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原理》自学考试指南

《哲学原理》自学考试指南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侯相林 贾贵生编著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10157485
  • 标注页数:376 页
  • PDF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

一、基本线索 1

二、内容概要和自学重点 3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10

第一节 哲学 10

1、简释哲学的涵义 10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10

3、说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0

4、简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1

5、为什么说哲学总是具体的 11

6、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1

7、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11

8、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12

9、简释“客观实在”和“社会存在”两个范畴的区别 12

10、简述历史观同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 12

11、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12

12、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同哲学的阶级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13

13、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据是什么 13

14、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哪里 14

1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1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5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5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深刻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15

3、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5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6

5、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16

6、造成唯心史观在历史观中的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17

7、简述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8

1、简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涵义 18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作用上的特点 18

3、试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19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要掌握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9

5、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19

6、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20

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的关键和前提是什么 20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21

(一)、单项选择题 21

(二)、双项选择题 31

(三)、多项选择题 34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38

一、基本线索 38

二、内容概要和自学重点 40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48

第一节 世界物质性 48

1、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演变的基本阶段 48

2、试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论”的异同 49

3、说明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 49

4、试论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 49

5、简述物质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50

6、简述物质同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50

7、怎样理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论断 51

8、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说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51

9、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1

10、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 52

11、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 53

12、试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53

13、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状态的意义 53

14、简述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点 54

15、说明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是什么 54

16、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分析二者的关系 54

17、简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涵义,并分析二者的关系 55

18、简释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内容 56

19、说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5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6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们的关系 56

2、怎样理解“物质发展出能够意识自身的物质来是物质的本性” 57

3、简述意识产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57

4、说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和有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的区别和联系 57

5、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7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并说明它们的关系 58

7、人脑何以成为意识的物质器官 58

8、为什么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8

9、怎样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9

10、试析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59

11、简释人工智能的本质 60

12、为什么说“机器思维”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脑力活动 60

第三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60

1、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60

2、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同哪些哲学派别的根本对立和原则区别 61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论证的方法论原则 61

4、试析“世界统一于存在” 62

5、为什么说二元论不是真正独立的“中派”哲学 62

6、试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重大意义 63

7、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性观点是什么?并说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64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4

9、为什么说肯定意识的能动性同物质的决定性原理是一致的 65

10、简释意识“物化”的双重性 65

11、简释“解放思想” 65

12、浅释“实事求是” 66

13、试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66

14、简释“规律” 66

15、简释“主观能动性” 66

16、试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并说明坚持这一辩证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 67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68

(一)单项选择题 68

(二)双项选择题 78

(三)多项选择题 82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88

一、基本线索 88

二、内容提要和自学重点 90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9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98

1、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 98

2、为什么说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98

3、怎样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99

4、简述联系的客观性 99

5、怎样理解联系的具体性 99

6、简释“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99

7、试析“非此即彼”、“亦此亦彼”和“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三句话各自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100

8、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00

9、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加强国家之间友好关系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101

10、试析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异同 101

11、简述联系和运动的关系 102

12、分析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02

1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3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03

1、简述因果联系的特点 103

2、说明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04

3、怎样理解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坚持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04

4、简述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 105

5、什么叫导因,认识导因对于人们把握因果联系有何意义 105

6、说明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意义 105

7、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及其同因果联系的关系 106

8、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说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 106

9、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06

10、分析机械决定论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107

11、说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107

1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108

13、简释“现实”和“实存”的区别 108

14、什么是可能性?在把握可能性范畴时,如何具体分析它的复杂情况 108

15、试析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09

16、试论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09

17、简述现实性和可能性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110

18、内容作为构成事物要素的总和的涵义是什么 110

19、试析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10

20、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 111

21、坚持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111

2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并说明它同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内在联系 112

2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特点 112

24、简述本质和现象的涵义,并具体说明二者对立的表现 112

25、简述本质和现象的同一性 113

26、为什么说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113

27、认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113

28、通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需要下一番辩证思考的功夫 114

29、简述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4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115

(一)单项选择题 115

(二)双项选择题 126

(三)多项选择题 131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37

一、基本线索 137

二、内容提要和自学重点 139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148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148

1、简释“辩证矛盾” 148

2、简述矛盾的客观性 148

3、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 148

4、怎样理解矛盾的斗争性 149

5、试析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149

6、说明辩证矛盾观的方法论意义 150

7、浅释“相反相成” 150

8、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51

9、简述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51

10、怎样正确认识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51

11、为什么说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52

12、为什么说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152

13、试论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它的重大意义 152

14、简述矛盾普遍性的涵义及其意义 153

15、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53

16、试析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 154

17、试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 154

18、“两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和“一点论”的区别是什么 155

19、简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55

20、试析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56

21、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156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57

1、简述质和量两种规定性的异同 157

2、简述质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157

3、怎样才能做到对质的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157

4、简述认识事物度的意义 158

5、简述认识事物量的意义 158

6、怎样理解事物的“度” 158

7、说明度中的质和量的统一关系 158

8、简述认识事物度的意义 158

9、说明质量和量变的对立 159

10、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159

11、为什么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59

12、为什么说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0

13、怎样理解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160

14、为什么说质变是质量互变的枢纽或关键 160

15、简述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61

16、说明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据 161

17、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内在根据是什么 161

18、如何理解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162

19、如何正确理解部分质变 162

20、简述量变、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的区别和联系 162

21、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6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64

1、简述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164

2、怎样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164

3、坚持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64

4、什么是辩证否定 165

5、简述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65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的意义 165

7、简释“否定”和“扬弃” 166

8、为什么说事物自我运动的完整过程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经过两度否定而完成的 166

9、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66

10、事物发展的前进上升的总趋势的内在根据是什么 167

1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怎样体现事物自我运动过程的曲折性的 167

12、怎样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7

13、试析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168

14、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168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169

(一)单项选择题 169

(二)双项选择题 181

(三)多项选择题 189

第五章 实践 认识 真理 198

一、基本线索 198

二、内容概要和自学重点 200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209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9

1、什么是反映论?为什么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209

2、简述反映论的三要点 209

3、什么是先验论?为什么说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210

4、为什么说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210

5、什么是不可知论?它的实质是什么 210

6、如何对可知论作具体分析 210

7、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211

8、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11

9、简述“主体”和“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211

10、简述“客体”和“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212

11、简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212

12、说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的表现 212

13、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 212

14、怎样理解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213

15、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213

16、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13

17、说明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具体的内容 213

18、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214

19、怎样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14

20、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14

2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15

第二节 认识和辩证过程 215

1、简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具体说明二者的区别 215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215

3、为什么说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216

4、怎样理解“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这一论断 216

5、为什么说感性认识要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216

6、怎样理解“承认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这一论断 216

7、简述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17

8、简述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征和各自特点 217

9、说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217

10、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218

11、简述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及其原因 218

12、简述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及其原因 219

13、试将毛泽东所概括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作一表述,并说明它的重要意义 219

14、试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219

第三节 真理 220

1、简释“客观真理” 220

2、评析实用主义真理观 220

3、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21

4、简述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条件 221

5、说明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条件 221

6、为什么说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以避免的 221

7、分析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联系和区别 222

8、简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分析二者的辨证关系 222

9、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23

10、根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224

11、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同人的认识能力的内在联系 224

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4

13、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及其意义 225

14、试将党的思想路线作一表述,并说明它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225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226

(一)单项选择题 226

(二)双项选择题 238

(三)多项选择题 244

第六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53

一、基本线索 253

二、内容概要和自学重点 254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259

第一节 社会存在 259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259

2、为什么说社会存在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 260

3、什么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60

4、什么是地理环境 260

5、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0

6、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61

7、为什么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 261

8、什么是人口因素 261

9、如何理解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2

10、为什么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错误的 262

11、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262

12、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63

1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63

14、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原理的重要意义 263

第二节 社会意识 263

1、什么是社会意识 263

2、什么是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64

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相互关系 264

4、什么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64

5、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64

6、运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阶级觉悟的关系 265

7、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主要区别 265

8、简述艺术的含义、特点及其作用 265

9、简述道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66

10、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的本质区别 266

11、简述宗教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67

12、简述政治法律思想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67

13、试用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说明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267

第三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68

1、简述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 268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具体性、阶级性 268

3、试用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原理,剖析宣扬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的错误质实 269

4、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重要性 269

5、何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70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现表 270

7、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致性 270

8、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性 271

9、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71

10、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 272

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272

1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具体内容 272

13、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说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 273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273

(一)单项选择题 273

(二)双项选择题 281

(三)多项选择题 288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 293

一、基本线索 293

二、内容概要和自学重点 295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299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99

1、为什么说劳动对象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99

2、简述劳动资料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300

3、为什么说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300

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300

5、简述生产关系的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01

6、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 301

7、如何理解个体小生产的性质 301

8、原始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联系与区别 301

9、试述三种性质不同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302

10、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02

11、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 302

12、试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03

13、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303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04

1、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304

2、为什么说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 304

3、上层建筑的两个构成部分的关系 304

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05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5

6、简述社会形态范畴的理论意义 305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06

8、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306

9、说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306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307

1、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07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307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何特点 308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308

5、试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309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309

(一)单项选择题 309

(二)双项选择题 317

(三)多项选择题 323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330

一、基本线索 330

二、内容概要和自学重点 331

三、主观性试题要点释义和辩证关系分析 337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阶级斗争 337

1、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337

2、如何正确认识阶级的实质 338

3、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38

4、试析当前我国阶级斗争的特点 338

5、国家的本质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338

6、国家的职能是什么 339

7、如何理解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339

8、如何理解“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39

9、试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 339

10、试用改革是一场革命的原理说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340

第二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41

1、简析英雄史观的错误 341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41

3、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 341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42

5、何谓历史人物 342

6、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 342

7、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作用的局限性 343

8、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什么 343

9、如何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领袖 343

10、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是如何表现的 344

11、运用领袖与群众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热爱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的一致性 344

12、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44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 345

1、社会进步表现在哪里 345

2、如何理解社会进步中的暂时倒退 345

3、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为什么是不断进步的 345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6

5、如何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义 347

6、何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47

7、试述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347

8、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348

四、客观性试题练习 349

(一)单项选择题 349

(二)双项选择题 355

(三)多项选择题 360

查看更多关于《哲学原理》自学考试指南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