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淮河沿海直流通榆河

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淮河沿海直流通榆河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工业技术

图书介绍

第一篇 项目背景及研究概况 3

第一章 概述 3

1.1 研究背景 3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1.2.1 水环境管理体制方面 4

1.2.2 水资源配置方面 5

1.2.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 6

1.2.4 水环境管理中新技术应用方面 8

1.3 项目总体目标及主要内容 9

1.3.1 研究目标 9

1.3.2 研究内容 10

1.3.3 技术路线 12

第二章 淮河沿海支流水资源和水环境分析 13

2.1 淮河流域情况 13

2.1.1 淮河流域地理、人口概况 13

2.1.2 淮河流域水资源量 17

2.1.3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 22

2.1.4 淮河水质概况 27

2.2 淮河沿海支流及通榆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污染状况 33

2.2.1 淮河沿海支流范围界定 33

2.2.2 里下河水网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污染状况 33

2.2.3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水资源与水污染状况 34

2.3 通榆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57

2.3.1 区位发展优势明显,经济快速发展致使水资源不断被污染 58

2.3.2 经济发展和局域环境容量不适应,结构性污染突出 59

2.3.3 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却严重滞后 61

2.3.4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航运模式使得面源污染严重 65

2.3.5 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 67

2.3.6 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 70

2.3.7 涉河环境管理混乱,跨界污染经济纠纷时有发生 71

2.3.8 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 73

第二篇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控制技术研究 79

第三章 臭氧-生物碳工艺小试研究 79

3.1 小试过程 79

3.2 方法处理 79

3.3 分析方法及仪器 80

3.4 单独臭氧氧化处理效果 80

3.4.1 氧化时间对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80

3.4.2 pH对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82

3.4.3 臭氧产量对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85

3.5 铁盐催化臭氧处理印染废水效果 86

3.5.1 氧化时间对铁盐催化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86

3.5.2 pH对铁盐催化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89

3.5.3 铁盐投加量对催化臭氧效果的影响 91

3.5.4 铁盐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印染废水 93

3.5.5 催化臭氧氧化合适的工艺参数 95

3.6 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 95

3.6.1 催化O3-BAC去除色度的效果 95

3.6.2 催化O3-BAC去除COD的效果 96

3.6.3 催化O3-BAC去除TP的效果 97

3.6.4 催化O3-BAC去除氨氮的效果 98

3.6.5 催化O3-BAC去除UV254的效果 98

3.7 BAC深度处理催化臭氧氧化后的印染废水的动力学分析 99

3.8 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 102

3.8.1 O3-BAC中试装置 103

3.8.2 色度的去除效果研究 103

3.8.3 COD的去除效果研究 104

3.8.4 TP的去除效果研究 105

3.8.5 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105

3.8.6 UV254的去除效果研究 106

3.8.7 运行成本分析 106

3.9 小结 107

第四章 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法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 109

4.1 概述 109

4.2 实验内容 109

4.2.1 实验材料 109

4.2.2 实验方法 109

4.2.3 测试方法 109

4.3 处理效果 110

4.3.1 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110

4.3.2 生物量的变化 112

4.3.3 生理响应 113

4.4 人工光源的辐照度在水体中衰减规律研究 116

4.4.1 实验 116

4.4.2 结果与分析 117

4.5 小结 121

第五章 纳滤处理重污染废水的技术 122

5.1 实验条件 122

5.1.1 实验装置 122

5.1.2 实验方法 123

5.1.3 分析方法和仪器 123

5.2 纳滤处理染料废水实验 123

5.2.1 实验过程 123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124

5.3 纳滤处理农药废水 128

5.3.1 农药生产废水的特性与水质 128

5.3.2 实验 128

5.3.3 纳滤处理农药废水的实验结果 128

5.4 纳滤膜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 130

5.4.1 去除废水中的Cr(VI) 130

5.4.2 对废水中镍(Ni)、铜(Cu)、锌(Zn)的去除效果 133

5.5 废水处理过程中纳滤膜污染的控制 134

5.5.1 膜污染 134

5.5.2 膜污染控制方法 135

5.5.3 膜的清洗实验 136

5.6 小结 137

第六章 示范工程——盐城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 139

6.1 概述 139

6.2 中试处理效果 139

6.3 问题及建议 143

第三篇 淮河沿海支流村镇及农村污水与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技术 147

第七章 通榆河流域污染治理的生态学措施 147

7.1 采用生态学措施的重要性 147

7.2 生态学措施的基本原理 148

7.2.1 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措施 148

7.2.2 河网水质强化净化与水域生态修复措施 150

7.2.3 人工湿地 156

7.2.4 人工浮岛 158

7.3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等流域骨干生态工程规划 158

7.4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生态学措施的实施建议 160

第八章 通榆河流域村镇生活区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161

8.1 概述 161

8.1.1 农村生活污水概述 161

8.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162

8.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62

8.3 通榆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染现状调查 165

8.4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165

8.4.1 MBR污水处理技术 166

8.4.2 厌氧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66

8.4.3 好氧/兼氧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66

8.4.4 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67

8.4.5 稳定塘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67

8.4.6 三格式化粪池 167

8.4.7 土地渗滤处理技术 168

8.4.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 168

8.5 淮河沿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170

8.5.1 MBR工艺的处理原理 170

8.5.2 潜流人工湿地的处理原理 171

8.6 处理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 172

8.6.1 进出水质及水量 172

8.6.2 艺流程 173

8.6.3 各构筑物处理效果 174

8.6.4 济效益分析 176

8.7 通榆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技术 177

8.8 通榆河流域农村垃圾废物堆肥技术研究 181

第九章 通榆河流域内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与示范 188

9.1 养殖场污水的处理方法 188

9.1.1 自然生物处理 189

9.1.2 氧处理法 190

9.1.3 好氧处理法 192

9.1.4 组合处理法 192

9.2 畜禽粪污处理主要模式 193

9.2.1 还田模式 193

9.2.2 自然处理模式 194

9.2.3 工业化处理模式 195

9.3 通榆河流域畜禽养殖及污染治理现状 196

9.4 通榆河流域畜禽养殖及污染治理需求分析 198

9.5 通榆河流域畜禽养殖及污染总体治理思路 200

9.6 通榆河流域大中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思路 201

9.7 通榆河流域小型及分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思路 202

9.8 通榆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203

9.9 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示范工程处理工艺和效果 205

9.9.1 处理工艺 205

9.9.2 各单元处理效果 206

第十章 通榆河流域内立体、共生、循环性生态农庄建设 207

10.1 典型区域目标污染物控制模式 207

10.2 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208

10.3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208

10.4 立体、共生、循环性生态农庄建设措施 209

10.4.1 农庄建设基本条件 209

10.4.2 农庄建设考核指标 210

10.5 生态农庄建设方案评估 211

第十一章 通榆河流域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215

11.1 工艺研究与分析 215

11.1.1 工艺研究 215

11.1.2 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分析 215

11.2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及规模 216

11.2.1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 216

11.2.2 处理规模 217

第四篇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21

第十二章 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分析 221

12.1 水资源经济属性的体现 221

12.1.1 水的资产属性 221

12.1.2 水的环境资源属性 221

12.1.3 水的生态资源属性 222

12.2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223

12.3 保护好水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 224

第十三章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模型 226

13.1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设计 226

13.2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说明 229

13.3 模型的结果与实证分析 230

第十四章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239

14.1 强化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前期规划,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240

14.2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对严重污染行业及企业的治理 242

14.3 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效削减排污总量 244

14.4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防治面源污染 245

14.5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大对沿海支流通榆河水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 247

14.6 制定新型产业政策,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250

14.7 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50

14.8 多方筹措资金,致力于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的污染治理 251

14.9 加强经济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252

14.10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255

14.11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治污工程的顺利进行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58

查看更多关于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淮河沿海直流通榆河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