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董学探微

董学探微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周桂钿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30300193X
  • 标注页数:416 页
  • PDF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集中成果,对于当前研究董仲舒思想以及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查看更多关于董学探微的内容

图书介绍
标签:

目 录 1

序…………………………………………………………张岱年前 言第一章董仲舒考 1

一、生年 1

三、统一思想的实现 (32 5

二、卒年 5

三、对策之年 9

四、两相骄王 19

五、故里 23

六、家和墓 33

第二章宇宙论 37

一、宇宙本原 37

二、宇宙模式 44

三、宇宙系统 47

五、重义轻利成为传统观念的主流 (1 58

四、天人感应 61

五、宇宙论的特点 76

第三章人性论 79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 80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 87

三、性未善论 90

(一)关于“性三品”论 90

(二)关于“性四品”论 91

(三)关于方法论问题 93

(四)关于“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 97

第四章仁义论 103

一、仁 103

二、义 111

三、仁义之分 116

四、关于“义”的训诂 120

(一)研究古代思想,释词重在通义 121

(二)董子释“义”是否闹了大笑话? 122

(三)关于仁与义的对立问题 125

(四)“大义灭亲”中的“义”是“杀”吗? 128

(五)后代儒家释“义” 129

(六)关于儒、道的儿段引文 131

第五章义利论………………………………………………(137 )一、董子之前的义利观 137

二、董子的义利论 142

三、董子之后的义利观 149

四、董学对宋明时代义利观的影响 153

第六章贤庶论 162

一、贤人食禄,劳心行义 162

二、智者劳心,功贤耕织 171

三、劳心者的社会价值 179

四、仇视劳心者的历史原因 184

五、劳心劳力的分工与分工的消失 188

一、德与才 193

第七章德才论 193

二、必仁且智 195

三、德重于才是对必仁且智的偏离 197

四、专德失人的历史考察 201

五、唯才是举也是一种偏离 208

六、全面发展是对必仁且智的回归和发展 213

七、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社会 214

第八章贵志论 217

一、重志 217

二、原志 218

三、原心 222

四、崇本 226

一、深察名号 233

第九章名讳论 233

二、名发天意 235

三、名寓褒贬 238

四、为尊者讳 240

五、讳的演变 244

六、讳的影响 245

七、实事求是 247

第十章辞指论 253

一、有常辞,无通辞 253

二、有正辞,有诡辞 256

三、见其指,不任其辞 260

四、《春秋》十指 267

五、诛意不诛辞 269

六、辞指论的理论意义和影响 271

第十一章常变论 277

一、常与变 277

二、经与权 281

三、影响与评价 292

第十二章中和论 297

一、中与和 297

二、以中和养身 303

(三)证验思想深入人心,董学以公认的事实来论证 304

三、以中和治天下 314

第十三章大一统论 320

一、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 320

二、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 323

四、统一思想的功过 335

(一)思想统一于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干地位 335

(二)思想统一于儒学,奠定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37

(三)思想统一于儒学,压抑了百家的发展,维护了专制制度 340

(四)思想统一于儒学,导致一刀切现象 343

(五)思想统一于儒学,严重限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残酷迫害有识之士 344

(六)思想统一于儒学,政治干预学术,既破坏了学术,也损害了政治 346

五、思想统一的规律 348

(一)用政权的力量,强行统一思想,有失败的教训 348

(二)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同步的 349

(三)从长远看,从全体看,思想只能统一于真理 350

(四)思想统一是思想综合的过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思想就在分分合合中发展 352

第十四章总评 354

一、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54

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 359

(一)世风尊古崇圣,董学就附会圣人经义来论证 360

(二)世俗迷信天命,董学就借助天意天理来论证 362

(四)圣人造字,董学从文字形音讲义 366

三、董学在西汉的影响 372

四、董学对东汉的影响 381

五、董学在南北朝的影响 386

六、董学对宋明时代的影响 388

七、董学在清代的影响 392

附录董子年谱考略 395

参考文献 402

综合索引 404

后 记 415

查看更多关于董学探微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