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疾病学基础

疾病学基础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我社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疾病学基础》由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四门医学基础学科整合而成。希望《疾病学基础》能够使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个与其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相称之基础认知。而在本质上,这也许是一种对疾病认识过程的返璞归真。为便于教学,章前有学习目的与学习要点,章后有学习小结以及复习思考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供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秋季教学使用。

查看更多关于疾病学基础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1

一、健康的概念 1

二、疾病的概念 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3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3

二、疾病发生的机制 4

第三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4

一、疾病的经过 5

二、疾病的转归 5

第四节 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6

一、疾病的治疗 6

二、疾病的预防 7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9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 9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的历程 9

一、免疫现象的研究 9

二、免疫系统的研究 10

三、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 10

第二节 免疫的现象、概念与功能 11

一、免疫现象与“免疫”概念 11

二、免疫力的构成 11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12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13

一、免疫器官和组织 13

二、免疫细胞 16

三、免疫分子 17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 19

第一节 免疫细胞激活物的概念与类型 19

一、T/B淋巴细胞激活物 19

二、其他免疫细胞激活物 19

第二节 抗原 20

一、抗原概念的演进 20

二、抗原的结构与特点 20

三、抗原的分类 23

第三节 非特异性T/B细胞激活物 23

一、超抗原 24

二、有丝分裂原 24

三、佐剂 25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激活物 25

一、脂多糖 26

二、非甲基化寡核苷酸DNA 26

第三章 免疫分子 2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 27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7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0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 32

五、人工抗体 33

第二节 MHC分子 33

一、MHC分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意义 34

二、HLA基因复合体 34

三、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36

四、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38

五、HLA多态性的临床意义 38

第三节 其他免疫分子 40

一、CD分子 41

二、黏附分子 42

三、细胞因子 43

第四章 免疫细胞 47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谱系与起源 47

一、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 47

二、非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 51

第二节 参与固有免疫细胞 51

一、固有淋巴细胞 51

二、抗原提呈细胞 52

三、其他炎症细胞 53

第三节 参与适应性免疫细胞 54

一、T淋巴细胞 54

二、B淋巴细胞 57

第五章 免疫应答 59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59

一、固有免疫应答及其特点 60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 60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 62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 62

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66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69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9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74

第四节 免疫损伤 76

一、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 76

二、超敏反应 77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 80

第一节 免疫预防 80

一、人工主动免疫 80

二、人工被动免疫 82

三、计划免疫 82

第二节 免疫治疗 83

一、免疫激活疗法 84

二、免疫抑制疗法 84

第三节 免疫诊断 85

一、血清学反应 85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86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基础 87

第七章 病原生物学概述 87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与范畴 87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 87

二、医学病原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88

第二节 寄生与感染 88

一、寄生 89

二、感染 89

三、机会性感染 91

第三节 病原生物类群 92

一、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的生物类群 92

二、病原生物的分类学位置 93

三、病原生物的命名 94

第四节 病原生物控制 95

一、病原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 95

二、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96

三、影响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因素 97

第五节 生物安全 97

一、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97

二、生物安全常识 98

第八章 医学病毒 10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01

一、病毒的形态与特征 101

二、病毒的结构 102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104

一、病毒的增殖 104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 107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07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108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108

三、病毒变异的医学意义 110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10

一、病毒感染 110

二、抗病毒免疫 113

第五节 医学病毒感染的检测 115

一、病原学检测 115

二、免疫学检测 115

三、基因检测 116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 116

第九章 医学细菌 11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17

一、细菌的形态与观察 117

二、细菌的结构 121

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 127

一、细菌的代谢 127

二、细菌的营养 127

三、细菌的增殖 128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130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31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31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132

三、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134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35

一、细菌感染 135

二、抗细菌免疫 137

第五节 医学细菌感染的检测 138

一、病原学检测 138

二、免疫学检测 138

三、基因检测 139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 139

第十章 医学真菌 141

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41

一、真菌的形态 141

二、真菌的结构 143

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144

一、真菌的生长条件 144

二、真菌的繁殖和人工培养 144

第三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145

一、真菌感染 145

二、抗真菌免疫 145

第四节 非感染性真菌病 146

一、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146

二、真菌性中毒 146

三、真菌毒素与肿瘤 146

第五节 医学真菌感染的检测 146

一、标本的采集 146

二、直接镜检 146

三、分离培养 147

四、其他检测 147

第十一章 医学寄生虫 148

第一节 寄生虫的形态与结构 148

一、原虫的形态与结构 148

二、蠕虫的形态与结构 149

三、节肢动物的形态与结构 153

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 154

一、原虫生活史类型 154

二、蠕虫生活史类型 154

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类型 156

第三节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 156

一、寄生虫感染 156

二、抗寄生虫免疫 159

第四节 医学寄生虫感染的检测 160

一、病原学检测 160

二、免疫学检测 161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162

第十二章 常见致病病毒 164

第一节 RNA病毒 164

一、正粘病毒科 165

二、其他RNA病毒 169

第二节 DNA病毒 173

一、疱疹病毒科 173

二、其他DNA病毒 177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 178

一、嗜肝DNA病毒科 178

二、逆转录病毒科 182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细菌 189

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菌 189

一、链球菌属 189

二、葡萄球菌属 192

三、支原体目 195

四、放线菌目 196

五、其他革兰阳性致病菌 199

第二节 革兰阴性致病菌 201

一、埃希菌属 201

二、沙门菌属 203

三、志贺菌属 206

四、螺旋体目 208

五、衣原体属 211

六、立克次体目 212

七、其他革兰阴性致病菌 214

第十四章 常见致病性真菌 219

第一节 浅表感染真菌 219

一、毛癣菌属 219

二、表皮癣菌属 220

三、小孢子癣菌属 220

四、其他浅表感染真菌 221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221

一、假丝酵母菌属 221

二、隐球菌属 222

三、其他深部感染真菌 223

第十五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 226

第一节 致病原虫 226

一、动鞭纲 226

二、叶足纲 226

三、孢子纲 228

第二节 致病蠕虫 236

一、吸虫纲 236

二、绦虫纲 241

三、线虫纲 244

第三节 致病节肢动物 248

一、昆虫纲 248

二、蛛形纲 253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基础 257

第十六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 257

第一节 遗传与疾病 257

一、遗传病的概念 257

二、遗传病的特征 257

三、遗传病的类型 258

第二节 遗传病的分子基础 259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259

二、人类基因构成、复制与突变 262

第十七章 染色体病 265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 265

一、染色体畸变原因 265

二、染色体数目畸变 266

三、染色体结构畸变 269

第二节 染色体病 271

一、常染色体病 272

二、性染色体病 274

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277

第十八章 单基因遗传病 280

第一节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 280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80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84

三、X伴性显性遗传 285

四、X伴性隐性遗传 286

五、Y伴性遗传 287

六、致病单基因的伴随遗传 287

第二节 分子病 288

一、镰形红细胞贫血症 288

二、其他典型分子病 289

第三节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289

一、尿黑酸尿症 289

二、其他典型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290

第十九章 多基因遗传病 292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92

一、多基因遗传病的性状表现 292

二、易患性与发病阈值 293

三、遗传度 294

四、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296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估计 297

第二节 常见多基因遗传病 298

一、先天性畸形 298

二、其他多基因遗传病 300

第二十章 遗传疾病的防治原则 305

第一节 遗传病的预防 305

一、原发性预防 305

二、遗传性预防 306

第二节 遗传病的诊断 307

一、临床诊断 308

二、遗传学诊断 309

第三节 遗传病的治疗 310

一、常规治疗 310

二、非常规治疗 312

第四篇 病理学基础 315

第二十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15

第一节 适应 315

一、萎缩 315

二、肥大 316

三、增生 316

四、化生 317

第二节 损伤 317

一、变性 318

二、细胞死亡 320

第三节 修复 323

一、再生 323

二、纤维性修复 324

三、创伤愈合 325

第二十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28

第一节 充血 328

一、动脉性充血 328

二、静脉性充血 329

第二节 出血 331

一、出血的类型 331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331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32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32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类型 334

三、血栓的结局 336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336

第四节 栓塞 337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337

二、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338

第五节 梗死 340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40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340

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42

第二十三章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4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344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344

二、脱水 344

三、水肿 345

四、水中毒 34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347

一、正常钾代谢 347

二、钾代谢障碍 348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348

一、正常镁代谢 348

二、镁代谢障碍 349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 349

一、正常钙、磷代谢 349

二、钙、磷代谢紊乱 350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 351

一、酸碱平衡及调节 351

二、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52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352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355

第二十四章 炎症 357

第一节 致炎因子与炎症过程 357

一、致炎因子 357

二、炎症过程 358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与参与物 360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360

二、炎症细胞 361

三、炎症介质 362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363

一、变质性炎 364

二、渗出性炎 364

三、增生性炎 365

第四节 炎症的表现与结局 366

一、炎症的表现 366

二、炎症的结局 367

第二十五章 发热 368

第一节 发热原因和机制 368

一、发热激活物 368

二、内生致热原 369

三、发热的体温调节 369

第二节 发热时相及机体变化 371

一、发热的时相 371

二、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372

第二十六章 应激 374

第一节 应激相关概念 374

一、应激与应激原 374

二、全身适应综合征 374

第二节 应激的机制 375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375

二、急性期反应 376

三、细胞反应 376

第三节 应激状态下的机体变化 376

一、中枢神经系统 376

二、免疫系统 377

三、心血管系统 377

四、消化系统 377

五、血液系统 377

六、泌尿生殖系统 377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377

一、应激与消化性溃疡 377

二、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378

三、应激与精神、心理障碍 378

第二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80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80

一、DIC的病因 380

二、DIC的发病机制 381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8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383

一、分期 383

二、分型 383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384

一、出血 384

二、休克 385

三、器官功能障碍 385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85

第二十八章 休克 387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87

一、休克的病因 387

二、休克的分类 388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389

一、休克早期 389

二、休克进展期 391

三、休克晚期 392

第三节 细胞代谢和结构改变 393

一、细胞代谢的改变 393

二、细胞结构的损伤 393

第四节 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393

一、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393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95

第二十九章 缺氧 396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类型和发生机制 396

一、缺氧的概念 396

二、缺氧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397

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99

一、组织细胞的变化 399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400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400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 401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401

第三节 氧疗和氧中毒 401

一、氧疗 401

二、氧中毒 402

第三十章 肿瘤 40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生物学特征 404

一、肿瘤的概念 404

二、肿瘤的形态和组织结构 405

三、肿瘤的异型性 405

四、肿瘤的生长 406

五、肿瘤的扩散 408

第二节 肿瘤的类型、命名、分类、分级与分期 409

一、肿瘤类型 409

二、肿瘤的命名 410

三、肿瘤的分类 411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412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12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12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13

第四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413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413

二、环境因素及其致癌机制 414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415

第五节 常见肿瘤 416

一、上皮组织肿瘤 416

二、间叶组织肿瘤 418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419

第三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421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42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21

二、病理变化 422

三、主要动脉病变及其影响 423

第二节 高血压病 4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26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427

第三节 风湿病 42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29

二、基本病理变化 430

三、各器官的病变 430

第四节 心功能衰竭 433

一、病因、诱因和分类 433

二、发病机制 434

三、代偿机制 435

四、病理生理变化 436

第三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439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43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39

二、病理变化 440

三、临床病理联系 440

第二节 大叶性肺炎 44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42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42

三、结局及并发症 443

第三节 小叶性肺炎 44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45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45

三、结局及并发症 446

第四节 间质性肺炎 446

一、病因 446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46

第五节 肺结核病 44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47

二、病理变化 447

三、临床病理联系 449

第六节 呼吸衰竭 45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54

二、临床病理联系 458

第三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462

第一节 慢性胃炎 46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62

二、病理变化和分类 462

三、临床病理联系 46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46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64

二、病理变化 465

三、结局及并发症 465

四、临床病理联系 46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46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66

二、基本病理变化 467

三、临床病理类型 468

第四节 肝硬化 470

一、门脉性肝硬化 470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473

第五节 肝功能衰竭 474

一、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 474

二、肝性脑病 475

三、肝肾综合征 479

第三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481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48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82

二、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483

三、常见病理类型 484

第二节 肾盂肾炎 48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89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90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 491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491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494

三、尿毒症 497

主要参考书目 501

英中文索引 503

查看更多关于疾病学基础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