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宏观人才学

宏观人才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社会科学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王通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0429606
  • 标注页数:483 页
  • PDF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宏观人才学 3

第一章 我国人才总论 3

1.1 鸟瞰神州论人才 3

1.2 中华民族的人才智力优势 11

1.3 宏观分布与调整 16

1.4 “低谷区”与“橄榄型” 22

1.5 现代领导者:面临挑战 29

1.5.1 指导思想的变革 30

1.5.2 理论观点的变革 31

1.5.3 思维方式的变革 32

1.5.4 工作方式的变革 36

第二章 现代伯乐通鉴 39

2.1 伯乐艺术精华何在? 39

2.2 人才与非人才的区别 40

2.3 创造才能高低之鉴别 42

2.4 智力超常儿童之鉴别 48

2.5 优秀儿童与早熟儿童的区别 51

2.6 高创造性儿童之特征 52

2.7 高智能型学生与高创造型学生之鉴别 54

2.8 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 55

2.9 智囊团成员的必备条件 57

2.10 工程师业务能力的标准 58

2.11 创新者与革新家的特征 59

2.12 政治家型企业家的特征 60

2.13 开拓型人才的特征 62

2.14 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特征 64

2.15 军事人才的特征 68

2.16 艺术表演人才的鉴别 69

2.17 科学家的特征 69

2.18 社会科学人才的鉴别 72

2.19 领导人才的特征 74

2.20 从个体伯乐到制度伯乐 76

第三章 发现人才之途 78

3.1 要有求才之心 78

3.2 “人才矛盾公式”与罗兰夫人的错觉 79

3.3 克服情况不明的官僚主义 81

3.4 锤炼自己的才能 82

3.5 “潜人才”与“马太效应” 83

3.6 “人才团”与“共生效应” 85

3.7 人才发现的具体途径 88

3.7.1 鼓励举荐法 88

3.7.2 张榜招贤法 90

3.7.3 考试竞赛法 95

3.7.4 伯乐功能法 98

3.7.5 信息渠道法 101

第四章 识别人才之法 104

4.1 慧眼识才谈何易 104

4.2 原则与陷阱 105

4.2.1 陷阱一:以相貌取人 105

4.2.2 陷阱二:以言谈取人 108

4.2.3 陷阱三:以己之长取人 109

4.2.4 陷阱四:以派别取人 109

4.3 人才识别的方法 111

4.3.1 个案调查法 111

4.3.2 作品分析法 112

4.3.3 生理生化法 113

4.3.4 情景模拟法 114

4.3.5 面谈八步法 117

4.3.6 面测考察法 118

4.3.7 智力测验法 121

4.3.8 专家系统法 121

4.3.9 标准对照法 121

4.3.10 纵横比较法 122

第五章 使用人才之方 124

5.1 战略性的转折:转轨与变型 124

5.2 正确掌握标准 125

5.3 开阔选才视野 128

5.4 不可求全责备 129

5.5 切忌用人唯亲 133

5.6 贵在用当其才 136

5.7 根除嫉贤妒能 143

5.8 敢于破除旧格 144

5.9 力戒贻误时机 152

5.10 做到用人不疑 155

5.11 坚持用养并重 160

5.12 决策参考:哪些人不能接班当领导? 164

第六章 考核人才之术 168

6.1 考核种类及程序 168

6.2 才能三态与考核结构 171

6.3 实绩记录法 173

6.4 报告审核法 173

6.5 累积记分法 176

6.6 自我考核法 178

6.7 要素分解法 184

6.8 对比排队法 188

6.9 口试笔试法 190

第七章 任用人才之策 191

7.1 任用人才之策的变革 191

7.2 民主选举法 194

7.3 调查聘请法 196

7.4 考试聘任法 200

7.5 自荐审任法 203

7.6 招标组班法 204

7.7 价值工程原理在人才任用中的应用 208

第八章 管理人才之道 212

8.1 原则Ⅰ:能级原则 212

8.2 原则Ⅱ:互补原则 213

8.3 原则Ⅲ:动态原则 215

8.4 原则Ⅳ:奖惩原则 218

8.5 方法Ⅰ:矩阵法——连续波的艺术 219

8.6 方法Ⅱ:跨度法——平方高的艺术 222

8.7 方法Ⅲ:重叠法——连结针的艺术 225

8.8 方法Ⅳ:预测法——阿波罗的艺术 228

8.9 方法Ⅴ:目标法——零点五的艺术 233

第九章 人才研究与开发的大趋势 236

9.1 人才概念在变革中发展 237

9.2 知识升值与人才增值 238

9.3 时代骄子:综合性+通用性+适应性 239

9.4 人才使用出现新的活力 241

9.5 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242

9.6 人才流动促进人才立法 243

9.7 人才管理面向现代化 243

9.8 多样化取代单一化 244

9.9 迎接挑战的宏观人才结构演变 245

后记 250

第二部分 论文 255

一 新人才观 255

二 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 294

三 组织人事工作者要研究人才理论 317

四 创造性激发的系统分析 348

五 论科技人才分类的意义 358

六 多培养些“T型人才” 365

七 令人困惑的“人才择劣录取法” 368

八 人才管理的“鲇鱼效应” 373

九 现代分身术 377

十 人才学理论观点扫描 381

十一 人才与人才学 391

十二 毛泽东与人才科学 403

十三 漫谈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三个特征 414

十四 论现代人事技术 421

十五 中美人事管理的跨文化比较 427

十六 香港的公务员培训 447

十七 团队情商与企业发展 468

跋:我的人才研究之路 474

查看更多关于宏观人才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