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学

  • 购买点数:21
  • 作 者:周晓明 王又平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5139531
  • 标注页数:761 页
  • PDF页数:772 页
图书介绍

0 绪论 1

0.1 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1

0.2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 5

0.3 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 12

第一编 清末民初文学(1895—1915) 23

1 清末民初文学:古典时代的终结 23

1.1 传统中国的全面危机与历史反应 23

1.2 现代文化观念的萌芽 29

1.3 文学改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 35

1.4 清末民初文学的历史轨迹 41

2 梁启超与章太炎:文学改良的倡导与超越 42

2.1 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 42

2.2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主张 59

2.3 梁启超的文学创作实践 65

2.4 章太炎的生平与思想 71

2.5 章太炎的文化文学活动及其影响 78

3.1 新派诗 85

3 清末民初文学的现代性追求 85

3.2 新文体 93

3.3 新小说 98

3.4 戏剧改良与文明戏 103

3.5 “林译小说”与早期翻译文学 109

3.6 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 113

3.7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 119

第二编 五四时期文学(1915—1927) 129

4 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 129

4.1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 129

4.2 现代文化观念的滥觞 134

4.3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41

4.4 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 149

4.5 文学革命的艺术实践 154

5 鲁迅: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 161

5.1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161

5.2 《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 167

5.3 《呐喊》、《彷徨》的思想和艺术 173

5.4 鲁迅前期杂感 186

5.5 鲁迅前期散文诗和散文 195

6 郭沫若:“五四”时代之子 206

6.1 郭沫若生平和创作概况 206

6.2 《女神》 212

6.3 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217

6.4 郭沫若的戏剧 224

6.5 郭沫若的小说 228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 235

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235

7.2 创造社与“身边小说” 242

7.3 新月派与“新格律诗” 248

7.4 语丝社与“语丝文体” 260

7.5 “未名”、“莽原”、“湖畔”、“沉钟” 269

7.6 南国社及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 279

8.1 胡适 286

8 五四时期其他代表作家 286

8.2 冰心、叶圣陶、王鲁彦 295

8.3 郁达夫、冯文炳 301

8.4 徐志摩、闻一多 308

8.5 冯至、李金发 317

8.6 周作人、朱自清 324

8.7 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田汉 331

9 五四时期其他文学 340

9.1 学衡派与甲寅派 340

9.2 五四时期的通俗小说 346

9.3 五四时期的旧体诗词 354

9.4 五四时期台湾文学 362

第三编 30年代文学(1927—1937) 374

10 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 374

10.1 30年代的历史走向与文学走向 374

10.2 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 380

10.3 从五四文学到后五四文学 385

10.4 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91

11 左翼文学(上) 399

11.1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399

11.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403

11.3 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407

11.4 左翼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411

12 左翼文学(下) 417

12.1 鲁迅后期杂感与《故事新编》 417

12.2 茅盾及其《子夜》 425

12.3 丁玲、萧红 431

12.4 张天翼、吴组缃、沙汀、艾芜 436

12.5 东北作家群 443

12.6 左翼戏剧、电影创作群 449

13 后五四文学(上) 455

13.1 后五四文学概观 455

13.2 京派 462

13.3 现代派 470

13.4 新感觉派 478

13.5 论语派 484

14 后五四文学(下) 490

14.1 巴金与《家》 490

14.2 老舍与《骆驼祥子》 497

14.3 曹禺与《雷雨》、《日出》 503

14.4 沈从文与《边城》及其他 511

14.5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516

15 30年代其他文学 523

15.1 30年代社会言情小说 523

15.2 30年代的旧体诗词 529

15.3 30年代国民党文学 538

15.4 30年代台湾文学 543

第四编 战时战后文学(1937—1949) 555

16 战时战后文学:现代进程的延宕与延续 555

16.1 战争与文学 555

16.2 战时地域分割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 561

16.3 战时战后文学文化、文学思潮 568

16.4 战时战后文学的基本形态和格局 576

17 延安与解放区文学 585

17.1 《讲话》的发表与文学思潮的转向 585

17.2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593

17.3 民歌体诗歌与新歌剧、戏剧 599

17.4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 609

17.5 孙犁及“荷花淀派” 616

17.6 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 621

18 国统区文学(上) 630

18.1 国统区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630

18.2 胡风与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 636

18.3 艾青 643

18.4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648

18.5 其他中长篇小说 654

19.1 老舍的《四世同堂》 660

19 国统区文学(下) 660

19.2 巴金的《寒夜》 665

19.3 郭沫若的《屈原》 672

19.4 夏衍与《上海屋檐下》 678

19.5 战后讽刺诗潮 683

19.6 战后戏剧、电影 689

20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 696

20.1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概况 696

20.2 张爱玲 706

20.3 钱钟书与《围城》 712

20.4 李健吾等剧作家 717

21 战时战后其他文学 724

21.1 现代武侠小说 724

21.2 战时战后的旧体诗词 732

21.3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 739

21.4 战时战后香港文学 749

后记 759

查看更多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