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走向复兴的道路

走向复兴的道路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李乐刚 陈金清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0103602
  • 标注页数:379 页
  • PDF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复兴”的来龙去脉,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对“复兴”定义;论述“复兴”的内在属性、基本内容、重要标志和特征、道路选择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批驳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其次深入论述了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们对“复兴”道路的实践和探索,着重阐明和论证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批驳了“告别革命论”;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阐明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批驳了“中国变色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最后深入论述了“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不动摇;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动摇;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不动摇。并且对“复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复兴”的征途中应如何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战胜种种困难和风险,以及在新形势、新阶段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查看更多关于走向复兴的道路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言 1

第一章 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落伍 8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8

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8

二、“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10

第二节 古代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 12

一、领先世界的社会生产力 12

二、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 15

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 18

四、彪炳史册的盛世辉煌 22

五、上古诸种文明中的仅存硕果 25

六、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影响 28

第三节 近代中华民族的落伍和衰败 31

一、近代中华民族走向衰败的世界历史背景 31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4

第二章 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追求 37

第一节 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37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37

二、实现民族复兴: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39

三、洋务派的救国主张和实践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42

四、中日甲午战争: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开始 44

五、戊戌维新派救国主张和实践的价值与局限 46

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局限 48

七、清政府的宪政改革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50

八、孙中山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52

九、辛亥革命: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 59

十、五四运动:近代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重要里程碑 61

十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64

十二、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6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69

一、中国共产党:一个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党 69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71

三、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贡献 73

第三节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与爱国主义 76

一、爱国主义是启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 76

二、现代化:近代以来一切开明的爱国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79

三、爱国主义是推动现代化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82

四、在爱国主义激励下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86

第三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探索 90

第一节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90

一、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90

二、迈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 93

三、“告别革命论”:对近代以来历史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 96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成就 98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所做的有益探索 9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民族复兴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100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民族复兴事业遇到的重大挫折 103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值得认真总结、牢记的教训 105

五、毛泽东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108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2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12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20

二、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12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其重大意义 126

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128

五、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33

第二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137

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137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40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42

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45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48

六、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资本主义 150

七、“全盘西化论”和“儒学复兴论”不能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154

八、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7

九、“中国变色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 160

第五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出 164

第一节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164

一、中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讨 164

二、罗荣渠的现代化理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171

三、钱乘旦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175

四、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及其重要影响 179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84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提出和不断丰富 184

二、邓小平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意义 189

三、江泽民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意义 194

四、胡锦涛民族复兴思想和实践及其重大意义 197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201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的主要目标 201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制定的重大发展战略 20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必经发展阶段 207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210

五、“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 213

六、“中国崩溃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或歪曲 216

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 220

第六章 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226

第一节 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 226

一、一个世纪以来先后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226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30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 233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 238

五、党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 242

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 247

第二节 当代爱国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50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 250

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动力 261

第三节 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任务极其艰巨 271

一、我们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271

二、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273

三、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276

四、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279

第四节 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82

一、新世纪、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82

二、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 285

三、继续加快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288

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90

五、科教兴国:加快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293

六、解决台湾问题: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95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98

八、大力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01

九、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03

第七章 辉煌的业绩和光明的前景 31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312

一、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12

二、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 315

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319

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322

五、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并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329

六、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32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335

八、社会事业发展由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336

九、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40

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了重大步伐 342

十一、全方位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45

十二、党的执政能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347

第二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既定道路不动摇 350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50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54

三、坚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357

四、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59

五、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 362

六、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66

主要参考文献 375

后记 378

查看更多关于走向复兴的道路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