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花生育种学

花生育种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农业科学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孙大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9051544
  • 标注页数:472 页
  • PDF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国花生生产在国际上的地位 1

二、中国花生育种事业的发展概况 4

(一)早期的花生研究工作简述 4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花生育种研究及进展 4

三、花生的育种策略 7

(一)育种目标的复杂性 7

(二)花生育种的艰巨性 8

(三)花生育种的程序和体系 9

(四)花生常用的育种方法 10

第二章 花生的起源、传播和中国花生栽培史 13

一、花生的起源 13

二、花生的传播 17

三、中国花生的栽培史 19

(一)中国古农书的记载 20

(二)中国地方志的记载 20

(三)郑和远航与引入花生的蛛丝马迹 21

(四)龙花生的栽培证明中国栽培花生的最初来源与欧洲人无关 21

第三章 花生的品种资源 25

一、花生品种资源的类别 26

(一)古老的地方品种 26

(二)育成品种 26

(三)人工创造的新材料 27

(四)特殊变异材料 27

(五)国外引种 27

二、国际上花生品种资源的收藏情况 28

三、中国花生品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29

(一)花生品种资源的收集 29

(二)花生品种资源的保存 31

四、鉴定和评价 32

(一)植物学性状鉴定标准 33

(二)花生农艺性状的调查项目 34

(三)抗病性 34

(四)抗虫性 38

(五)抗旱性 39

(六)品质 39

五、种质创新 45

(一)高产种质 45

(二)优质种质 46

(三)抗病种质 46

(四)抗逆性种质 47

六、中国的龙花生 47

(一)主要农艺性状 47

(二)抗病性 48

(三)品质 48

第四章 花生的品种分类 52

一、花生品种分类研究历史与进展 52

二、花生品种农艺学分类的主要依据 57

(一)开花与分枝习性 58

(二)主茎开花性 59

(三)生育习性 60

(四)叶片 61

(五)茸毛 61

(六)荚果 62

(七)种子 63

三、花生品种的农艺学分类检索 63

四、中国花生品种类型及其典型性状 67

(一)普通型花生 67

(二)龙生型花生 68

(三)珍珠豆型花生 70

(四)多粒型花生 70

第五章 花生的开花生物学 75

一、花生的花序和花器 75

(一)花序 75

(二)花器 75

二、花生花器的发育过程 78

(一)花器发育与品种类型的关系 79

(二)孢原细胞的分化 81

三、花生的开花 83

(一)开花受精过程 83

(二)花生的开花与环境 84

(三)花生的地下花 86

(四)花生的异花授粉 87

四、花生花粉的发芽 87

五、花生的受精和果针形成 89

(一)受精过程 89

(二)果针的形成和入土过程 90

(三)影响果针形成和入土的因素 91

六、花生荚果的发育 92

(一)胚和胚乳的发育 93

(二)果皮和种皮的发育 94

(三)成熟种子的形态结构 95

(四)影响荚果发育的环境因素 95

七、花生的杂交技术 99

(一)去雄授粉的常规技术 99

(二)去雄授粉的一些新技术 100

第六章 花生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105

一、栽培种花生的细胞遗传基础简述 106

(一)栽培种花生的染色体 106

(二)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108

(三)栽培种花生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状 108

二、花生质量性状的遗传 109

三、花生的遗传力 111

四、花生的杂种优势 115

五、花生的配合力 118

六、花生性状的相关 121

七、花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 126

(一)DNA分子标记 126

(二)基因导入与转化 128

(三)植株再生技术 130

(四)外源基因转化体的筛选 130

第七章 花生的引种 136

一、花生引种的一般规律 136

(一)气候相似原则 136

(二)生态相似原则 139

二、引种的方法 140

(一)材料的搜集 141

(二)检疫工作 141

(三)引种试验 141

三、我国花生引种的成就 142

(一)伏花生 143

(二)狮头企 143

(三)白沙1016 143

(四)粤油551 144

(五)天府3号 144

(六)海花1号 144

(七)其它 144

第八章 花生的系统育种 146

一、花生单株选择的性状指标及依据 147

(一)丰产性状 148

(二)株型 151

(三)生育期 152

(四)产量的稳定性及品种的适应性 152

(五)优良的品质 153

二、花生单株选择的技术环节 153

三、系统育种的程序 155

(一)选株 155

(二)株行鉴定试验 155

(三)株系比较试验 157

(四)品系比较试验 157

第九章 花生的杂交育种 160

一、亲本选配 162

(一)花生亲本选配的一般性原则 162

(二)我国花生杂交亲本选用的经验 163

二、杂交方式 164

(一)单交 165

(二)三交 165

(三)双交 165

(四)四交 166

(五)回交 166

三、花生杂交的种类 167

(一)品种间杂交 167

(二)变种间和亚种间杂交 167

(三)种间杂交 168

四、杂种后代的选择处理与改良育种法 168

(一)系谱法 169

(二)混合法 172

(三)派生系统法 173

(四)单粒传法 174

(五)综合品种 175

(六)多系品种 175

(七)双列选择交配法 177

(八)聚合杂交 178

五、花生杂交育种的典型程序 178

(一)原始材料圃 178

(二)杂交圃 179

(三)杂种圃 180

(四)选种圃 180

(五)鉴定圃 180

(六)品种比较试验 181

六、花生高产育种及其相关研究 182

(一)花生高产株形架构 183

(二)花生高产的生理基础 185

(三)花生的共生固氮作用 186

第十章 花生的辐射育种 190

一、我国辐射育种概况和成就 190

(一)创造了一批优异的花生种质资源 190

(二)选育了一批优良花生品种 192

二、花生辐射育种的特点及效果 192

(一)打破性状间的紧密连锁,实现基因重组 192

(二)后代稳定较快,育种年限较短 193

(三)可以有效地改良花生的某些农艺性状 193

(四)方法比较简单易行 194

(五)辐射诱变的方向和性质难以控制 194

三、花生辐射育种的遗传基础及突变性状的遗传 195

(一)遗传基础 195

(二)突变性状的遗传 198

四、影响花生突变的因素和条件 202

(一)辐射诱变源 202

(二)辐照材料 204

(三)照射剂量与剂量率 206

(四)环境条件 207

(五)照射方法 209

(六)M1代种植密度 210

五、辐射育种的程序和选择方法 210

(一)突变世代的划分 210

(二)原始材料的选择及各世代群体的大小 211

(三)辐射育种的一般程序 212

六、提高辐射育种效果的几条途径 214

(一)辐射与杂交相结合 214

(二)辐射与细胞组织培养相结合 216

(三)辐射与种间杂交相结合 217

第十一章 花生的抗病育种 222

一、花生抗叶斑病育种 222

(一)花生叶斑病的分布和危害 222

(二)花生抗叶斑病的种质资源 224

(三)花生叶斑病的抗性遗传和抗性机制 224

(四)花生叶斑病的抗性育种 225

二、花生抗锈病育种 228

(一)花生锈病的分布和危害 228

(二)花生抗锈病的种质资源 229

(三)花生抗锈性的遗传和抗性机制 230

(四)花生的抗锈病育种 231

三、花生抗网斑病育种 233

(一)花生网斑病的分布和危害 233

(二)花生网斑病的抗性资源和抗性机制 234

(三)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鉴定选择方法 234

四、花生抗青枯病育种 235

(一)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和危害 235

(二)花生抗青枯病的种质资源 237

(三)花生抗青枯病的遗传和抗性机制 237

(四)花生育枯病的抗性育种 239

五、花生抗病毒病育种 242

(一)花生病毒病的种类、分布及危害 242

(二)花生抗(耐)病毒病的种质资源 244

(三)花生病毒病的抗性育种 246

六、花生抗黄曲霉育种 248

(一)花生黄曲霉病和黄曲霉毒素 248

(二)花生对黄曲霉的抗性及其遗传分化 249

(三)花生抗黄曲霉育种 251

第十二章 花生的抗旱育种 256

一、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257

(一)花生对水分的需求 257

(二)干旱对花生营养生长的影响 257

(三)干旱对花生生殖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58

(四)干旱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259

(五)干旱与花生病害 259

二、花生对干旱的反应特性 260

(一)品种类型与水分胁迫反应 260

(二)花生抗旱性的形态与生理指标 261

(三)花生抗旱反应与耐热性 264

三、花生的抗旱育种 265

(一)花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抗旱种质的筛选 265

(二)花生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267

第十三章 花生的品质育种 276

一、花生品质要面向市场经济 276

(一)花生市场贸易 276

(二)出口花生品种的改良与更新 276

(三)世界花生市场发展趋势 278

(四)出口花生的质量标准 278

二、花生的品质性状 281

(一)花生的粗成分 281

(二)花生种子的内含物 283

三、花生品质性状的遗传 297

(一)脂肪含量的遗传 297

(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 299

(三)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300

(四)氨基酸含量的遗传 301

四、花生品质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303

(一)品质育种目标 303

(二)花生品质育种技术 306

第十四章 花生的近缘野生植物 310

一、花生属植物的原产地 310

(一)花生属的起源地 310

(二)原始种群分布 310

(三)种群分布地的变迁 311

二、花生属植物的组系划分 312

三、花生属野生植物的搜集与保存 314

(一)搜集 314

(二)保存 314

(三)我国的引种保存研究 315

四、花生野生种的细胞遗传学 317

(一)花生区组二倍体种 317

(二)四倍体野生种 319

(三)其他区组 321

五、花生属野生种的进化 322

(一)生态适应性 322

(二)种质多样性 323

(三)染色体组进化 324

六、花生属野生种的优异种质 326

(一)抗病性 326

(二)抗虫性 329

(三)优良品质 332

第十五章 花生的远缘杂交育种 339

一、花生远缘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339

(一)亲缘关系与杂交亲和性 339

(二)影响杂交亲和性的染色体倍性差异 340

二、亲和种的远缘杂交 341

(一)六倍体(6x)途径(A′A′AABB) 341

(二)三倍体(3x)途径(A′AB) 343

(三)同源四倍体[(2x)2]途径(A′A′AA或B′B′BB) 345

(四)双二倍体[2(2x)]途径(A′A′AA或AABB) 347

三、不亲和远缘杂交障碍与克服方法 348

(一)受精前障碍与克服方法 348

(二)受精后障碍与克服方法 349

四、染色体重组与回交效应 352

五、花生野生种的其它利用途径 353

(一)原生质体分离与遗传转化 354

(二)体细胞杂交 355

(三)重要基因的标记与克隆 355

第十六章 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 361

一、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361

二、中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区划和组织 363

三、中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规程和研究内容 370

(一)对照品种的确定 371

(二)试验设计与试验地的选择 372

(三)实地考察活动 372

(四)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373

四、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调查记载标准 374

(一)物候学记载 374

(二)生物学性状调查 375

(三)抗病性调查 375

(四)形态性状调查 377

(五)经济性状调查 378

(六)品质性状测定 379

五、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产量评定 379

六、花生品种的生产试验 381

七、花生新品种的审定 382

第十七章 中国花生品种系谱 385

一、各省(市、区)主要育成花生品种的亲缘系谱 386

二、我国花生育种所用亲缘材料的综合分析 401

三、主要育成品种及亲缘简介 407

(一)主要育成品种 407

(二)主要亲缘种质 418

第十八章 中国花生的产区和品种生态区划 424

一、中国花生的产区 424

(一)产区分布特点 424

(二)花生产区的划分 426

二、花生品种的生态区划 435

(一)花生生长发育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435

(二)花生品种的气候生态区划 438

第十九章 花生的良种繁育与推广 446

一、花生种子的生物学基础 446

(一)种子和幼苗 446

(二)花生萌发和出苗的生理生化过程 447

二、花生品种退化的原因 448

(一)机械混杂 449

(二)生物学混杂(天然杂交) 449

(三)不良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 450

三、花生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 450

(一)原种的概念 450

(二)花生良种繁育的典型程序 451

(三)花生良种繁育的特殊措施 452

四、种子质量的鉴定 454

(一)品种品质的检验 454

(二)播种品质检验 455

五、收获、干燥、贮藏与种子品质 458

(一)适期收获保证种子品质 458

(二)干燥与种子品质 459

(三)贮藏与种子质量 459

六、我国花生良种推广的成就 460

七、花生良种推广的若干经验 461

(一)花生良种推广过程中的几种现象 462

(二)花生良种推广的关键因素 463

八、花生良种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 465

第二十章 展望 468

一、进一步深化花生种质资源研究 469

二、加强花生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470

三、加强花生蛋白质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471

四、建立新的育种体系,提高花生育种活力和水平 472

查看更多关于花生育种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