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王岚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4943270
  • 标注页数:378 页
  • PDF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三基内容,突出与护理学关系密切的部分。

查看更多关于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1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2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3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3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3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4

第二章 抗原 5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5

一、抗原的概念 5

二、抗原的分类 5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6

一、异物性 6

二、形态、结构与物理状态 7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8

一、抗原决定簇 8

二、交叉反应 9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0

一、异种抗原 10

二、同种异型抗原 11

三、自身抗原 11

四、变应原 11

五、肿瘤抗原 11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13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4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4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16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7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17

二、激活补体 17

三、结合细胞 17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 19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9

一、IgG 19

二、IgM 20

三、IgA 20

四、IgD 20

五、IgE 21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21

一、同种型 21

二、同种异型 21

三、独特型 22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22

一、多克隆抗体 22

二、单克隆抗体 22

三、基因工程抗体 23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4

第一节 概述 24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 24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性质 25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与调节 26

一、经典激活途径 26

二、MBL激活途径 28

三、旁路激活途径 28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效应 29

五、补体激活的调节 30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0

一、溶解细胞作用 31

二、调理作用 31

三、致炎作用 31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31

五、免疫调节作用 31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33

第一节 HLA复合体结构及其遗传特征 34

一、HLA复合体的结构 34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35

第二节 HLA分子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36

一、HLA分子的分布 36

二、HLA分子的结构 36

三、HLA分子的功能 38

第三节 HLA的医学意义 38

一、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38

二、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39

三、HLA与器官移植 39

四、HLA与法医 39

第六章 细胞因子 41

第一节 概述 41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41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2

一、白细胞介素 42

二、干扰素 44

三、肿瘤坏死因子 44

四、集落刺激因子 44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46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 46

一、T细胞表面重要的CD分子 46

二、B细胞表面重要的CD分子 47

第二节 黏附分子 47

一、整合素家族 48

二、选择素家族 48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 48

第八章 免疫器官的组成与主要作用 50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50

一、骨髓 50

二、胸腺 51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52

一、淋巴结 53

二、脾 53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54

第九章 免疫细胞 55

第一节 免疫活性细胞 55

一、T细胞 55

二、B细胞 58

第二节 其他免疫细胞 59

一、自然杀伤细胞 59

二、抗原递呈细胞 60

第十章 免疫应答 62

第一节 概述 62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62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62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3

第二节 固有性免疫应答 63

一、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与效应分子 63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65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66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7

一、细胞免疫的过程 67

二、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71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71

第四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71

一、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72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73

第五节 免疫耐受 74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7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76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8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8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85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89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89

一、免疫缺陷病的概念与分类 89

二、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89

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90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91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91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92

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92

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92

四、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94

第十三章 免疫学应用 96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96

一、检测抗原与抗体的体外试验 96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测定 101

三、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内试验 102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103

一、免疫预防 103

二、免疫治疗 106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10

第十四章 绪论 110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110

一、微生物的概念 110

二、微生物的种类 110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11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111

一、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111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111

第十五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14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14

一、细菌的大小 114

二、细菌的形态 114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1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15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20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 122

一、非染色标本检查 122

二、染色标本检查 122

第十六章 细菌的生理 124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24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24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25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126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28

一、培养基 128

二、培养方法 129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129

第十七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30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130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30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31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133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33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35

第十八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39

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现象 139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139

二、菌落变异 140

三、毒力变异 140

四、耐药性变异 140

五、抗原性变异 140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40

一、细菌染色体 141

二、质粒 141

三、转位因子 141

四、噬菌体 141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143

一、突变 143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44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147

一、诊断方面 147

二、治疗方面 147

三、预防方面 147

四、基因工程方面 148

第十九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49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49

一、细菌的毒力 149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153

三、细菌的侵入途径 153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54

一、感染的来源 154

二、感染的类型 154

第三节 医院感染 155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 156

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157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158

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159

一、非特异性免疫 160

二、特异性免疫 160

三、抗菌免疫特点 160

第二十章 球菌 162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62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66

一、A群链球菌 166

二、其他链球菌 168

三、肺炎链球菌 169

第三节 奈瑟菌属 170

一、脑膜炎奈瑟菌 170

二、淋病奈瑟菌 171

第二十一章 肠道杆菌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一、共同特征 173

二、分类 174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74

第三节 志贺菌属 176

第四节 沙门菌属 179

第五节 其他肠道杆菌 182

第二十二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属 184

第一节 弧菌属 184

一、霍乱弧菌 184

二、副溶血性弧菌 187

第二节 弯曲菌属 187

一、空肠弯曲菌 187

二、幽门螺杆菌 188

第二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19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90

一、破伤风梭菌 190

二、产气荚膜梭菌 192

三、肉毒梭菌 194

四、艰难梭菌 196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96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属 199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99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02

第三节 放线菌属 203

第二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205

第一节 布鲁菌属 205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206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 207

第二十六章 其他致病菌 209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209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211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 212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213

第二十七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 215

第一节 支原体 215

第二节 立克次体 218

第三节 衣原体 220

第二十八章 螺旋体 223

第一节 常见致病螺旋体 224

一、钩端螺旋体 224

二、梅毒螺旋体 225

三、伯氏疏螺旋体 227

四、回归热螺旋体 227

五、奋森螺旋体 228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29

第二十九章 真菌 231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231

第二节 常见的病原性真菌 234

一、深部真菌 234

二、浅部真菌 234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35

第三十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37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3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38

二、病毒的结构 238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240

一、病毒的增殖周期 240

二、病毒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243

第三节 外界环境对病毒的影响 244

一、物理因素 244

二、化学因素 244

第四节 病毒的变异 245

一、抗原性变异 245

二、毒力变异 245

三、耐药性变异 245

四、宿主范围变异 245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246

一、病毒的分类方法 246

二、亚病毒 247

第三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48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248

一、病毒传播方式 248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49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50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251

二、抗病毒免疫反应引起的宿主损伤 252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52

一、非特异性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253

二、特异性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254

第三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55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55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55

二、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256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256

四、其他检查方法 257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58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258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258

第三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6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60

第二节 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 263

一、冠状病毒 263

二、SARS冠状病毒 264

第三节 麻疹病毒 266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268

第五节 风疹病毒 269

第三十四章 肠道感染病毒 270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70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 272

第三节 埃可病毒 273

第四节 轮状病毒 274

第三十五章 肝炎病毒 27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7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79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85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286

一、丁型肝炎病毒 286

二、戊型肝炎病毒 286

三、庚型肝炎病毒 287

第三十六章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288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88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88

二、登革病毒 290

三、森林脑炎病毒 290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91

一、汉坦病毒 291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92

三、埃波拉病毒 292

第三十七章 反转录病毒 294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4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98

第三十八章 疱疹病毒 300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300

第二节 EB病毒 301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03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304

第三十九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306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306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08

第三节 朊粒 309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311

第四十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311

第一节 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 312

一、寄生现象 312

二、寄生虫及其分类 312

三、宿主及其分类 312

四、生活史及类型与感染阶段 313

第二节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与生理的影响 313

一、形态结构的改变 313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313

三、繁殖能力的改变 313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14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314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314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315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315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315

三、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316

第四十一章 线虫 317

第一节 概述 317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318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320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322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323

第六节 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326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329

第八节 其他人体寄生线虫 331

一、广州管圆线虫 331

二、粪类圆线虫 333

第四十二章 吸虫 336

第一节 概述 336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337

第三节 布氏姜片虫 340

第四节 卫氏并殖吸虫 342

第五节 斯氏狸殖吸虫 344

第六节 日本裂体吸虫 345

第四十三章 绦虫 349

第一节 链状带绦虫 349

第二节 肥胖带绦虫 351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352

第四节 其他人体绦虫 355

一、多房棘球绦虫 355

二、微小膜壳绦虫 355

三、曼氏迭宫绦虫 356

第四十四章 医学原虫 359

第一节 概述 359

第二节 阿米巴原虫 362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362

二、其他阿米巴 364

第三节 鞭毛虫 364

一、阴道毛滴虫 364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365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367

第四节 孢子虫 369

一、疟原虫 369

二、刚地弓形虫 372

三、卡氏肺孢子虫 373

第四十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 376

第一节 概述 376

一、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376

二、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376

第二节 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 377

一、昆虫纲 377

二、蛛形纲 377

查看更多关于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