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传承与创造

传承与创造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艺术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顾伟玺 张婷婷 毛茂林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49409211
  • 标注页数:275 页
  • PDF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当代著名国画家黄格胜先生的艺术研究著作。从黄格胜成长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着手,到各阶段绘画风格的形成和特点,以及艺术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叙述与研究性论述。共6章:1.非凡的历程——陶熔与锤炼;2.“笔墨”中立定精神;3.黄格胜绘画发展时期;4.风格形成期;5.风格成熟期;6.艺术升华时期。

查看更多关于传承与创造的内容

图书介绍
标签:传承 创造

序 4

绪论 10

第一章 非凡的历程——陶熔与锤炼 23

第一节 平凡的家庭背景 24

一、老革命出身的私塾先生和他的后裔 25

二、堂上慈与她的“穷苦之言易好” 27

第二节 非凡的少年时期 30

一、蜕变之痛 30

二、少年韶华 33

三、志存高远 35

第三节 陶熔与锤炼 37

第四节 绘画艺术的初觉 45

一、思考题 45

二、恩宠儿 46

三、即兴曲 49

第二章 “笔墨”中立定精神 53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自觉 54

第二节 苦难造就伟大 61

第三节 自我人格的修炼 66

一、忧患意识下的“本我” 67

二、“文革”情结中的“自我” 69

第四节 性格与画格 72

一、性格之于黄格胜的画格 73

二、性格对黄格胜绘画题材的影响 74

第五节 无序的构建——艰难时势中的抉择 78

一、艺术题材上,少数民族成为主导 82

二、艺术绘画语言方面,试图建构新形态 82

三、人物形象上,回归本位成为主流 82

第三章 黄格胜绘画发展时期 85

第一节 求索与超越 86

第二节 艰难的抉择 91

第三节 学院背景中的重塑 96

一、传统的传承 103

二、写生创作 104

三、传统绘画论的研究 104

第四节 语言形态的生成与嬗变 107

第五节 技进乎道——艺术方式与方法 113

第四章 风格形成期 121

第一节 传统的扬弃 122

第二节 形式载体的选择与被选择 127

一、形式 128

二、形式载体的选择 130

三、艺术载体的被选择 132

第三节 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其成因 135

一、外师造化——写生创作 135

二、大圭不琢——“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137

三、昭显精神性 137

四、“忌”与“犯忌”——适我无非新 141

第四节 个性化的整塑 143

一、独特的地域性 143

二、笔墨个性 146

三、位置经营的特点 147

四、符号化 149

五、构成性 152

第五节 由“澄怀味象”至“澄怀味道” 153

第六节 关乎本体论的必然选择——“漓江百里图” 156

一、偶然中的必然——选题的确立 156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观察与体悟 158

三、“梦萦漓水三百里”——“忘我”与“存我” 163

四、关乎本体论的必然选择 165

第五章 风格成熟期 167

第一节 方法论——“笔法”的创生与建构 168

一、“笔法”的创生 168

二、“笔法”演进及其体系的建构 172

第二节 笔墨论——“可忘笔墨,惟有真景” 180

第三节 形意论——“得意而忘形” 184

第四节 风格论——由技入道的“黄家样式” 188

第五节 图式与精神的契合——标程当代山水画成就之创造 195

第六章 艺术升华时期——当代山水画的历史坐标 197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前山水画史略 198

第二节 20世纪50至80年代——形式的“异化”与内容的整塑 204

第三节 20世纪80至90年代——裂变与重构 209

第四节 1990年至2000年——图式的繁荣与精神的失落 217

第五节 21世纪10年代——重塑与振起 223

第六节 黄格胜及漓江画派的绘画史学地位、历史作用及当代文化的意义 234

一、漓江画派概述 234

二、黄格胜与漓江画派 242

三、黄格胜及漓江画派的绘画史学地位、作用和当代文化意义 252

黄格胜年表 264

查看更多关于传承与创造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