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

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图书介绍:金融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当代才出现的,但对金融的研究却由来已久。从亚当·斯密开始的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和现代许多的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与金融作为他们研究的中心。《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的两位作者,日本国学院大学的伊藤·诚和伦敦大学的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比较深人地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比较有影响与代表性的货币与金融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重新考察了货币的历史与逻辑起源,讨论了生息资本和信用体系的性质及其产生的条件,同时还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同货币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不稳定性及其影响等问题,最后探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与信用。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地讨论经济学各流派有关货币与金融理论的专著,在经济学研究日益深人的今天,在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人的中国,这部书的出版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查看更多关于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Ⅰ部分 古典基础 5

第1章 货币与信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5

1.1 价值、商品与货币 6

1.1.1 价值尺度 6

1.1.2 货币数量论 9

1.1.3 “流通渠道” 14

1.2 货币与信用制度 18

1.2.1 历史与制度背景 18

1.2.2 收支的逆流与平衡 20

1.2.3 真实票据说 23

1.2.4 关于金本位的争论 25

1.2.5 关于银行与货币的争论 31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与货币 43

2.1 货币与价值形式 44

2.1.1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 44

2.1.2 劳动价值论与商品交换 48

2.2 货币的功能与形态 52

2.2.1 价值尺度 52

2.2.3 充当货币的货币 58

2.3 货币:资本主义的连接纽带(NEXUS RERUM) 65

第3章 生息资本:与众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76

3.1 初步分析性思考 76

3.1.1 马克思对待生息资本的两种方法 77

3.2 生息资本的形式与工业资本的循环 80

3.2.1 “货币”资本与“经营”资本 80

3.2.2 停滞的货币和资本循环 83

3.2.3 利率和利润率 88

3.3 资本主义和以前的货币借贷 92

3.3.1 高利贷和生息资本 92

3.3.2 货币借贷与社会再生产 93

3.4 新古典利息理论与最佳契约设计 96

4.1 预备性讨论 105

第4章 信用体系 105

4.1.1 信用早期的历史发展 105

第Ⅱ部分 信用与金融原理 105

4.1.2 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表现形式 107

4.2 商业信用 109

4.2.1 期票(Promissory Notes)和汇票(Bills of Exchange) 110

4.2.2 商业信用的功能与局限性 112

4.2.3 信用价格中的利息 115

4.3 银行信用 116

4.3.1 汇票的贴现 116

4.3.2 银行负债、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18

4.3.3 货币市场 121

4.3.4 中央银行 123

4.3.5 银行信用的社会功能 125

5.1 简单历史回顾 130

5.1.1 重商主义时代 130

第5章 股份资本与资本市场 130

5.1.2 自由主义时代 132

5.1.3 帝国主义及其以后时代 132

5.2 股份资本的形式 135

5.2.1 联合投资 135

5.3.2 对合并的促进 137

5.3.3 资本市场与预期股息收益 140

5.3.4 创业者利润 143

5.3 股份资本的社会功能 145

5.3.1 资本的动员和有效市场假设 145

5.3.2 股份资本的利润率与垄断利润 148

5.3.3 资本市场投机所导致的不稳定 151

6.1 马克思对货币危机的分析 155

6.1.1 货币经济的不稳定性 155

第6章 经济周期的货币与金融问题 155

6.1.2 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理论阐述 158

6.2 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161

6.2.1 预习性理论观察 161

6.2.2 上升 163

6.2.3 上升的最后时期 165

6.2.4 危机 167

6.2.5 萧条 171

6.3 经济周期中的货币价值决定 174

6.3.1 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周期 174

6.3.2 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176

6.4 经济周期的历史演进 180

6.4.1 经济周期的转变 180

6.4.2 长波理论 184

6.4.3 非马克思主义的金融不稳定与经济周期理论 187

7.1 中央银行的性质 194

7.1.1 银行的银行 194

第7章 中央银行 194

7.1.2 国家的银行 198

7.1.3 国际货币的持有者 201

7.2 货币政策的操作者、信用体系的监督者和最终贷款人 205

7.2.1 货币政策 205

7.2.2 信用体系的监督者和最终贷款人 209

7.3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自由银行业 213

7.3.1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13

7.3.2 自由银行业 219

第Ⅲ部分 战后实践与理论 233

第8章 货币与金融失控 233

8.1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相对稳定 234

8.1.1 相对稳定性的4个主要原因 234

8.1.2 长期繁荣时期的货币金融 238

8.2 通货膨胀危机和长期下降 239

8.2.1 通货膨胀危机和“滞胀” 239

8.2.2 过度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转移 242

8.2.3 长期经济下降 244

8.3 不断加剧的金融不稳定性 245

8.3.1 不断加剧的经济不稳定性 245

8.3.2 信息革命的冲击 247

8.3.3 经济政策的限制 250

8.3.4 稳定能恢复吗? 252

第9章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259

9.1 凯恩斯“通论”中的激进主张 261

9.1.1 对“萨伊定律”的不定 261

9.1.2 货币和利息 265

9.1.3 预期与有效需求 267

9.1.4 一种评价 268

9.2 新古典主义综合 270

9.3 向分散化传统的回归 274

第10章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 284

10.1 不确定性、时间和货币 285

10.1.1 对一般均衡理论的批判 285

10.1.2 货币、不确定性和私有财产 289

10.2 货币供给内生性 294

10.2.1 卡尔多著作中的货币供给内生性 294

10.2.2 银行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296

10.2.3 后凯恩斯主义者对水平的货币供给的批判 299

10.2.4 外生性/内生性和货币形式 302

10.2.5 内生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 304

第11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信用 311

11.1 废除货币还是使货币社会化? 312

11.2 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 314

11.2.1 “劳动货币” 314

11.2.2 社会主义“货币”(S货币) 317

11.3 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下的货币 323

11.4 社会主义社会信用体系和利息 324

参考文献 330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361

2.2.2 交换手段(或购买手段) 554

查看更多关于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