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学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白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0452772
  • 标注页数:375 页
  • PDF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指出了心灵化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查看更多关于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的内容

图书介绍

序言一 王岳川 1

绪论 1

序言二 欧阳友权 5

第一章 心灵化批评形成的渊源 22

第一节 心灵化批评的发生学渊源 22

一 原始思维的泛联系性 22

二 中国初民的语言文字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凝定 33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的而不是对立的观照方式 42

第二节 心灵化批评的社会学渊源 42

二 家国同构的社会联系观——同类比附的批评方式的形成 48

第三节 心灵化批评的哲学渊源 60

一 《易经》中反映出的中国哲学渊源 60

二 万物感应的泛联系观 64

第四节 心灵化批评的创作学渊源 73

一 比兴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74

二 楚辞中的寄托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78

三 音乐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84

第二章 心灵化批评的思维特征 92

第一节 心灵化批评的接受方式——体悟型思维 93

一 泛联系哲学观下的体悟型思维 93

二 体悟型思维的表现形态 97

第二节 心灵化批评的分析方式——系统型思维 111

一 系统型思维的网络式层次观 111

二 横向联系路径与文本解读 113

三 纵向联系路径与文本解读 116

一 比类型思维的特征 131

第三节 心灵化批评的言说方式——比类型思维 131

二 比类型话语的具体表现 137

三 比类型话语的优长与缺陷 147

第三章 心灵化批评的流变 153

第一节 发展期(先秦—两汉) 155

一 泛联系的文学接受观 155

二 感应论下的文学接受者的主观读入 165

三 理性主义萌芽对主观意志读入的修正 169

第二节 成熟期(魏晋—隋唐) 177

一 “言意之辨”与“象”的提出 178

二 人物品鉴与言语独断 184

三 “物—心志—物象”主体融入模式 186

四 “取境”思维与意象批评的成熟 191

第三节 凝定期(两宋—明清) 198

一 理性主义思潮的崛起 198

二 心学反叛与感性思维的回归 202

三 禅宗思维的抵抗 205

四 士大夫的边缘化与批评话语的心灵化 209

五 心灵化批评的凝定 213

第四节 批评主体的生存状态与私人话语的形成 225

一 士大夫生存状态的二重性 228

二 士大夫性格的二重性 232

三 集体话语的丧失 242

第四章 心灵化批评的运用 252

第一节 有意误读 254

一 有意误读的形成 254

二 有意误读的特征 263

一 比较定位方法的特点 272

第二节 比较定位 272

二 比较定位方法的运用 277

第三节 通感批评 294

一 “滋味说”的确立 294

二 其他通感式文学批评范畴 303

第四节 诗意的形式 309

一 批评文体的诗化 310

二 批评话语的诗意化 317

一 追求心灵契合的批评目的 331

第五节 知音赏鉴 331

二 趣味性的文本解读 335

三 见仁见智的阅读体悟 341

结语 文学转型与心灵化批评的前途 347

一 市民感性的崛起与文学的边缘化 349

二 文学批评话语的民间取向与个性取向 353

三 心灵化批评是文学转型的硕果仅存 357

主要参考文献 364

后记 374

查看更多关于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