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均衡与非均衡

均衡与非均衡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17
  • 作 者:袁志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3121649
  • 标注页数:577 页
  • PDF页数:5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入选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文库。本书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袁志刚对中国经济实践,尤其是对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深刻理论探索的结晶,堪称是其学术生涯的一座座里程碑式的学术研究精髓。本文库为欲了解“改革、转型与增长”经济思想的读者提供一个高效的载体。原创的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探索、生动的文笔、精美的装帧,会将您引入一个忘我的境界。本书主要内容涉及中国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非均衡经济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经济转轨与国有企业问题;处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宏观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居民消费、储蓄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就业、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等。

查看更多关于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容

图书介绍
标签:

序 1

第一篇 非均衡经济研究 3

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3

一、非均衡理论的由来 3

二、非均衡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5

三、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8

四、非均衡理论在计划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1

五、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意义 13

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经济的效率考察 15

一、方法论 16

二、模型 19

三、模型的分析与结论 26

转轨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 31

一、模型的背景和假定 31

二、计划总供给和计划配置 32

三、非计划生产部门不同的供给水平 33

四、转轨时期总需求的形成 38

五、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中的均衡与非均衡 41

第二篇 中国国有企业与转轨经济研究 47

过渡经济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47

一、制度替代还是制度革新 47

二、私有化的误区 50

三、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 53

四、几点结论 55

中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 57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 58

二、转轨时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 59

三、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条件 62

中国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 65

一、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的性质分析及其测算 66

二、国有企业绩效及隐性失业的互相影响 69

三、总结及政策建议 75

重新审视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出路 79

一、引言 79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上升,影响市场体系的发育 80

三、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89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困境催生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倒逼”机制 95

五、国有企业的未来改革方向 100

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103

一、技术创新对二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04

二、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 107

三、对当前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启示 111

四、政策建议 114

第三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一:宏观经济波动、城市化与全球化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 119

一、传统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及其经济增长的方式 119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情况 121

三、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124

四、简单的结论和建议 128

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131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五大动力源 133

二、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矛盾 136

三、如何分析当时的增长与矛盾 141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 144

一、2008年:新的历史起点 144

二、2008年中国经济:问题何在 146

三、中国经济未来之路:融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为一体 154

四、金融、政府与公共服务领域:坚持改革与开放 157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 162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162

二、理解本轮经济波动 169

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与巨大发展潜力 187

四、结论 192

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再平衡 196

一、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失衡 196

二、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与中国经济运行 199

三、中国经济的改革与转型 204

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 213

一、全球化的“得”与“失” 213

二、资本原则与劳动原则的矛盾 219

三、单一的经济效率原则与多元政治和文化诉求的矛盾 222

四、全球化需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机制 224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229

一、引言 229

二、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总体变化 231

三、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变化情况 238

四、进一步的证据:制造业产值构成的地区特征 240

五、结论 242

土地制度与中国城市结构、产业结构选择 244

一、引言 244

二、世界城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的模式 245

三、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当前的城市结构 246

四、“扁平化”城市结构形成的内在原因 248

五、政府和市场的选择对城市结构体系形成的影响 251

六、大都市圈的城市发展战略:走向新的选择与均衡 25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 260

一、考察经济动态效率的基本理论模型 260

二、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 263

三、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探析 267

四、对中国经济摆脱动态无效的一些思考 272

融资合同、信号机制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 275

一、融资结构改革的理论研究 275

二、融资合同的效率比较 279

三、融资结构和效率:亚洲地区的视角 285

四、中国的改革路径选择 290

五、结论与展望 292

第四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二:消费、储蓄与房地产市场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 297

一、凯恩斯消费函数中收入分配和总消费的关系 297

二、生命周期假说中的收入分配和总消费 298

三、对RE-PIH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305

四、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关系的计量研究 308

五、结论及对中国情况的思考 310

中国转轨经济中家庭消费函数的变化 314

一、中国传统体制下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形成机理 314

二、中国转轨时期的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形成机理 318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中国经济增长 324

一、引言 324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 325

三、转轨时期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 328

四、启动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333

五、启动消费需求与长期经济增长 334

收入风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338

一、引言 338

二、文献综述 340

三、数据描述 346

四、计量回归 350

五、稳健性检验 355

六、结论 357

附录 重要指标测算方法说明 358

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品住宅市场需求的分析 360

一、对商品住宅的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差异分析 361

二、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差异的纯经济学分析 362

三、如何提高商品住宅的成交量 367

四、商品住宅需求也是一种投资需求 369

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 372

一、引言 372

二、有关“泡沫”的基本经济学理论 373

三、局部均衡框架下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的分析 377

四、房地产泡沫实例回顾及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几点建议 383

第五篇 就业理论研究 391

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 391

一、失业概论 391

二、失业是特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的产物 392

三、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396

四、中国20世纪90年代失业的生成原因及其治理 400

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 403

一、几种主要的失业理论与失业对策 403

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失业现象的诸原因剖析 406

三、失业问题的几种对策和思路 410

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 413

一、隐性就业的界定 413

二、隐性就业的规模估计和产生原因分析 416

三、隐性就业现象的影响 418

四、消除隐性就业现象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路 421

苏联、东欧国家转轨中的失业问题 424

一、苏联、东欧国家失业概况 424

二、苏联、东欧国家高失业率的原因 425

三、促使就业增长的正面因素 427

四、苏联、东欧各国对失业的治理 429

五、启示 432

工资上涨、刘易斯拐点与经济结构转型 434

一、当前农民工短缺与“涨薪潮”是否表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434

二、如何看待农民工工资上升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437

三、依靠单一的农民工工资上涨能解决农民工的进城问题,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吗 439

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的研究 442

一、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 442

二、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研究的评述 444

三、发现现有研究的逻辑错误比检验数据和实证方法的正确性更为重要 452

四、刘易斯模型的缺陷与刘易斯模型的再认识 454

五、中国背景下刘易斯拐点的研究 459

第六篇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467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467

一、引言 467

二、养老保险体系理论分析的简单回顾 468

三、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运行机制比较 470

四、中国混合养老保险体系的运行机制 474

五、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转轨及其均衡运行的几点思考 477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 480

一、引言 480

二、叠代模型与养老保险制度 482

三、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 484

四、人口年龄结构与最优储蓄率 486

五、对于中国的个人最优储蓄率是否为黄金律的一些思考 489

六、结论和一些扩展思考 492

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 495

一、养老保险体系选择与黄金律 495

二、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收益及风险 498

三、结论和一些扩展思考 503

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 505

一、引言 505

二、代际交叠模型:自愿储蓄下的个人最优行为分析 506

三、完全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内在机理分析 510

四、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内在机理分析 511

五、两种养老保险运作模式的福利效率比较 513

六、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的实际考察 516

七、结论 519

第七篇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 525

知识的生产和消费 525

一、有关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含义 526

二、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 527

三、知识产品的性质 529

四、知识生产的报酬系统 532

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本和知识 536

一、经济增长新理论: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的作用 536

二、人力资本和知识: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 545

经济创新与企业战略 550

一、创新概念的内涵 550

二、创新的源泉和激励 551

三、企业的创新战略 557

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565

一、文化艺术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 566

二、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特征 568

三、政府政策对促进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 573

后记 577

查看更多关于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