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史纵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论稿

中国学术思想史纵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论稿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22
  • 作 者:蒋广学著 李昱校订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5130557
  • 标注页数:832 页
  • PDF页数:868 页
图书介绍:全书208篇。每篇内容为:原评传作者笔下的传主生平;评传的组稿、审稿情况;评传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以“太史公曰”的形式抒发心得感受。按传主生活年代排列,是一部论述古代杰出人物思想的独特的中国学术思想史。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纵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论稿的内容

图书介绍

001“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读匡亚明《孔子评传》 1

002“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读杨善群《孙子评传》(《丛书》卷2) 6

00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读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丛书》卷3) 10

004“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读邢兆良《墨子评传》(《丛书》卷4) 14

00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读郑良树《商鞅评传》(《丛书》卷5) 18

00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读杨泽波《孟子评传》(《丛书》卷6) 22

007辨“同异”的惠施与“离坚白”的公孙龙——读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丛书》卷7) 26

008“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读颜世安《庄子评传》(《丛书》卷8) 30

00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郭维森《屈原评传》(《丛书》卷9) 34

0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读孔繁《荀子评传》(《丛书》卷10) 38

011“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读洪家义《吕不韦评传》(《丛书》卷11) 42

01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读施觉怀《韩非评传》(《丛书》卷12) 46

01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读于琨奇《秦始皇评传》(《丛书》卷13) 50

01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读张大可、徐日辉《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丛书》卷14) 54

015“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读王兴国《贾谊评传》(《丛书》卷15) 59

016“《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读王永祥《董仲舒评传》(《丛书》卷16) 63

017“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读王云度《刘安评传》(《丛书》卷17) 67

018“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读庄春波《汉武帝评传》(《丛书》卷18) 71

019“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读晋文《桑弘羊评传》(《丛书》卷19) 74

02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张大可《司马迁评传》 78

021“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万物,顺之则和,逆之则乱”——读卢央《京房评传》(《丛书》卷22) 83

022“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读徐兴无《刘向(附刘歆)评传》(《丛书》卷21) 87

023“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读王青《扬雄评传》(《丛书》卷23) 91

024“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读钟肇鹏、周桂钿《桓谭王充评传》(《丛书》卷24) 95

025“《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读陈其泰、赵永春《班固评传》(《丛书》卷25) 99

026“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读许结《张衡评传》(《丛书》卷26) 103

027“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为之禁,故奸可塞而国可安也”——读刘文英《王符评传》(《丛书》卷27) 107

028“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读黄朴民《何休评传》(《丛书》卷29) 111

029“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关于补设《郑玄附马融评传》的建议 115

030“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读郑建民《张仲景评传》(《丛书》卷30) 117

031“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读张作耀《曹操评传》(《丛书》卷31) 121

03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余明侠《诸葛亮评传》(《丛书》卷32) 125

033“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读王晓毅《王弼(附何晏)评传》(《丛书》卷33) 129

034“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读高晨阳《阮籍评传》(《丛书》卷34) 133

035“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读童强《嵇康评传》(《丛书》卷35) 137

036“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读王晓毅《郭象(附向秀)评传》(《丛书》卷36) 141

037“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读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丛书》卷37) 145

038“所谓善治者,务俭约、重民力也;所谓恶政者,从心恣欲,触情而发也”——读杨耀坤、伍野春《陈寿裴松之评传》(《丛书》卷38) 149

039“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耳”——读卢央《葛洪评传》(《丛书》卷39) 153

040“须使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之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读郭廉夫《王羲之评传》(《丛书》卷40) 157

041“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读瞿林东、李珍《范晔评传》(《丛书》卷41) 161

042“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读许抗生《僧肇评传》(《丛书》卷42) 165

043“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读曹虹《慧远评传》(《丛书》卷43) 169

044“人体自然与道气合,所以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修道谓教;今以道教,使性成真,则同于道矣”——读钟国发《陶弘景评传》(《丛书》卷44) 173

045“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读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丛书》卷45) 177

046“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读李锦全《陶潜评传》(《丛书》卷46) 181

047“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读程维荣《拓跋宏评传》(《丛书》卷47) 185

048“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读陈桥驿《郦道元评传》(《丛书》卷48) 189

049“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读杨明《刘勰(附钟嵘)评传》(《丛书》卷49) 193

050“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读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丛书》卷50) 197

051“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读郭文韬、严火其《贾思勰王祯评传》(《丛书》卷51) 201

05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读郑学檬等《李世民(附魏征)评传》(《丛书》卷52) 205

053“观心释者,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观心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圆妙观心也”——读潘桂明《智?评传》(《丛书》卷53) 209

054“皇天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读申屠炉明《孔颖达颜师古评传》(《丛书》卷55) 213

055“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法相唯识学大师——读傅新毅《玄奘评传》(《丛书》卷54) 217

05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读干祖望《孙思邈评传》(《丛书》卷56) 221

057创制《大衍历》的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关于《一行(附刘焯、李淳风)评传》 225

058“夫玄道窈冥,真宗微妙,故俄而用,则非无而有无,用而体,则有无非有无也”——读强昱《成玄英评传》(《丛书》卷58) 228

05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读洪修平、孙亦平《惠能评传》(《丛书》卷59) 232

060“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读陈永革《法藏评传》(《丛书》卷60) 236

061“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辩其利害,明其善恶”——读许凌云《刘知几评传》(《丛书》卷61) 240

06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周勋初《李白评传》(《丛书》卷62) 244

063“为传戒律,发愿过海,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读郝润华《鉴真评传》(《丛书》卷63) 248

06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读莫砺锋《杜甫评传》(《丛书》卷66) 252

065“夫财赋,邦国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读齐涛、马新《刘晏杨炎评传》(《丛书》卷64) 256

066“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读严杰《颜真卿评传》(《丛书》卷28) 260

067“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的中唐政论家——读王素《陆贽评传》(《丛书》卷65) 264

068“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读郭锋《杜佑评传》(《丛书》卷67) 268

069“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读孙昌武《柳宗元评传》(《丛书》卷68) 272

070“王者必为天所相,为人所归,上符天心,下合人志,然后奄有四海,以君万邦”——读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丛书》卷69) 276

071“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读蹇长春《白居易评传》(《丛书》卷70) 280

072“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读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丛书》卷71) 284

073“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读许祖良《张彦远评传》(《丛书》卷72) 288

074“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读王步高《司空图评传》(《丛书》卷73) 292

075“世人修道,当外固其形,以宝其有;内存其神,以宗其无,渐契妙无,然后合于道,可以长生尔”——读孙亦平《杜光庭评传》(《丛书》卷57) 296

076在“君臣义”外建造“常伦”的五代出版家——关于撰著《冯道评传》的建议 300

077“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关于增列《赵匡胤评传》的建议 302

078“《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读唐明邦《陈抟邵雍评传》(《丛书》卷77) 304

07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读方健《范仲淹评传》(《丛书》卷74) 308

080“君人者不以身为身,以天下之身为身也;不以心为心,以天下之心为心也”——读姜国柱《李觏评传》(《丛书》卷75) 312

081“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读黄进德《欧阳修评传》(《丛书》卷76) 316

082“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读梁绍辉《周敦颐评传》(《丛书》卷78) 320

083“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读龚杰《张载评传》(《丛书》卷79) 324

084“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人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读张祥浩《王安石评传》(《丛书》卷80) 328

085“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读李昌宪《司马光评传》(《丛书》卷81) 332

086“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方圆端斜,定形也;乘除相荡,无所附益,泯然冥会者,真数也”——读祖惠《沈括评传》(《丛书》卷82) 336

087“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读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丛书》卷84) 340

088“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读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丛书》卷85) 344

089“所谓妙手者,殆非世智下聪所及,要须得之心地”——读黄宝华《黄庭坚评传》(《丛书》卷83) 348

090“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关于《李诫评传》 352

09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龚延明《岳飞评传》(《丛书》卷87) 354

09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陈祖美《李清照评传》(《丛书》卷88) 358

093“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读徐有富《郑樵评传》(《丛书》卷89) 362

094“屈天下之理以信天下之分,非善持名者也”——读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丛书》卷90) 366

095“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间,得其性情之正者,彼固有以知之者”——读董平、刘宏章《陈亮评传》(《丛书》卷92) 370

096“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读张立文《朱熹评传》(《丛书》卷94) 374

097“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读祁润兴《陆九渊评传》(《丛书》卷91) 378

098“盖人之所受者衷,而非止于命也”——读张义德《叶适评传》(《丛书》卷93) 382

099“读书者,非言语之谓也。将以灌吾道德之本根,荣吾道德之枝叶”——读张瑞君《杨万里评传》(《丛书》卷95) 386

10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邱鸣皋《陆游评传》(《丛书》卷97) 390

10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读巩本栋《辛弃疾评传》(《丛书》卷96) 394

102“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读许志刚《严羽评传》(《丛书》卷98) 398

103“孔氏之教,别而为六艺数十万言,其义理之富,至于不可胜原,然其要片言可断,日修身而已矣”——读郝润华、武秀成《晁公武陈振孙评传》(《丛书》卷99) 402

10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关于增列《元好问评传》的建议 406

10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修晓波《文天祥评传》(《丛书》卷104) 408

106“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读马曼丽、杨建新《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丛书》卷101) 412

107“治弓尚须用弓匠,夫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读刘晓《耶律楚材评传》(《丛书》卷102) 416

108“外修福行,内固精神,内外功深,则仙阶可进,洞天可游矣”——读唐代剑《王嚞丘处机评传》(《丛书》卷100) 420

109“苟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数,则虽远而乾端坤倪,幽而神情鬼状,未有不合者矣”——读周瀚光、孔国平《刘徽(附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评传》(《丛书》卷110) 425

110“天下所以定者,民志定——士安于士,农安于农,工商安于为工商,则在上之人有可安之理矣”——读陈正夫、何植靖《许衡(附许谦)评传》(《丛书》卷103) 429

111“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读陈美东《郭守敬评传》(《丛书》卷102) 433

112“传写圣贤之蕴,经纬天地之文,穷乾坤无形之理,思风云变化之春”——读商聚德《刘因评传》(《丛书》卷103) 436

113“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言之矣”——读王瑞明《马端临评传》(《丛书》卷107) 440

114“独指陆子之学为本心之学,非知圣人之道也”——读方旭东《吴澄评传》(《丛书》卷108) 444

115“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读李占鹏《关汉卿评传》(《丛书》卷109) 448

116“观其先楚后吴,决成败于一言,定皇业于呼吸,大矣哉,王佐之才”——读周群《刘基评传》(《丛书》卷111) 452

117“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读黄冕堂、刘锋《朱元璋评传》(《丛书》卷112) 456

118“人君之职为天养民者也”——读王春南、赵映林《宋濂方孝孺评传》(《丛书》卷113) 460

119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为依止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读王尧、褚俊杰《宗喀巴评传》(《丛书》卷114) 464

120“论人不可有阶级之见存,刑余界中,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关于重设《郑和评传》的建议 468

121“圣人死也久矣,而道德万世如见;古人往也多矣,而事业终古常新”——读李焯然《丘濬评传》(《丛书》卷116) 471

122“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读黄明同《陈献章(附湛若水)评传》(《丛书》卷117) 475

123“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读张祥浩《王守仁评传》(《丛书》卷118) 479

124“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平天下”——读龚杰《王艮(附王襞)评传》(《丛书》卷119) 484

125“仆从来认理气为一物,故欲以‘理一分殊’一言蔽之”——读胡发贵《罗钦顺评传》(《丛书》卷121) 488

126“言道而不本于‘六经’,九流足以乱其真;言学而不抵于圣人,邪说足以蔽其明”——读高令印、乐爱国《王廷相评传》(《丛书》卷120) 492

127“古人恒言音义,得其音斯得其义矣,以之读奥篇隐帙,涣若冰释,炳若日烛”——读丰家骅《杨慎评传》(《丛书》卷122) 496

128“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读方祖猷《王畿评传》(《丛书》卷125) 500

129“学者求道,自其主乎内寂然者求之,使其寂而常定”——读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丛书》卷123) 504

130“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读吴震《罗汝芳评传》(《丛书》卷115) 508

131“必为圣贤,不为乡愿”——读李锦全《海瑞评传》(《丛书》卷126) 512

132“愿以其身为欺?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读刘志琴《张居正评传》(《丛书》卷124) 516

133“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读唐明邦《李时珍评传》(《丛书》卷127) 519

134“心为主将,气为士卒。治心则得良将,治气则得猛卒,理相须也”——读范中义《戚继光评传》(《丛书》卷128) 523

135“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人也,而性则鸟也”——读周群、谢建华《徐渭评传》(《丛书》卷86) 527

136“乾元,以无首为天,则至矣”——读许苏民《李贽评传》(《丛书》卷129) 531

137“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读贾征《潘季驯评传》(《丛书》卷130) 535

138“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读徐朔方《汤显祖评传》(《丛书》卷131) 539

139“天地间惟道贵,天地间人惟得道者贵”——读马涛《吕坤评传》(《丛书》卷132) 543

140“新法所算之律,一切本诸自然之理,而后以数求合于声,非以声迁就于数也”——读邢兆良《朱载堉评传》(《丛书》卷133) 547

14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步近智、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丛书》卷134) 551

142“夫学不能知性,非学也;知性矣,而不能逐生死、外祸福,以成天下之务,非知性也”——读李剑雄《焦竑评传》(《丛书》卷135) 555

143“诗何必唐,何必初与盛?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读周群《袁宏道评传》(《丛书》卷136) 559

144“欲其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读陈卫平、李春勇《徐光启评传》(《丛书》卷138) 563

145“真主造化天地万物,止一无二,原有无始,久远无终,无如何,无所处,无时光,无相似是也”——读孙振玉《王岱舆刘智评传》(《丛书》卷137) 567

146“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读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徐霞客评传》(《丛书》卷140) 571

147“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读潘吉星《宋应星评传》(《丛书》卷139) 575

148“诚者,天之道也,独之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之功也”——读东方朔《刘宗周评传》(《丛书》卷141) 579

149“《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读吴正岚《金圣叹评传》(《丛书》卷155) 583

150“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读俞为民《李渔评传》(《丛书》卷148) 587

151“余之不死,非不能死矣,以死而为无益之死,故不死也”——读胡益民《张岱评传》(《丛书》卷142,并建议附设《谈迁评传》) 591

152“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读罗炽《方以智评传》(《丛书》卷143) 596

153“有志者居一乡则仁一乡,治一国则仁一国,相天下则仁天下”——读王瑞昌《陈确评传》(《丛书》卷145) 600

154“义理即气质中合宜而有条理者”——读葛荣晋、王俊才《陆世仪评传》(《丛书》卷144) 604

155“百姓者,分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神。其心既变,川决山崩”——读李甦平《朱之瑜评传》(《丛书》卷147) 608

156“市井贱夫可以平天下”——读魏宗禹《傅山评传》(《丛书》卷151) 612

157“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问之事也”——读许苏民《顾炎武评传》(《丛书》卷148) 616

158“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为依”——读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丛书》卷152) 620

159“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读徐定宝《黄宗羲评传》(《丛书》卷153) 624

160“学术与经济遂判然分为两途,而天下始无真儒矣,而天下始无善治矣”——读方祖猷《万斯同(附万斯大)评传》(《丛书》卷150) 628

161“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图久远也”——读孟昭信《康熙评传》(《丛书》卷161) 632

162“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读李迪《梅文鼎评传》(《丛书》卷157) 636

163“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读韩林德《石涛评传》(《丛书》卷154) 639

164“世间真学问,不外天文、律历、兵农、水火、礼乐诸有实用济民事”——读朱义禄《颜元李塨评传》(《丛书》卷157) 643

165“集腋为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读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丛书》卷158) 647

166“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读徐振贵《孔尚任评传》(《丛书》卷160,并建议附设《洪昇评传》) 651

167“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读陈美林《吴敬梓评传》(《丛书》卷159) 655

168“盖天下之足以废弃一切者,莫有如官书也”——读王永健《全祖望评传》(《丛书》卷162) 659

169“《诗》无达诂,《易》无达言,《春秋》无达辞,从变从易”——读李开《惠栋(附惠周惕、惠士奇)评传》(《丛书》卷163) 663

170“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李广柏《曹雪芹评传》(《丛书》卷164) 667

17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王同书《郑板桥评传》(《丛书》卷165) 671

172“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读李开《戴震评传》(《丛书》卷166) 675

173“天下之所以丛丛然望治于圣人,圣人之所以殷殷然治天下者,何哉?无他,情欲而已矣”——读王英志《袁枚评传》(《丛书》卷167) 679

174“阐明学术各撷所长,品骘文章不名一格,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读周积明《纪昀评传》(《丛书》卷170) 683

175“拾遗规过,匪为?龁前人,实以开导后学”——读张涛、邓声国《钱大昕评传》(《丛书》卷169) 687

176“一事无成两鬓霜,聊凭阅史遣年光。敢从棋谱论新局,略仿医经载古方”——读赵兴勤《赵翼评传》(《丛书》卷171) 691

177“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读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丛书》卷168) 695

178“《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群经之大义”——读董莲池《段玉裁评传》(《丛书》卷149) 699

179“今为《考信录》,专以辨其虚实为先务,而论得失者次之,亦正本清源之意也”——读吴量恺《崔述评传》(《丛书》卷173) 703

180“古书,无则必求其有,有则必求其本之异为之手校,校则必求其本之善而一再校之”——读姚伯岳《黄丕烈评传》(《丛书》卷172,并建议附设《顾广圻评传》) 707

181“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读薛正兴《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丛书》卷201卷) 711

182“大抵圣人之教,质实平易,不过欲天下之人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已”——读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丛书》卷174) 715

183“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读陈铭《龚自珍评传》(《丛书》卷175) 719

18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读林庆元《林则徐评传》(《丛书》卷176) 723

185“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大哉《易》之为逆数也”——读陈其泰、刘兰肖《魏源评传》(《丛书》卷177) 727

186“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读崔之清、胡臣民、章友德《洪秀全(附洪仁玕)评传》(《丛书》卷178) 731

187“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读梁绍辉《曾国藩评传》(《丛书》卷179) 735

188“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读熊月之《冯桂芬评传》(《丛书》卷180) 739

189“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读孙占元《左宗棠评传》(《丛书》卷183) 743

190“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读王兴国《郭嵩焘评传》(《丛书》卷183) 747

191“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读丁凤麟《薛福成评传》(《丛书》卷184) 751

192“欧洲诸邦,土地不如中国,人民不如中国,然而能横于天下者,在乎上下一心,君民共治”——读张海林《王韬(附容闳)评传》(《丛书》卷185) 755

193“合地球东南西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读谢世诚《李鸿章评传》(《丛书》卷186) 759

194“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王明资旧学,变法出元臣。密勿谋帷幄,即难救国民。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读谢俊美《翁同龢评传》(《丛书》卷187) 763

195“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读易惠莉《郑观应评传》(《丛书》卷194,并建议附设《盛宣怀评传》) 767

196“凡国家之贫富强弱,恒视工业之盛衰、交通之利阻、舰械之精窳以为标准”——读经盛鸿《詹天佑评传》(《丛书》卷193) 771

197“人人有法学之思想,一法立而天下共守之,而世局亦随法学为转移”——读李贵连《沈家本评传》(《丛书》卷190) 775

198“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读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丛书》卷191) 779

199“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读黄升任《黄遵宪评传》(《丛书》卷188) 783

200“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天聪自民聪,天明自民明,加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天下之权,惟民是主”——读张礼恒《何启胡礼垣评传》(《丛书》卷181) 786

201“以‘大生’两字命名,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读卫春回《张謇评传》(《丛书》卷196) 790

202“以物竞天择之行,造物方汰其不能,而责人人以自立,其群乃昌”——读皮后锋《严复评传》(《丛书》卷195) 794

203“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读马洪林《康有为评传》(《丛书》卷197) 799

204“以革命为救民之要务,从而鼓舞之,吹唱之,能使百世之下,闻风而起”——读朱庆葆、牛力《邹容陈天华评传》(《丛书》卷189,并建议附设《秋瑾评传》) 804

205“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读萧致治《黄兴评传》(《丛书》卷192) 808

206“新民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本无而新之”——读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附谭嗣同)评传》(《丛书》卷198) 812

207“夫欲存中国之学术者,百家具在,当分其余品,成其统绪,宏其疑昧,以易简御纷糅,足以日进不已”——读姜义华《章炳麟评传》(《丛书》卷199) 816

208“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即近代所谓之国为民有、国为民治、国为民享之真精神也”——读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丛书》卷200) 821

心血点点收不尽,无废江河千古流——初版后叙 826

文章到老思方尽,述作一生泪难干——修订版后记 830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纵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论稿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