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暴风眼中的法庭  司法公共关系之媒体素养与舆论引导

暴风眼中的法庭 司法公共关系之媒体素养与舆论引导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李俊晔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0921971
  • 标注页数:409 页
  • PDF页数:436 页
图书介绍:伴随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和烈度呈几何极数增长,司法机关舆情应对难度空前加大,互联网公共关系成为迫在眉睫的新难题。本书稿深入研究了包括“于欢案”“雷洋案”“聂树斌案”等在内的20个近年来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及典型意义的重大舆情案例,以新媒体时代提升司法能力为宗旨,通过典型司法领域重大敏感案(事)件网络舆情类型化实证研究,探索规律与对策,处理好互联网时代的司法公共关系,实现公正司法与言论自由的良性互动。

查看更多关于暴风眼中的法庭 司法公共关系之媒体素养与舆论引导的内容

图书介绍

观景台 3

第一章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基本问题 3

第一节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的内涵 3

一、敏感案(事)件的传媒视角 3

二、如何定义敏感案(事)件 4

三、客观方面:敏感案(事)件的敏感要素 4

四、主观方面:敏感案(事)件的发酵原素 4

第二节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类型化 5

一、社会逆反型敏感案(事)件 5

二、情理法冲突型敏感案(事)件 7

三、涉众群体型敏感案(事)件 8

四、错案违纪型敏感案(事)件 9

五、政策诉求型敏感案(事)件 11

六、政治关联型敏感案(事)件 12

第三节 网络舆论敏感案(事)件形成机理 13

一、PESTEL模型解析——敏感案(事)件的形成原因 13

二、公共关系沉思——敏感案(事)件司法信息的供求关系 15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洪流 15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网民需求侧实证观察 16

第一节 中国网民规模和结构分析 16

一、中国网民信息需求侧的最大需要对象 16

二、手机网民占绝对优势,信息即时性、交互性增强 17

三、网民年龄结构年轻化,二十岁的青年是网民主力军 19

四、网民职业结构自由化,以学生和自由职业者为主 20

五、网民的学历结构低层化 21

六、中国网民需求侧现状的启示 22

第二节 新媒体用户平台分析 22

一、网络舆论传播中“两微一端”作用增强 22

二、“广场”人散去,“茶馆”闹喧嚣 22

三、微信朋友圈独占鳌头 24

第三节 微信涉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8

一、微信账号类型及信息传播方式 28

二、微信涉法信息基本特点 28

第四节 涉法涉警社会舆情特点分析 29

一、司法机关在社会舆情事件关涉主体中居首 29

二、全民关注热点案件,紧盯司法机关官微“找料” 30

三、社会舆情事件集中于社会民生话题 31

四、移动互联网已成主要社会舆论场和舆情首发主体 32

第三章 司法机关敏感案(事)件供给侧舆情风险分析 33

第一节 司法机关舆情风险概要 33

一、舆情事件总体走向 33

二、舆情事件分布情况 34

三、网络新媒体是舆情事件主要信息源 34

四、舆情事件曝光时间短,传播时效高 35

五、舆情事件持续时间以一周内为主 36

第二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点类型 37

一、舆情风险点类型总体分布情况 37

二、公安机关舆情风险点类型 37

三、检察院舆情风险点类型 38

四、法院舆情风险点类型 39

五、司法行政机关舆情风险点类型 42

第三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涉事主体 43

一、舆情风险主体方面总体分布情况 43

二、公安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 44

三、检察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 45

四、法院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 45

五、司法行政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涉事主体分析 46

第四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 47

一、公安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 47

二、检察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 48

三、法院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 48

四、司法行政机关敏感案(事)件舆情风险环节 49

第五节 敏感案(事)件舆情干预和应对情况 49

一、舆情事件曝光前干预为主 49

二、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布信息比重提升 50

三、舆情回应效果正面评价逐渐增多 51

第四章 涉法网络谣言舆情风险分析 52

第一节 涉法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 52

一、南京“李芊非法行医案”谣言事件 52

二、河南洛阳“弱女子不配合强奸被判刑3年”谣言事件 52

三、河北高院副院长意外身亡后四个老婆抢尸体谣言事件 53

第二节 涉法网络谣言的类型分析 54

一、“对事型”谣言:涉及具体司法案件的网络谣言 54

二、“对人型”谣言:涉及法院领导或法官个人的网络谣言 55

三、“莫须有型”谣言,即凭空捏造虚假案件的网络谣言 55

第三节 涉法谣言治理难的关键因素 56

一、个别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无视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底线 56

二、目 前打击司法谣言的法律手段不足 56

三、相关机关对涉法谣言危害性认识严重不足 57

第四节 关于当前形势下治理涉法网络谣言的建议 58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立法 58

二、进一步完善保障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方面的立法 58

三、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依法惩处造谣传谣行为 59

四、加强对各类媒体和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努力提升其法治意识 59

五、各机关严肃风纪监督,杜绝机关干部参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 60

沉思录 63

第五章 社会逆反类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 63

第一节 李某某强奸案——公开过度,信息泄漏,标签化报道 63

一、镜头回放 63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特点 66

三、公安机关问题反思 66

四、法院审理问题反思 67

五、新闻媒体问题反思 68

六、当事人和律师问题反思 69

第二节 我爸是李刚案——标签化谣言,宜疏不宜堵 70

一、镜头回放 70

二、舆论传播和信息发布特点 73

三、舆情应对得失反思 74

第三节 药家鑫案——网络审判侵蚀司法公正 76

一、镜头回放 76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特点 79

三、司法机关成功做法 80

四、司法机关问题反思 80

五、媒体问题反思 81

六、网络传播问题反思 82

第六章 情理法冲突型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 84

第一节 南京彭宇案——公开失时又露怯,众口铄金掩真相 84

一、镜头回放 84

二、舆情特点分析 86

三、法院审理与裁判中的问题 89

四、法院信息发布中的问题 90

五、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 91

六、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问题 91

七、对司法机关的重要启示 92

第二节 于欢案——利用新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93

一、镜头回放 93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传播分析 95

三、法院处理经验总结 98

第三节 邓玉娇案——舆论的非理性与司法机关的不专业 99

一、镜头回放 99

二、官方信息发布情况 103

三、舆论传播特点 104

四、司法机关和网络传播成功经验 105

五、公安机关问题总结 105

六、媒体报道问题总结 107

七、网络传播问题总结 107

八、律师执业失范问题 108

九、邓玉娇案的启示 109

第七章 群体型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 110

第一节 吴英非法集资案——司法机关成为边缘信息源 110

一、镜头回放 110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特点解析 110

三、舆情风波时间轴 111

四、司法机关成功经验 114

五、司法机关问题总结 114

六、媒体报道与网络传播问题总结 115

第二节 瓮安事件——一拖二堵激发恶性群体性事件 115

一、镜头回放 115

二、舆情传播特点 116

三、政府和司法机关舆情处理的问题 117

四、舆情危机应对启示 118

第三节 周世锋案——涉及律师群体的意识形态案件 119

一、镜头回放 119

二、司法机关信息发布情况 120

三、司法机关信息发布成功经验 122

四、时刻警惕司法舆情中的意识形态斗争 124

第八章 执法争议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 125

第一节 雷洋案——来自“新新媒体”舆情,引发警民对立 125

一、镜头回放 125

二、敏感因素与舆论传播特点 131

三、司法机关的经验梳理 132

四、司法机关的问题梳理 134

五、舆论引导启示 137

第二节 庆安枪击案——舆论倒逼真相 138

一、镜头回放 138

二、敏感因素舆情传播特点 139

三、公安机关舆情应对的问题 139

四、舆情启示 140

第三节 李昌奎案——舆论监督抑或舆论审判的“公众狂欢” 141

一、镜头回放 141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传播特点 142

三、法院审判与舆情处置问题梳理 142

四、媒体启示:传统媒体是舆论的“压舱石” 143

第四节 豫北监狱越狱事件——信息不透明引谣言四起 144

一、镜头回放 144

二、司法行政机关舆情应对的失误总结 144

第九章 伤害法官类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 146

第一节 马彩云事件——情感共鸣处,道德制高点 146

一、镜头回放 146

二、舆情阶段应对分析 147

三、舆论倾向和网民观点的变化 148

四、法院舆情应对成功经验 150

第二节 周龙事件——“基本解决执行难”决心不改 151

一、镜头回放 151

二、舆论传播情况 151

三、普通网民观点分布 152

四、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成功经验 153

第三节 傅明生事件——推动司法人员履职保障机制的完善 155

一、镜头回放 155

二、舆论传播情况 155

三、普通网民观点分布 156

四、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成功经验 156

第四节 伤害法官类案件综合分析——莫让法官流血又流泪 158

一、镜头系列回放 158

二、舆情特征变化 158

三、舆情处置经验总结 159

第十章 违法违纪类敏感案(事)件典型舆情案例 162

第一节 上海高院法官集体招嫖事件——及时回应,雷厉风行 162

一、镜头回放 162

二、敏感因素与舆论传播特点 164

三、舆情处置经验 165

四、舆情处置反思 165

第二节 铁岭监狱事件——快速反应,切割毒瘤 166

一、镜头回放 166

二、敏感因素与舆情概况 167

三、舆情处置经验 167

第十一章 司法公开与信息发布问题解析 168

第一节 开启“互联网+司法公共关系”新时代 168

第二节 敏感案(事)件信息发布问题反思 169

一、信息发布不规范、不及时,不善于同媒体和网民打交道 169

二、媒体素养欠缺,舆情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170

三、审理阶段舆情管控力和公关能力不足 171

四、政法自媒体信息发布不专业、不规范 172

第三节 敏感案(事)件信息发布经验回顾 172

一、敢于亮剑,新闻发布及时、事件回应迅速 172

二、新闻发言人选取得当、素养提升,具备“全知全能”的发布授权 173

三、把握时代脉搏,政法新媒体从“自留地”变成“责任田” 173

四、主动设置议题,网络互动引导舆论走向 174

五、庭审直播,实现信息即时发布,以“法治公开课”培育全民法治精神 174

六、直面争议,回应关切,通过专业人士解疑释惑来减少公众质疑 175

第四节 敏感案(事)件媒体报道问题反思 175

一、报道失实、评论不公正 175

二、信息来源不规范 175

三、程序意识缺失 175

四、干扰、妨碍司法 176

五、侵害当事人权益 176

六、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176

第五节 敏感案(事)件网络传播问题反思 177

一、网络新闻“标题党”泛滥 177

二、网络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差 177

三、缺乏自我约束,侵害他人权利 177

四、容易引起受众非理性发声 177

五、网络媒体互动不规范 178

六、有图未必有真相 178

七、低俗化、娱乐化 178

象牙塔 181

第十二章 网络舆论与司法基本问题 181

第一节 舆情的渊源和要素 181

一、舆论渊源考略 181

二、舆论的基本要素 182

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体舆论之变革 183

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 183

二、网络自媒体的新特点 184

三、网络新媒体传播特征 185

四、互联网时代舆情的发展趋势 189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193

一、舆论形成过程之结构化思考 193

二、网络舆论的开放环境和网状结构 195

三、混沌系统: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 195

四、“蝴蝶翅”到“龙卷风”:网络舆论发生变化过程 197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成为舆论新场域 201

一、公共领域之公共性本源与公权力制衡 201

二、互联网扩大公共领域的时空场域 202

三、网络公共领域催生“商谈型司法” 203

第十三章 互联网+大众心理 205

第一节 民意与网络舆论 205

一、民意渊源考略 205

二、互联网舆论中的民意与民心 206

三、网络拓展民意表达空间 207

四、民意甄别、融合与引导 209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大众心理基础 210

一、群体的本质特征——相互影响 210

二、网络群体本质——“混沌”状态的“乌合之众” 211

三、网络群体特征:无意识,交互暗示传染,易冲动易变,夸张短暂情绪 212

四、网络群体观念的特征:理性弱化,群体极化,形象思维 214

第三节 网民群体倾向的心理效应 215

一、“锚定效应”:网民心理倾向固化 215

二、“首因效应”:播下种子,定势开启 216

三、“马太效应”:舆论聚集,定势形成 217

四、“沉默螺旋”:舆论垄断,定势固化 218

五、“反沉默螺旋”:舆论反转,定势瓦解 219

第四节 舆情敏感因素的社会定律 220

一、“蝴蝶效应”:关注敏感因素的扩张力 220

二、“羊群效应”:重视群体纠纷中的示范案件 220

三、“破窗效应”:日久天长,敏感因素不再敏感 221

四、“晕轮效应”:防止当事人的合理怀疑 222

五、“踢猫效应”:控制情绪,避免敏感因素无中生有 222

六、“虚假同感偏差效应”:正确引导公众评价 223

七、“木桶效应”:敏感案(事)件不当处理一票否决 223

八、“塔西佗陷阱”:平民话语权对司法公信、司法权威的新挑战 223

第十四章 互联网+司法舆情 225

第一节 传媒与司法在对立统一中共生 225

一、传媒与司法矛盾关系的对立性 225

二、传媒与司法矛盾关系的统一性 227

第二节 网络舆论对传统司法的挑战 230

一、网络舆论破茧法官传统固化思维方式 230

二、网络舆论冲击司法公正、公信与权威 231

三、网络舆论干扰司法权独立行使 231

第三节 网络舆情危机对司法的影响 232

一、人民法院正在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 232

二、法律信仰与制度信任:网络舆情危机影响司法活动全过程 235

三、从管控到融入:网络舆情危机重新定位司法公开的边界 236

四、网络舆情危机重新平稳司法公正天平 238

第四节 网络舆论对司法的积极影响 239

一、司法对新媒体的积极需求与传媒对司法的积极作用 239

二、信息化时代传媒与司法关系的新变化 240

三、信息化时代促成司法工作新格局 241

第五节 构建司法与传媒和谐互动关系的新思维 243

一、网络新媒体传播下的舆情新形势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43

二、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司法公正与舆论自由、舆论监督的关系 244

三、努力提高应对传媒的能力是当前司法机关的一项紧迫任务 246

四、我国司法与传媒关系的前沿实践发展 248

度量衡 255

第十五章 司法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国际瞭望 255

第一节 国际公约司法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 255

一、世界人权宣言 255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56

三、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257

第二节 美国司法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 258

一、美国联邦宪法 258

二、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 259

三、美国报纸主编协会(ASNE)原则声明 261

四、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示范规则(美国的司法缄口令) 261

第三节 英国案件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 263

一、英国刑事法院案件报道指南 263

二、英国藐视法庭法 265

第四节 其他英美法系国家案件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 266

一、加拿大媒体、公众与法院关系实务指南(2004) 266

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媒体报道司法指南 267

三、新西兰媒体报道法院审判工作指南(3.1版) 268

第五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案件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 268

一、法国新闻出版自由法 268

二、瑞士法院怎样和媒体打交道 269

三、欧洲人权公约 269

四、欧洲各国司法——媒体——社会关系报告 270

第十六章 司法信息发布、报道、传播的规范指引 273

第一节 司法信息发布与传播基本原则和基础任务 273

一、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改革任务 273

二、平衡并行,规范信息发布、媒体报道与网络传播并重 273

三、统筹协调,遵循司法工作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 274

四、突出重点,做好重大敏感刑事案件的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 274

五、依法依规,要坚持法治理念,维护司法权威 275

六、勇于担当,弘扬法治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276

七、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提升发布和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276

八、提高站位,提升国家治理与社会综治能力 277

第二节 司法机关信息发布规范 278

一、主动、即时、连续发布案件信息 278

二、积极有效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信息供给侧改革实现有效沟通 279

三、刑事案件分阶段采取相应的信息发布措施 279

四、完善案件信息发布的制度化建设 281

五、畅通案件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同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281

六、建立健全重大敏感案件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机制 281

第三节 司法案件信息报道规范 282

一、坚持依法依规采访 282

二、确保报道内容合法合规 282

三、自觉维护司法权威 283

四、注重报道的社会效果 284

五、报道刑事案件的规范指引 285

六、报道民事、行政案件的规范指引 285

七、规范案件信息报道,从官媒开始 285

第四节 司法案件信息网络传播规范 286

一、维护“绿色”互联网生态环境 286

二、依法理性表达意见 286

三、以协议公约规范管理 287

第五节 司法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监督与法律责任 287

一、统筹导向管理 287

二、完善案件信息发布管理制度 287

三、规范媒体宣传报道 288

四、规范网络平台传播秩序 288

五、鼓励加强行业自律规范 288

六、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288

七、建立健全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双向沟通机制 289

第十七章 网络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制度建设 290

第一节 政法干警媒体思维与媒介担当 290

一、顺应时势、勇于担当 290

二、更新思维、敏锐洞察 291

三、掌握规律、有胆有为 292

第二节 敏感案(事)件信息源规范的四维度 294

一、维度之一:政务信息与案件信息要分开 294

二、维度之二:程序性信息与实体性信息要分开 295

三、维度之三:程序之内和程序之外要分开 296

四、维度之四:客观事实与主观评论要分开 297

第三节 敏感案(事)件的处理原则 297

一、处理敏感案(事)件的目的性原则 297

二、处理敏感案(事)件的实践性原则 299

第四节 敏感案(事)件的应对机制 302

一、敏感案(事)件风险评估机制 303

二、建立健全敏感案(事)件风险预警机制 305

三、敏感案(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306

四、敏感案(事)件新闻发言人机制 308

五、尝试建立新闻事务官和传播顾问制度 309

六、敏感案(事)件内部通报机制 309

第十八章 禁口令、藐视法庭罪、封闭审理立法镜鉴 310

第一节 “禁口令”之辩证 310

一、公开之限,自由之止 310

二、制约新闻言论自由的“禁口令”亦有制约 310

三、表面上限制司法公开,根本上保障司法公开 310

第二节 引入“禁口令”势在必行 311

一、形势要求:落实党和国家政策 311

二、思维更新:行政化粗放管理转向精确化、互动式司法指引 311

三、机制改革:事后追责“马后炮”转向事前规制预防 312

第三节 “禁口令”的制度设计 313

一、“禁口令”制度的基本原则:自由公开之例外 313

二、“禁口令”类型(发布对象) 314

三、适用“禁口令”的情形:法定为主自律+酌定补充衡平 314

四、“禁口令”时间效力:起始时间、终止时间 316

五、“禁口令”的方式和内容:隐匿信息、延时报道、技术处理 316

六、“禁口令”的程序:启动、审查、复议、撤销与变更 316

七、违反“禁口令”的“避风港”申辩与免责规则 318

八、违反“禁口令”的法律后果:多元责任,建议对接增设“藐视法庭罪” 319

第四节 创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藐视法庭罪” 321

一、《刑法修正案(九)》前对“藐视法庭”行为的规定 321

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惩戒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 321

三、《刑法修正案(九)》的进步与遗憾 322

四、由“扰乱法庭秩序”扩展到“藐视法庭权威”之必要 323

五、以“藐视法庭罪”对接违反“禁口令”的法律责任 324

六、符合中国国情“藐视法庭罪”的程序设计 325

第五节 重大敏感案件封闭审理制度之例外插曲 326

一、国外封闭审理制度考察 326

二、封闭审理的考虑因素 327

三、阻断舆情干扰:封闭审理的必要性探讨 327

四、必须严格限制适用封闭审理 327

兵法书 331

第十九章 发现舆情风暴的引爆点 331

第一节 舆情引爆三特点和三法则 331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31

二、探索偶然中的必然 331

三、流行风潮的三特点:共情效应,蝴蝶效应,突发剧变 332

四、引爆点三法则:关键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333

第二节 关键人物法则 334

一、骑马夜行的启示 334

二、关键人物:内行、联系员、推销员 335

三、内行 335

四、六步分离法则 336

五、联系员的特点:粉丝数,影响力,弱关系 336

六、推销员:警惕西方反华势力 337

第三节 附着力因素法则 339

一、附着力是信息核心竞争力 339

二、舆情信息附着力的来源:诱导性因素,形象化表达,共情效应 339

第四节 环境威力法则 341

一、互联网让舆论引爆更有威力 341

二、“150法则”与微信的传播力 341

三、破窗理论:防微杜渐,小处着手 342

第二十章 敏感案(事)件信息发布的供给侧改革 344

第一节 信息供给侧初阶探索 344

一、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的是与否 344

二、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的多与少 344

三、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的快与慢 345

第二节 信息供给侧进阶沉思 345

一、司法公开,我们为了什么 345

二、信息供给侧改革,谁来供给 346

三、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供给 346

第三节 司法公开与信息供给侧的冷智慧 347

一、是与否的辩证智慧 347

二、多与少的辩证智慧 347

三、快与慢的辩证智慧 348

第四节 个案策略选择的SWOT分析方法 348

一、SWOT策略分析 348

二、SWOT策略选择 349

第二十一章 司法机关舆情危机能动应对 350

第一节 司法机关舆情危机能动应对基本原则 350

一、主动积极、快速反应原则 350

二、公开透明的原则 350

三、顺势而为原则 351

四、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规律原则 351

五、舆情应对应遵守的“四明”法则 352

第二节 舆情危机公共关系处理中的辩证思维 352

一、乐观与警惕并重 352

二、直面与善用并举 353

三、敏感性与前瞻性兼备 353

四、严谨性与及时性兼顾 353

五、主动引导与被动解释相结合 354

六、不同级别司法机关差异化 354

第三节 人民法院舆情危机能动应对的策略 354

一、舆情危机潜伏期的预防 355

二、舆情危机爆发期的处置 357

三、舆情危机蔓延期的应对 358

四、舆情危机恢复期的重塑 359

第二十二章 人民法院秘密信源隐匿权的司法应对 361

第一节 秘密信源隐匿权的意义 361

一、隐匿权问题的形成 361

二、隐匿权的法律分析 362

第二节 隐匿权的法经济学引申 362

一、新闻媒体与消息提供者之间的矛盾 362

二、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 363

三、外部矛盾内部化 364

第三节 秘密信源的司法实践 365

一、隐匿权之法理错位 365

二、隐匿权之适用规范 366

三、法庭作证之困——证据法问题 367

四、矛盾破解之路——不公开审理 368

第四节 秘密信源隐匿权的边界 368

一、隐匿权的理由与质疑 368

二、禁止滥用隐匿权 369

三、使用秘密信源的社会责任 369

余音 望远镜 373

结语:一场可视化司法信息供给侧改革 373

第一节 司法信息供求的可视化视角 373

一、可视化:看得见的正义 373

二、可视化对司法信息管理的作用 373

三、可视化引领司法公开和信息供给未来路向 374

四、上善若水:可视化是司法公共关系的根本之道 375

第二节 司法信息供求不可视问题 376

一、法治精神价值理念不可视 376

二、信息发布报道规范不可视 376

三、社会公众信息需求不可视 376

四、司法信息发布渠道不可视 377

五、社会公众沟通方式不可视 377

六、信息发布回应时机不可视 378

七、违规和失误的责任不可视 378

八、司法公共关系管理不可视 378

九、司法信息供求矛盾和供给侧症结不可视 379

第三节 司法信息的可视化供给 380

一、树立可视化、精细的司法信息管理理念 380

二、舆情预警、民意监测可视化 380

三、舆情回应可视化 380

四、信息发布管理标准化、可视化 380

五、案件报道规则标准化、可视化 381

六、信息发布和案件报道的责任可视化 381

七、审判过程可视化促进司法行为问题和校正可视化 381

第四节 “AI智能网民机器人”与“AI+VR”“AI+AR”模拟练兵 382

一、AI机器人从司法办案走进网络舆论 382

二、“AI智能网民机器人”用于舆情应对实战演习和日常训练 383

三、“AI+VR”“AI+AR”人机交互模拟练兵 384

参考文献 387

插图与附表清单 405

查看更多关于暴风眼中的法庭 司法公共关系之媒体素养与舆论引导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