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新编

自然辩证法新编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自然科学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李思孟等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60916163
  • 标注页数:360 页
  • PDF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4

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6

第一章 科学发展与物质观的演化 9

第一节 对世界本原的探讨 9

一、古代哲人对世界本原的探讨 10

二、科学的发展与原子论的演化 11

三、原子可分性的发现引发的物质观斗争 13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15

一、系统的基本特征 15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类型 17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18

一、物质系统层次性的特点 19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 20

三、物质系统层次的无限性 22

四、从物质系统的层次性谈还原论 24

第二章 科学发展与自然观的进化 27

第一节 自然与自然观 27

一、自然 27

二、自然观 29

三、自然观研究的价值 30

第二节 自然观的历史形态 31

一、素朴自然观 31

二、信仰自然观 35

三、机械自然观 39

一、科学自然观的发生基础 44

第三节 科学自然观 44

二、科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5

三、科学自然观的现代确认 46

第三章 自然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51

第一节 探索物质结构引起的哲学思考 52

一、对物质结构的探索永无止境 52

二、实在论与工具论之争 54

第二节 时空观的重大变革 55

一、新时空观的建立 55

二、宇宙有限无限之争 56

三、时间的方向性 57

第三节 因果观的变化 59

一、量子力学对决定论的冲击 59

二、EPR 悖论 61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间的新连接 63

第四节 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伦理学问题 65

一、关于生物技术后果的辩论 65

二、医学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 68

第四章 自然界的演化 71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71

一、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71

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73

三、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74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方式 76

一、演化的方式:渐变和突变 76

二、渐变和突变的辩证关系 77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演化方式的影响 79

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80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方向 80

二、自然界演化的两个方向 82

第四节 自然界的演化周期 84

一、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85

二、自然界演化的无限性 86

第五章 人和自然 89

第一节 人和自然的分化 89

一、人类的产生 89

二、人和自然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92

三、人的新进化 94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96

一、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96

二、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99

一、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02

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02

二、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107

第六章 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和科学技术的是非功过 110

第一节 人类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110

一、人口问题 110

二、资源问题 112

三、环境问题 115

四、战争威胁 118

第二节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 119

一、技术悲观主义 119

二、技术乐观主义 122

三、技术中性论、社会决定论与技术决定论 125

第一节 科学体制的组织系统 129

一、科技活动主体的层次 129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129

二、科学管理组织系统 130

三、科学研究组织系统 131

第二节 科学体制的规范系统 133

一、科学技术政策系统 133

二、科学技术法律系统 138

三、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41

第三节 科技奖励系统——科技体制的运行机制 145

一、科技奖励系统的本质 145

二、科技奖励系统的运行 147

三、影响科技奖励系统运行的因素分析 150

第四节 中国的科技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 152

一、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152

二、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154

一、传统归纳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158

第八章 科学发展模式 158

第一节 归纳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158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160

第二节 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161

一、什么是证伪主义 162

二、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163

三、科学进步是不断革命 165

第三节 科学革命论 167

一、什么是科学范式 167

二、科学革命论的科学发展模式 169

第四节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72

一、朴素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173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74

第一节 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77

一、生产实践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177

第九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177

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科技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180

第二节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82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82

二、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84

三、战争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 185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86

一、哲学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87

二、宗教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89

三、文化背景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91

第四节 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92

一、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193

二、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93

一、科技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 197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9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97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198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201

一、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 201

二、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204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206

一、科学技术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06

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208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军事功能 210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 212

一、科学技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212

二、科学技术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 213

第十一章 科学界的越轨行为及控制 216

第一节 科学史上的弄虚作假案例 217

一、托勒密剽窃且伪造数据 217

二、牛顿篡改数据 218

三、密立根挑选有利数据 219

第二节 我国科学界的弄虚作假案例 220

一、我国历史上的弄虚作假案 220

二、解放后已经披露的几例弄虚作假案 221

三、《中国科学报》的两次大讨论 223

第三节 现代科学家弄虚作假的形势及原因分析 225

一、形势 225

二、原因分析 225

第四节 对科学界越轨行为的防范 236

一、成立全国性的组织机构 236

二、设立可耻奖 237

三、从科学研究的各环节上加强防范措施 238

第十二章 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40

第一节 发展观的发展 240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241

二、发展理论的兴起与变革 242

第二节 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47

一、社会发展需要协调 247

二、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大科学时代的本质要求 248

三、科技发展失调给人类造成危害 250

第三节 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251

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目标 251

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52

三、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52

一、方法的本质 254

第一节 方法的本质与分类 254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方法概论 254

二、方法的分类 256

第二节 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257

一、观察实验法 257

二、归纳-演绎法 260

第三节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 263

一、实证主义 264

二、证伪主义 266

三、历史主义 267

第四节 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70

一、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 270

二、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71

一、科学发现的含义 277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概念诠释 277

第十四章 科学发现的逻辑 277

二、科学发现的类型 281

三、科学发现研究的意义 282

第二节 科学发现逻辑的反思 284

一、科学发现有逻辑 284

二、科学发现无逻辑 287

三、科学发现逻辑的反思 290

第三节 科学发现的模式再现 294

一、氧化学说的发现模式 295

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模式 296

第十五章 观察渗透理论 299

第一节 观察的主观性和易谬性 299

一、观察的概念及分类 299

二、观察的主观性 301

三、观察的易谬性 304

第二节 观察的客观性 308

第三节 观察与理论 312

一、观察渗透着理论 312

二、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316

第十六章 科学研究的程序 319

第一节 认识的起点 319

一、经验论的认识起点 319

二、唯理论的认识起点 321

三、康德的认识程序理论 322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起点 324

一、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324

二、科学研究始于假说 324

三、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326

一、程序的多样性 327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程序 327

二、研究的过程 329

第十七章 对归纳的诘难和辩护 333

第一节 归纳和归纳问题 333

一、什么是归纳 333

二、休谟与归纳问题 338

第二节 对归纳的诘难 339

一、否定归纳原理 340

二、否定证实原则 343

第三节 为归纳的辩护 344

一、为归纳的辩护 345

二、为归纳的辩护的评析 349

参考文献 352

后记 354

查看更多关于自然辩证法新编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