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

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其他书籍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黎风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62138664
  • 标注页数:291 页
  • PDF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中国当代广播影视发展与具体实际,运用文化传播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对广播影视行业多方面进行了诠释。适合高等学校影视专业作为教材使用。

查看更多关于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广播影视与文化意识形态 1

第一节 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意识形态 1

一、政治革命历史中的“广播站现象” 1

二、广播影视的政治、文化双重性 6

三、“传声筒”与国家民族心理 10

四、“后冷战”时期的现代广播影视 15

第二节 中国意识形态特点与广电传播的社会定位 20

一、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坚固性与丰富性 20

二、“红色”传统与“蓝色”技术的关系 24

三、中国广播与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功用 27

四、“新闻宣传”与“大众传播”的中国定义 31

第三节 中国广电影视传媒机构的结构性、体制性特点 35

一、国家公办所有体制与“事业”性质 35

二、宣传、发布、教育的基本功能 38

三、“特殊部门”与企业化管理 42

四、行政管理与制播话语权 46

第二章 现象后面的中国广播影视 50

第一节 数字统计分析中的真实与假象 50

一、“索福瑞”的统计理念与技术 50

二、数据发布与经济策略 54

三、电视观众与广播听众 58

四、“视听本能”与忠诚度 62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圈与广播电视区域化特征 67

一、汉语广播电视的官方语言 67

二、“声音”中的地域文化认同和冲突 71

三、方言剧和方言广播的局限与发展 75

四、广电节 目的制作疆界与拓展空间 80

第三节 “大一统”理念与广电“强势传播” 83

一、春节 联欢晚会的思路与套路 83

二、“龙的传人”的母题象征和传播 87

三、歌手大奖赛与音乐排行榜的流行元素 91

四、“新历史主义”的广电文艺方式和版本 95

第四节 中国社会阶层化中的视听文化冲突 99

一、《东方时空》代表的知识精英主义 99

二、广播节 目中的平民情绪和“通俗”倾向 102

三、“黑片”系列的社会批判性 107

四、方言广电节 目的阶层取向 110

第五节 影像风格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个人化 115

一、“镜头的真实”与文化血缘 115

二、“内影像”的叙事策略和故土情结 119

三、个人创作中的历史想象与当代抒情 123

四、电视的电影化倾向与问题 127

第三章 广播影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问题 132

第一节 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冲突 132

一、创造精神与复制的工艺流程 132

二、电子技术的反人道倾向 136

三、画面至上与声音至上 140

四、形式主义美学的终结 143

第二节 频道多元化、专业化中的性别问题 147

一、CCTV-5的“男性中心主义”意味 147

二、电视选美的封建性与超封建性 151

三、《半边天》栏目的半主体意识 155

四、“单面人”与性文化节 目 160

第三节 文化帝国主义与影像民族主义 164

一、“西方中心论”与其视听产品 164

二、原版片后面的精神统治策略 170

三、“东方故事,西方手法” 173

四、CCTV所体现的国家意识和东方民族性 180

第四节 视听语言学:汉语的母语性与英语的对话 185

一、在主持人外语能力要求的背后 185

二、字幕的汉语拼音注释与英文对照 189

三、民间俚语与英语常用词混用的反讽 193

四、外语电视节 目的母语性元素 195

第五节 “我们”的受众心理与“他者”的精神控制 200

一、“无意义”在声音与画面之外 200

二、主流心态与边缘生态 203

三、综艺游戏类节 目的主体缺省 208

四、电视连续剧中的“他者”作用 212

第四章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可能性 216

第一节 “资本”与“知本”对视听传播的控制争夺 216

一、广播影视机构的股份化和“上市”热潮 216

二、高校广电影视专业热与人才高消费 221

三、“资本”与“知本”的融合与冲突 225

四、资金、人才的国际化吸纳趋势 229

第二节 中国电视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性”想象 233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预测 233

二、电视台定位的“国际化”提法 237

三、中国卫视将如何在境外落地 241

四、节 目交易中国际性的实现可能 245

第三节 企业化、集团化到“纯公司化”的可能 250

一、中国广播影视机构的法律身份 250

二、体制集结与利益结合的优势与局限 254

三、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的“集团化”道路 257

四、非行政性质的“纯公司化”设想 262

第四节 网络传播环境与“个人DV”制播权 268

一、“三网合一”的技术革命与意义 268

二、视听消费与视听创造的同一性 272

三、“互动”对信息权威主义的解构和挑战 276

四、“个人DV”的非时尚性价值和中国意义 281

参考文献 286

查看更多关于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