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韩句法结构对比结构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 购买点数:10 点
- 作 者:金莉娜著
- 出 版 社: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3891756X
- 标注页数:237 页
- PDF页数:253 页
引言 1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0.2 研究范围和内容 2
0.3 理论基础和方法 3
0.4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4
0.4.1 语料来源 4
0.4.2 符号说明 7
第一章 汉韩“S1+S2+P”结构的研究现状 8
1.1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研究现状 8
1.1.1 主语的研究 9
1.1.2 主语和话题关系的研究 11
1.1.3 主谓谓语句范围的研究 12
1.1.4 主谓谓语句类型的研究 16
1.2 韩国语双重主语句(?)的研究现状 17
1.2.1 主语的研究 18
1.2.2 主语和主题关系的研究 20
1.2.3 助词“-?/-?”和“-?/-?”的研究 22
1.2.3.1 助词“-?/-?”的研究 22
1.2.3.2 辅助助词“-?/-?”的研究 24
1.2.3.3 本文对助词“-?/-?”、“-?/-?”的认识 26
1.2.4 双重主语句类型的研究 27
1.3 汉韩“S1+S2+P”结构的对比研究现状 29
第二章 汉韩“S1+S2+P”结构的界定标准、范围及性质 29
2.1 汉韩“S1+S2+P”结构的界定标准 32
2.2 汉韩“S1+S2+P”结构的范围 33
2.2.1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范围 34
2.2.2 韩国语双重主语句的范围 36
2.3 汉韩“S1+S2+P”结构的性质 36
2.3.1 语言递归性的体现 37
2.3.2 属于句型范畴 38
2.3.3 “近景式”认知模式的反映 39
第三章 汉韩“S1+S2+P”结构的句法特点 40
3.1 汉韩“S1+S2+P”结构的层次关系 40
3.2 汉韩“S1+S2+P”结构的句法位置 42
3.2.1 构成完整的单句 43
3.2.2 构成单句的句法成分 44
3.2.3 构成复句中的小句 44
3.2.3.1 位居第一个分句 44
3.2.3.2 位居最后分句 45
3.2.3.3 位居中间分句 47
3.2.3.4 连锁结构“S1+(S2+P)n” 48
3.3 汉韩“S1+S2+P”结构的句法构成 49
3.3.1 S1的构成 51
3.3.1.1 S1由词构成 52
3.3.1.2 S1由短语构成 55
3.3.2 S2的构成 63
3.3.2.1 S2由词构成 63
3.3.2.2 S2由短语构成 66
3.3.3 P的构成 71
3.3.3.1 P由动词性成分构成 72
3.3.3.2 P由形容词性成分构成 76
3.3.3.3 P由名词性成分构成 81
3.4 汉韩“S1+S2+P”结构的句法功能 82
3.4.1 充当主语 83
3.4.2 充当宾语 83
3.4.3 充当补语 85
3.4.4 充当定语 86
第四章 汉韩“S1+S2+P”结构的语义特点 87
4.1 汉韩“S1+S2+P”结构的语义连接模式 87
4.1.1 S1受P格框架的支配 88
4.1.1.1 S1和S2是施事或受事 88
4.1.1.2 S1和S2是感事或主事 91
4.1.1.3 S1和S2是与事或工具 94
4.1.2 S1不受P格框架的支配 95
4.2 汉韩“S1+S2+P”结构的语义类型 97
4.2.1 领属关系类 98
4.2.1.1 S1和S2具有“整体—部分”的关系 98
4.2.1.2 S1和S2具有“事物—属性”的关系 102
4.2.1.3 S1和S2具有“类别—成员”的关系 103
4.2.2 施受关系类 105
4.2.3 关涉关系类 108
4.2.4 陈述关系类 110
4.2.5 数量关系类 113
4.3 汉韩“S1+S2+P”结构的语义功能 115
4.3.1 描写说明 115
4.3.2 叙述说明 117
4.3.3 判断说明 118
第五章 汉韩“S1+S2+P”结构的语用特点 120
5.1 汉韩“S1+S2+P”话题结构 120
5.1.1 单一式话题结构 121
5.1.2 辐射式话题结构 122
5.2 汉韩“S1+S2+P”信息结构 124
5.2.1 汉韩“S1+S2+P”结构的知识信息 124
5.2.1.1 话题为回指信息 125
5.2.1.2 话题为共享信息 126
5.2.1.3 话题为对比信息 128
5.2.2 汉韩“S1+S2+P”结构的指称信息 128
5.2.2.1 话题由定指充当 129
5.2.2.2 话题由通指充当 130
5.2.2.3 话题由不定指充当 132
5.3 汉韩“S1+S2+P”结构的话题化 136
5.3.1 话题化的条件 136
5.3.1.1 句法限制 137
5.3.1.2 语义约束 139
5.3.1.3 语用制约 141
5.3.2 话题化的手段 144
5.3.2.1 移位 144
5.3.2.2 添加 146
5.3.2.3 删略 147
5.3.2.4 复指 149
第六章 汉韩“S1+S2+P”结构的对应形式 152
6.1 汉语主谓谓语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 152
6.1.1 对等式对应形式 152
6.1.1.1 对应于“NP1?/?+NP2?/?+VP”句 153
6.1.1.2 对应于“NP1?/?+NP2?/?+VP”句 154
6.1.2 转换式对应形式 155
6.1.2.1 S1转换为韩国语的定语(?) 156
6.1.2.2 S1或S2转换为韩国语的宾语(?) 160
6.1.2.3 S2转换为韩国语的状语(?) 165
6.1.3 删减式对应形式 171
6.1.4.1 删减名词 171
6.1.4.2 删减代词 173
6.2 韩国语双重主语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175
6.2.1 对等式对应形式 175
6.2.2 转换式对应形式 178
6.2.2.1 S1转换为汉语的定语 178
6.2.2.2 S1或S2转换为汉语的宾语 181
6.2.2.3 S2转换为汉语的状语 186
6.2.3 分解式对应形式 187
6.2.3.1 S1分解为主谓句 189
6.2.3.2 S1分解为复指成分 191
6.2.3.4 S1分解为状语和宾语 192
6.2.4 引申式对应形式 194
6.2.5 增减式对应形式 196
6.2.5.1 增添式对应形式 196
6.2.5.2 删减式对应形式 197
第七章 结语 201
一、明确了汉语、韩国语研究中的几组重要概念 201
二、提出了汉韩“S1+S2+P”结构的性质问题 201
三、描写了汉韩“S1+S2+P”结构在句法上的共性和个性 202
四、考察了汉韩“S1+S2+P”结构在语义上的共性和个性 202
五、探讨了汉韩“S1+S2+P”结构在语用上的共性和个性 203
六、归纳了汉韩“S1+S2+P”结构的对应形式 204
参考文献 207
后记 236
- 《汉韩句法结构对比结构》金莉娜著 2011
- 《汉法语言句法结构对比研究》贾秀英著 2012
- 《汉葡句法结构对比研究》夏莹著 2014
- 《蒙古语与汉语句法结构对比研究》德力格尔玛,高莲花,其木格著;宝玉柱审定;戴庆厦总主编 2013
- 《日语句法结构认知:兼与中文对比》何午著 2013
- 《致使结构的汉英对比研究》李炯英著 2012
- 《英汉语言结构对比研究》武恩义著 2017
- 《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对比研究》傅玉著 2019
- 《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的对比研究》熊仲儒著 2015
- 《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乔翔著 2013
- 《汉韩句法结构对比结构》金莉娜著 2011
- 《静脉治疗护理指引》方莉娜,刘如南主编;王静,李燕,范志敏等副主编;王静,方莉娜,刘如南等编委 2012
- 《征服英语六级考试》赵淑霞,王莉娜主编;赵淑霞,王莉娜,李秀英,李娜,袁素英,刘杰,陈力平,唐宁,邓宏,马传法,尹慧编 2002
- 《英语幽默笑话集锦 英汉对照 1》徐莉娜主编;徐莉娜,王璐翻译(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4
- 《仁力西》(英)仁力西(Jessie M.Johnston)著;(英)米塔·约翰斯顿(Meta Johnston),莉娜·约翰斯顿(Lena Johnston)编;黄秀君,周维江译 2019
- 《勇敢抉择》(美)卡莉·菲奥莉娜著 2009
- 《交际语言》聂莉娜著 1999
- 《明清宫廷绘画艺术鉴赏》林莉娜著 2013
- 《西班牙大流感》莉娜·詹姆斯(REINA JAMES)著;舒灵译 2010
- 《且行且思且成长》俞莉娜著 2017
- 《黑龙江朝鲜民族》徐基述等主编 1988
- 《黑龙江省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 2010
- 《黑龙江省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 2009
- 《中国新时期黑龙江农村的变革 牡丹江卷》元仁山,李元玺主编;中共牡丹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1998
- 《关东之夜 朝鲜文》金松竹 2008
- 《文学 摆在你我眼前 朝鲜文》张学奎著 2016
-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牡丹江水泥厂组织史资料 1951-1993》中共牡丹江水泥厂委员会 2222
- 《时调牡丹江 2006》牡丹江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编 2006
- 《河口与振兴 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著 2001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研究所 1983年科学研究成果汇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编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