念 121

6.2.2 获得原则或识别原则 122

6.2.3 认知联系 124

6.3 心理空间与指称模糊 126

6.4 概念合成理论概述 129

6.5 翻译与心理空间理论 133

6.5.1 翻译中的认知联系 133

6.5.2 翻译过程与概念合成 137

6.5.3 小结 141

6.6 结语 141

思考与分析 141

建议阅读书目 142

文献选读 142

第七章 礼貌研究综观 145

7.1 引言 145

7.2 礼貌研究简述 145

7.2.1 礼貌的社会规范观 146

7.2.2 Fraser的会话合同观 147

7.2.3 Lakoff的语用能力规则观 147

7.2.4 Leech的礼貌原则观 148

7.2.5 Brown&Levinson的面子维护观 148

7.2.6 简评 150

7.3 Watts的礼貌观 152

7.3.1 Watts礼貌观的本质 152

7.3.2 Watts的世俗礼貌概念 152

7.3.3 Watts的关系工作概念 153

7.4 Leech的礼貌大同策略 155

7.4.1 礼貌大同策略的主要内容 155

7.4.2 什么是礼貌 156

7.4.3 礼貌的不对称性 157

7.4.4 礼貌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57

7.4.5 礼貌的得体性 158

7.4.6 礼貌的普遍性 160

7.5 Spencer-Oatey的礼貌理论 161

7.5.1 Spencer-Oatey的语用等级观 161

7.5.2 Spencer-Oatey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162

7.5.3 Spencer-Oatey的社交语用交往原则 168

7.6 结语 170

思考与分析 170

建议阅读书目 170

文献选读 170

第八章 “请求”言语行为研究 173

8.1 引言 173

8.2 “请求”言语行为概述 173

8.3 “请求”言语行为的原型效应 175

8.3.1 “请求”言语行为原型效应的基础 175

8.3.2 “请求”的原型与语气 177

8.3.3 “请求”的原型与规约性 178

8.3.4 “请求”的原型与言语行为脚本 181

8.3.5 小结 182

8.4 “请求”策略与《红楼梦》中的请求语 183

8.4.1 估算因素一请求策略一补救策略 183

8.4.2 使用“请求”的直接策略 185

8.4.3 使用“请求”的常规间接策略 185

8.4.4 使用“请求”的非常规间接策略 186

8.4.5 使用“请求”的组合策略 188

8.4.6 小结 188

8.5 “请求”言语行为的力图式分析 189

8.5.1 强制图式与“请求”的直接策略 189

8.5.2 潜在性图式与“请求”的常规间接策略 191

8.5.3 障碍清除图式与“请求”的非常规间接策略 192

8.5.4 小结 193

8.6 结语 193

思考与分析 193

建议阅读书目 194

文献选读 194

第九章 误解研究 196

9.1 引言 196

9.2 误解与语用失误 196

9.2.1 什么是误解和语用失误 196

9.2.2 误解和语用失误的成因 197

9.3 误解与刻意曲解 199

9.3.1 判断刻意曲解的标准—刻意性 200

9.3.2 误解与刻意曲解 202

9.3.3 误解与刻意曲解的客观条件 203

9.3.4 小结 207

9.4 误解与连贯 208

9.4.1 连贯与偏离式连贯 208

9.4.2 “阿Q”例中的连贯与偏离式连贯 210

9.4.3 误解与连贯的关系 211

9.4.4 “阿Q”例中的误解与偏离式连贯 212

9.4.5 小结 214

9.5 误解与上下图式隐喻 214

9.6 误解与言语行为转喻 216

9.6.1 S意欲表达请求—H获得非请求 216

9.6.2 S意欲表达非请求—H获得请求 218

9.6.3 S意欲表达的请求≠H获得的请求 219

9.6.4 双重转喻与涉及“请求”的误解 220

9.6.5 小结 222

9.7 结语 222

思考与分析 222

建议阅读书目 223

文献选读 223

第十章 国外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主要著作简介 226

参考书目 244

汉英术语对照表 259

查看更多关于语用和认知概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