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格局与新秩序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格局与新秩序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文魁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2401740X
  • 标注页数:332 页
  • PDF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改革呼唤新的分配理论 2

一、传统分配理论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2

二、改革的分配理论与分配理论的改革 4

第二节 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7

一、唯物辩证法的恢复和继承 7

二、整体把握 多维分析 9

一、基本框架与结构 11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1

二、本书提出的新观点 14

上篇 格局篇 21

第二章 分配格局论 21

第一节 分配格局概述 21

一、什么是分配格局 21

二、分配格局的内容 23

三、分配格局的类型 24

四、分配格局的形成 26

五、分配格局的实质 28

六、分配格局的功能 29

第二节 分配式样格局 31

一、分配型式及其组合 32

二、分享型式 33

三、配给型式 34

四、报酬型式 36

五、分成型式 38

六、四种分配型式比较 40

一、分配规模格局的内容 45

第三节 分配规模格局 45

二、分配规模格局总态势 47

三、分配规模格局解析 52

第三章 按劳分配的历史命运 55

第一节 按劳分配学说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55

一、按劳分配产生的经济条件 58

二、按劳分配的内容 59

第二节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几个尚未引起注意的重要特点 66

第三节 按劳分配从理论到实践经历的第一次历史考验 71

第四节 按劳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面临的第二次历史考验 77

第五节 按劳分配是公有经济的铁律 81

一、积极的按劳分配论 82

二、商品生产者的权利和按劳分配的平等观 86

三、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按劳分配的活力系统 92

第四章 多元分配方式与资源有效配置 93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概述 93

一、资源配置与利益配置不可分割 94

二、资源索取权的功效 95

三、收入的创造与收入的分配 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 99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源配置的设想 100

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 1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元分配系统 108

一、生产成果的分配只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108

二、多元分配方式体系 110

三、多元分配方式的意义 115

一、新中国分配格局的两个源泉 118

第五章 分配新格局及其形成 118

第一节 中国分配格局的历史演变 118

二、建国初期的多元分配格局 123

三、金字塔型分配格局的筑造 126

第二节 新格局概述 128

一、新格局的提出 129

二、新格局的特点 131

第三节 新格局的主体功能 137

一、主体论:一种普照的光 137

二、原动力与动力源 139

三、社会机构与主动轮 141

四、参照系和平衡器 142

第四节 系统连接与协调运动 143

一、新格局关联运动的主导地位 143

二、各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及系统的关联 143

三、分配格局的协调运动 147

四、收入差距与格局功能 150

第一节 分配秩序概述 155

一、什么是分配秩序 155

第六章 分配秩序论 155

下篇 秩序篇 155

二、分配秩序的内容 157

三、分配的有序与无序 163

第二节 微观分配秩序 167

一、商品经济分配秩序的基本特征 167

二、主体分解与决策权重新分配 169

三、企业分配秩序 170

四、市场分配秩序 175

第三节 宏观分配秩序 179

一、宏观收入分配的目标 179

二、宏观分配组织与决策 183

三、宏观分配调控手段 186

第七章 分配秩序实证考察 190

第一节 配给与报酬:一元格局两种机制 190

一、两种分配型式的不同机制 190

二、两种机制的矛盾 192

一、国家分配决策过程 194

第二节 分配主体及分配决策描述 194

二、企业分配行为 199

三、劳动者行为的变化 201

第三节 一元格局分配秩序的机理分析 202

一、非平均化机制的特征 203

二、非平均化机制的成因 204

三、非平均化机制的弊端 207

第四节 平均主义机制和攀比机制的生成 210

第五节 对“低、平、乱、死”的再认识 214

第一节 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 217

第八章 按劳分配的转型 217

一、平均化——价值规律的实现机制 218

二、平均化的成因 220

三、平均化的作用机理 222

四、对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反思 225

五、运用价值规律的失误 227

第二节 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 230

一、报酬型式——解决难题的入手点 231

二、平均化——难题的解决 234

三、理想与现实——难题解决后的难题 238

第三节 按劳分配转型的意义 245

一、平等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245

二、分配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 247

三、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48

第九章 中国工资制度的改革 250

第一节 两种秩序观两种改革思路 250

一、中国工资改革走过的道路 250

二、两种改革思路的摩擦与冲突 254

三、死与活:两种认识两种决策 257

四、死活并存:何去何从 260

第二节 理清思路选准目标 261

一、选择目标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标准 261

二、选择目标模式的原则和方法 264

三、工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268

四、目标模式的划分、比较与选择 272

第三节 步骤·时序·突破口 276

一、目标模式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 276

二、目标模式实现的步骤 278

三、目标模式实现的时序 279

四、工资改革的突破口 285

第十章 建立分配新秩序 287

第一节 分配无序:是改革的大忌 288

一、分配无序:中国现实经济的痼疾 288

二、分配无序对改革和建设的危害 292

三、整顿分配秩序是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 297

四、分配无序探源 298

五、整顿分配秩序的对策 302

第二节 建立企业分配新秩序 306

一、企业分配新秩序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 307

二、建立企业分配新秩序所面临的任务 308

第三节 建立市场分配新秩序 312

一、工资秩序与价格秩序 313

二、工资秩序与劳动市场 321

第四节 建立宏观分配新秩序 326

一、宏观分配秩序的目标 327

二、宏观分配秩序的调控方式 328

三、宏观分配秩序的调控手段 328

后记 331

查看更多关于新格局与新秩序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