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张忠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0051746
  • 标注页数:470 页
  • PDF页数:482 页
图书介绍: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人士入门的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本书立足于教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阐述,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本质、教育基本规律、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理论、德育理论、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分析,既注重学科传统的知识结构,又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相关内容,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全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专著。

查看更多关于教育学原理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教育学概论 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教育学的学科问题 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4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4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阶段 19

四、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与特征 23

第三节 教育学中国化百年 26

一、教育学中国化阶段划分 26

二、教育学中国化阶段探索 28

三、教育学中国化应注意的问题 34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39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39

一、生物起源论 39

二、心理起源论 41

三、劳动起源论 42

四、教育起源于人类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 42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44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44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45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47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 49

第三节 当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与趋势 50

一、当代世界的教育发展 50

二、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53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56

第四节 教育的含义与本质 64

一、教育含义的语义分析 64

二、教育含义的历史解说 65

三、当代经典教育概念分析 66

四、教育概念的再确认 68

五、教育本质大讨论及主要观点 69

六、教育的基本要素 76

七、教育的形态 7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81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81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81

二、个体发展理论 83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89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90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90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 91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 91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2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92

六、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93

第三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93

一、教育史上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争论 94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95

第四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1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102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03

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103

四、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04

第五节 人生阶段与教育 105

一、教育史上关于人生阶段的划分 105

二、人生阶段与教育 107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12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112

一、教育独立论 113

二、教育万能论 114

三、人力资本理论 115

四、筛选假设理论 116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11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18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18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20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23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28

五、社会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31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132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34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38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43

四、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 146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 147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51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51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51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153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55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56

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 156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理论 157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 164

一、我国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164

二、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68

三、实现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 172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74

一、德育 174

二、智育 174

三、体育 175

四、美育 178

五、劳动技术教育 183

第五节 中小学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 184

一、中小学的教育性质与特点 184

二、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85

第六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187

一、美国的教育目的 187

二、英国的教育目的 188

三、日本的教育目的 189

四、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目的 189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目的 191

第六章 教育制度 193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193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93

二、学校教育制度 195

三、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96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学校教育系统 197

一、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97

二、学校教育系统分析 203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04

第三节 当代国外学制介绍 206

一、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207

二、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208

三、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211

四、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213

五、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 216

六、俄罗斯的学校教育制度 218

第四节 中国学制及历史沿革 220

一、旧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220

二、1949年以来的中国学制及其改革 222

第七章 教育主体 231

第一节 教师 231

一、教师的概念 231

二、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233

三、教师专业的劳动特点与职业角色 237

四、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43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 246

六、教师专业发展 253

第二节 学生 263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264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65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267

第三节 师生关系 269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269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270

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271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272

第八章 教育内容 273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273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 273

二、教育内容的特点 274

三、影响教育内容改革与发展的因素 275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载体:课程 277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277

二、课程类型 283

三、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286

第三节 课程编制 287

一、课程编制原理 287

二、课程目标 289

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291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292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292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293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295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95

五、课程评价 296

第五节 课程改革 299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299

二、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 303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05

第九章 教学 310

第一节 教学理论概述 310

一、教学的概念 310

二、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313

三、教学的作用与任务 316

第二节 教学过程 319

一、教学过程概述 319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321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22

四、教学过程的阶段 329

第三节 教学原则 332

一、教学原则概述 332

二、现代教学原则体系分析 335

第四节 教学方法 337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337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39

三、常用教学方法 341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46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348

一、教学组织形式 348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52

第六节 教学模式 358

一、教学模式概述 358

二、国外主要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361

三、国内主要教学模式 369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发展 375

第七节 教学艺术 376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与特点 376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 378

三、课堂教学艺术 379

四、课堂教学风格 389

第十章 德育 397

第一节 德育概述 397

一、德育的含义 397

二、德育的历史形态 399

三、德育的任务 400

第二节 德育目标、德育课程与德育内容 402

一、德育目标 402

二、德育课程 407

三、德育内容 410

第三节 德育过程 414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414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基本矛盾及本质 415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417

第四节 德育原则 421

一、知行统一原则 422

二、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22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423

四、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424

五、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 424

六、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425

七、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425

第五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 426

一、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 427

二、德育方法 429

三、当代德育方法的转型 435

第六节 德育模式 439

一、德育模式的含义 440

二、国外德育模式 441

三、国内对德育模式的研究 448

四、对德育模式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453

参考书目 457

后记 468

查看更多关于教育学原理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