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学

图书介绍

第五章 左翼十年的鲁迅 1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下) 1

共产主义者的鲁迅 1

在白色恐怖下“独立支持”的英勇斗争 6

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介绍和建树 8

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 14

第二节 鲁迅后期的杂文 15

关于鲁迅后期的杂文创作 15

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政策的揭露 16

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法西斯统治、疯狂屠杀革命人民罪行的揭露和控诉 24

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揭露 27

对党的爱戴、信赖和对革命胜利的确信 32

鲁迅杂文的主要特征 36

第三节 《故事新编》 49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 49

《铸剑》 51

《理水》 52

出关 57

《故事新编》的意义 61

第四节 鲁迅的诗歌创作 64

鲁迅诗作概述 64

鲁迅早期诗歌表现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66

鲁迅诗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对军阀统治的痛恨 68

鲁迅诗抒发自己在五四前后思想变迁、追求光明、反抗黑暗的激情 70

鲁迅诗对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统治和反革命屠杀罪行的揭露和控诉 75

鲁迅诗所体现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79

鲁迅诗体现的中日友谊和国际主义精神 84

鲁迅诗歌的艺术特点 87

第六章 茅 盾 91

第一节 早期的文学活动 93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生活 93

文学理论的建树和翻译工作 94

文学与革命活动 102

《蚀》的意义 103

早期的抒情散文 110

从《蚀》到《虹》 117

第二节 左联时期的创作 119

左翼的革命文学战士茅盾 119

茅盾与鲁迅的战斗友谊 121

长篇小说《子夜》 127

长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29

长篇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 132

吴荪甫的形象 135

赵伯韬的形象 138

屠维嶽的形象 140

地主阶级的形象 141

其他形象的描绘 144

艺术特点 148

长篇的成就和意义 154

短篇小说的创作 158

《林家铺子》 160

《春蚕》、《秋收》和《残冬》 164

第三节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 168

为民族和人民大众解放事业而奋斗 168

优美的革命赞歌 173

《腐蚀》 182

赵惠明的形象 186

《腐蚀》的艺术特点 188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和社会活动 190

第七章 抗战前期的文学 192

第一节 抗战前期的文学运动 192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其实现 19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文学界的影响 194

毛泽东同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195

关于“大众化”、“民族形式”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199

胡风在“民族形式”问题讨论中的反动理论 203

对“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及其他各种谬论的斗争 205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210

苏区的文艺运动 210

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216

第三节 抗战前期的文艺创作 221

抗战的诗歌 221

艾青的诗 222

田间的诗 226

柯仲平的叙事诗 230

报告文学的发展 233

抗战初期的小说 236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236

沙汀的小说 237

戏剧运动与创作 240

夏衍的《心防》 245

第八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248

第一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前的形势 248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53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253

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发展原则 256

文艺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 260

文艺批评标准问题 261

第三节 文艺界整风运动的深入和对王实味等人的批判斗争 263

对托派分子王实味的斗争 263

对肖军反动思想的批判 266

第九章 新的人民的文艺 271

工农兵群众的文艺活动 272

“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形式” 275

第一节 戏剧的发展 278

《白毛女》 283

喜儿的形象 285

杨白劳和赵老汉 289

艺术特点 292

歌剧《白毛女》的意义 295

第二节 小说和散文的成就 297

柳青的《种谷记》 298

丁玲的《太阳照在?乾河上》 309

长篇中的主要形象 313

艺术特色 317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319

草明的《原动力》 324

刘白羽的小说 326

第三节 诗歌的收获 332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334

长诗的思想内容 334

王贵与李香香的形象 337

长诗的艺术特点 339

第十章 赵树理 344

第一节 生活与创作的道路 344

第二节 婚姻自主与妇女解放的题材 346

第三节 《李有才板话》及其他 350

农民的形象 351

地主阶级的描写 354

两种干部的工作作风 355

中篇的艺术特点 357

《李家庄的变迁》 360

赵树理的创作结语 364

第十一章 在国统区斗争发展的革命文学 366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文艺运动 36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国统区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 367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对革命文艺运动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 370

文学中的阶级斗争 372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主观论”的斗争 374

第二节 暴露和讽刺的文学 381

戏剧创作 381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 382

陈白尘的《陛官图》 387

诗歌创作(390)小说创作 392

第三节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 397

郭沫若后期生活道路 397

诗歌创作 404

戏剧创作 412

《屈原》 417

《屈原》的时代意义 417

屈原的形象 419

《屈原》中的统治集团 421

《屈原》中的人民群众 422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