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磁性课程  当文化与儿童相遇

磁性课程 当文化与儿童相遇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购买点数:10
  • 作 者:王平主编 杨四耕丛书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1799802
  • 标注页数:213 页
  • PDF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瑞金二路小学开发充满磁性的德育课程,本书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校本课程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价。最终形成追求完善师生发展、学校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

查看更多关于磁性课程 当文化与儿童相遇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校不在大,有魂则灵 1

第一节 磁性之源:历史的声音 1

一、“接纳善待” 1

二、“向工农开门” 4

三、“同在蓝天下” 4

第二节 磁性之缘:现实的聆听 6

一、触摸时代的磁性诉求 7

二、让学校成为强力磁场 9

第三节 磁性之愿:未来的向往 13

一、愿景:让学校更有吸引力 13

二、目标:彰显“磁性教育”特色 14

三、“磁性”与“文化”的相遇 15

第二章 有一种信念叫“磁性” 19

第一节 自由呼吸的教育 19

一、我们的信念:“磁性教育” 20

二、我们的期待:快乐学习、自能发展 21

第二节 一所学校的生存哲学 22

一、学校的生存之道 22

二、把“磁性”写在“脸”上 23

第三节 课程资源:拾起遗忘的贝 25

一、资源“无处不在” 25

二、资源“无所不能” 26

第四节 儿童:自由的探索者 27

一、自由奔跑的儿童 27

二、发现学习的“美” 28

三、差异:挖掘自身的价值 29

四、正在成长中的儿童 30

第五节 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30

一、思想:温暖学生的灵魂 30

二、学习:与大师面对面 31

三、研究:在行动中收获 31

第六节 课程:一段温暖的记忆 33

一、课程即文化与人相遇的情境 33

二、课程的“草根”属性 34

第七节 课堂:富有亲和力 35

一、用热情点燃生命 35

二、以趣味激发动机 35

三、在生成中创造 36

第八节 教学:最富有意义的“游戏” 36

一、“游戏”起点:因本性而教 37

二、教师激励:情感共鸣 37

三、教师引导:思维的激发 38

四、心灵期待:沉浸在“游戏”中 38

第三章 “磁性课程”之“三维”谱系 40

第一节 天时:我们的课程契机 40

一、世博——天赐的课程良机 40

二、科技——课程的一个关注点 42

第二节 地利:我们的课程资源 44

一、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 44

二、这里有一条文化出版街 45

三、老城厢的“新变身计” 45

四、现代与传统的医术融汇 47

五、漫步在购物天堂 48

第三节 人和:课程发展的关键 48

一、教师:完全的“课程人” 48

二、家长:进入课堂的感觉 50

三、学生:体验课程的魅趣 50

第四章 “磁性课程”的独特气质 53

第一节 田子坊的人文气息 53

一、捕捉田子坊的魅影 54

二、寻访魅力的田子坊 55

三、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61

第二节 绍兴路的书香情怀 63

一、初识绍兴路 63

二、品味书香的绍兴路 64

三、飘溢着浓浓的书香 70

第三节 思南路的名人风韵 71

一、思南路的历史风情 71

二、漫步幽静的思南路 71

三、领略名人的风采 78

第四节 职业启蒙教育的“真”体验 79

一、最有教育力量的课程 79

二、孩子们的“未来经验” 80

三、职业风采“我型我秀” 82

第五章 “磁性课堂”的人文情怀 83

第一节 “磁性课堂”之魅力 83

一、课堂即磁力场 83

二、课堂即文化场 85

第二节 “磁性课堂”之建构 93

一、细化:解读课标,明确导向 93

二、设计:丰富内涵,凸显个性 99

三、差异:把握动态,发展潜能 105

四、探索:启发智慧,快乐游戏 111

五、贯通:环环相扣,完美融合 114

第三节 “磁性课堂”之策略 116

一、情景:感染每一个学生 116

二、质疑:启发每一个学生 130

三、实践:吸引每一个学生 138

四、合作:眷注每一个学生 145

五、菜单:适合每一个学生 151

第六章 “磁性课程”的领导路径 161

第一节 价值判断:从“课程提议”到“课程审议” 162

一、价值取向:健康、快乐比什么都好 162

二、用制度确保课程富有磁性 164

第二节 整体规划:从“课程哲学”到“课程设计” 169

一、基础型课程框架:自能发展的课程 170

二、拓展型课程框架:个性成长的课程 172

三、探究型课程框架:素质提升的课程 173

第三节 精细设计:从“课程愿景”到“课程目标” 176

一、从“磁性”课程愿景出发 176

二、从“愿景”到“目标” 177

三、学校管理不仅仅是领导的事情 179

第四节 深度实施:从“课程统整”到“课程精致” 179

一、统整:让课程开发有序起来 180

二、深度实施: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181

三、课程开发:一个精致化的过程 183

第七章 “磁性课程”的评价考量 188

第一节 “磁性课程”之愿景评价 189

一、“磁性课程”立意的评价 189

二、“磁性课程”计划的评价 189

三、“磁性课程”目标的评价 190

第二节 “磁性课程”之投入评价 191

一、教育教学设施准备的评价 191

二、教师的知识基础与条件的评价 192

三、教学材料准备的评价 192

四、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的评价 193

第三节 “磁性课程”之实施评价 195

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 195

二、一起参与到“磁性课程”评价之中 196

三、融通“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 196

第四节 “磁性课程”之成效评价 198

一、把学生的参与度作为首要原则 199

二、更多地运用“质性”评价方式 203

三、把“鲜活”、“快乐”作为评价标准 206

四、关键是“达成度、满意度和后劲度” 208

后记 212

查看更多关于磁性课程 当文化与儿童相遇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