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陶希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500079750
  • 标注页数:451 页
  • PDF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陶希圣,名汇曾,字希圣。湖北黄冈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教授法学和政治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弃教从政,曾担任过《中央日报》总主笔、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等职务。这部《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他当时在北大开设的课程,也是他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书中依据陶希圣自己的历史分期观点,对氏族时代、王权时代、士族时代及王权再建时代的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及转变过程,做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初稿于1932年至1936年间写成,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又在重庆南方书局出版了修订版。从1943年到1945年两年问,共加印6次,一时洛阳纸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陶希圣的史学成就逐渐得到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为了延续学术传统,保留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列入《百科史学·史学名著丛书》,重新整理出版,希望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的内容

图书介绍

出版说明 1

原版重版序 1

第一编 人类之自然状态 2

第一章 自然状态的推测 2

一、自然状态的两说 2

二、自然状态究竟怎样? 3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思想 5

一、总说 5

二、自然主义 5

三、超自然主义 5

四、天人合一的观念 6

第二编 氏族时代 8

第一章 商族 8

第一节 商之氏族与尊祖教 8

第二节 僧侣贵族的发生 13

第三节 神权思想的势力 14

第四节 僧侣的盛衰 17

第五节 宋族之沿袭 18

第二章 周代诸族的组织及其变化 21

第一节 周族 21

第二节 秦楚诸族 27

第三章 周代诸族的身份等级 31

第一节 僧侣之降落 31

第二节 武士与平民的等级 33

第四章 德与刑 39

第一节 明德 39

第二节 明刑 45

第五章 天与人 49

一、以祖配天 49

二、神之主在德 49

三、神之主在民 50

第三编 王权时代 52

第一期 由氏族到国家的过渡期 52

第一章 社会构造的变化 52

第一节 社会变化的概况 52

第二节 士人的兴起 53

第二章 孔子 57

一、继往开来的大师 57

二、道与器 58

三、性 59

四、仁与礼 60

五、德与刑 64

六、等级与财富 65

七、恒与中 67

八、天命 68

第三章 杨朱与墨翟 70

第一节 通论 70

第二节 墨子 75

第四章 老庄及邹衍 92

第一节 万物静止观与变动观 92

第二节 无治主义与并耕主义 98

第三节 老子 100

第四节 庄子 112

第五节 阴阳五行之说 126

第五章 孟轲与荀卿 133

第一节 通论 133

第二节 孟子 134

第三节 荀子 156

第六章 管仲至韩非 186

第一节 通论 186

第二节 无为主义者的法治论 192

第三节 韩非 195

第七章 重农思想的发生 219

一、总说 219

二、小农的经济状况 220

三、农民贫困的原因 222

四、重农的各种理由 225

五、重农的各种政策 227

第三编 王权时代 234

第二期 王权发达期 234

第一章 统一国家的构成 234

第一节 统一国家的条件与性征 234

第二节 法治论与督责书 236

第一款 经济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236

第二款 改制之论据 238

第三款 重农及奖励生产政策 244

第四款 有为与无为 246

第二章 黄老思想的发达 248

第一节 秦的崩坏及汉初社会政治 248

第二节 法治制度的再建 252

第三节 封君对黄老术的采用 257

第四节 黄老思想的概略 263

第一款 黄老思想的来源 263

第二款 汉初的无为主义 266

第三款 《淮南子》 270

第四款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295

第三章 儒家的思想发展及政治的进取 299

第一节 社会的转变与改制的必要 299

第二节 改制论的先驱 300

第一款 贾谊 300

第二款 晁错 308

第三节 《春秋》 311

第一款 儒家的进取 311

第二款 改制论 314

第四节 礼 335

第一款 礼与刑 335

第二款 礼的意义与作用 339

第五节 《易》 374

第六节 经义与法律 393

第一款 汉律 393

第二款 律与经传 395

第四章 儒家的经济及财政理论 400

第一节 社会矛盾之发展与缓和 400

第二节 儒家的经济思想 402

第五章 社会矛盾的爆发及社会改革运动 416

第一节 王氏专政革命恐怖之再来 416

第二节 谶纬 417

第三节 《周礼》 424

第一款 古文经的出现 424

第二款 周礼的经济政治制度 428

第四节 《太玄》与《法言》 442

第五节 王莽改制之失败 449

原版第三册小序 453

南方书局版重版记 454

第四编 士族时代 456

第一期 士族发展期 456

第一章 儒学的矛盾及其综合 456

第一节 东汉社会发达的形势 456

第二节 谶纬及经今文学之盛行 462

第一款 反谶纬者的失败 462

第二款 十四博士与《白虎通义》 464

第三节 古学的发达与儒学的综合 472

第一款 今学与古学的争斗 472

第二款 今学与古学的综合 475

第二章 儒学的衰落 48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的发达及转变 486

第一款 儒学的盛大与没落 486

第二款 图谶与方术 489

第三款 太平道的组织 492

第二节 反阴阳五行学及自然主义之复兴 496

第一款 东汉时代的哲学及社会问题 496

第二款 自然主义的复兴 510

第四编 士族时代 528

第二期 士族统治期 528

第一章 士族的发达 528

第一节 后汉灭亡及豪族复兴 528

第二节 魏晋的社会政治诸问题 529

第二章 老庄思想的盛行 543

第一节 老庄哲学及自然主义者 543

第一款 建安正始的思潮 543

第二款 老学与儒经 547

第三款 自然主义与服食养生 551

第四款 士族的老庄哲学——清谈 553

第五款 平民的老庄哲学——无政府思想 557

第二节 老庄哲学的反对论者 564

第三节 老儒的综合论者——丹鼎派的理论 572

第三章 道佛的竞争及教俗的冲突 583

第一节 魏晋以后的社会政治 583

第二节 佛教的输入及兴盛 587

第一款 佛教教会的组织 587

第二款 教理输入的概况 592

第三节 道教的竞争 603

第四节 道佛的争论 606

第五节 僧俗的争论 610

第四章 礼学律学的发达 617

第一节 经学的衰替 617

第二节 礼说与礼典 618

第三节 律学与刑典 623

第五章 南北统一后的政治与思潮 632

第一节 隋唐的社会与政治 632

第二节 佛教与佛教改革运动 644

第一款 僧寺之盛 644

第二款 隋及唐初的佛教 647

第三款 天宝以后的改革运动 664

第四款 道教的竞争 680

第三节 礼律的大成 693

第一款 礼 693

第二款 律 700

第四节 经学文学于儒家的改革运动 709

第一款 经学的僵死 709

第二款 骈文与律诗 714

第三款 儒家的改革运动 717

原版第四册小序 749

第五编 王权再建时代 753

第一期 王权再建期(上) 753

第一章 宋初的保守主义 753

第一节 唐末的割据与赵宋的统一 753

第二节 宋代的统一集权政制 760

第三节 保守主义的各方面 765

第二章 渐进的改革与思想的解放 771

第一节 宋初的经济财政诸问题 771

第二节 改革运动的初起 781

第一款 序说 781

第二款 范仲淹的思想与主张 783

第三款 对辞藻与注疏的解放 787

第四款 庆历的均赋青苗等法 789

第三章 急进的改革与渐进派的退膺 791

第一节 王安石的道以致用论 791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社会政治思想 795

第三节 变法及所遭的反对 804

第四节 变法的失败与党争的发展 815

第四章 道学的兴起与教权的衰落 828

第一节 道学的使命 828

第二节 尊王思想对教会的排斥 829

第三节 尊王思想与宗教哲学的结合 831

第一款 序言 831

第二款 周敦颐的一实万分说 832

第三款 张横渠的理一分殊说 834

第四款 二程的理一万殊说 841

第四节 教权对王权的屈服 846

第一款 国家对教会的裁抑 846

第二款 佛教的思想上的妥协 848

第三款 道教的兴盛与改革 851

第五章 社会矛盾与民族思想的冲突 853

第一节 民族思想对君主集权 853

第一款 社会斗争与种族斗争的交流 853

第二款 南宋初的三大争论 855

第二节 政权安定后的政治思想 858

第一款 朱熹与陆九渊 858

第二款 朱熹的君权天理说 861

第三款 陆九渊的君权民本说 873

第四款 陈亮、陈傅良与叶适 880

第六章 君主集权与道学正统的确定 903

第一节 金元的集权趋势 903

第一款 金国的沦亡 903

第二款 蒙古大帝国及封建制度的发达 906

第三款 宗教冲突及佛教之盛 910

第四款 交通与都市的发达 913

第五款 君权及官僚政治的发达 916

第六款 儒生的解放及道学的再兴 918

第二节 明代的绝对王权 921

第一款 元末的大暴动 921

第二款 明太祖的政治经济政策 925

第三款 成祖的反动与社会矛盾的发达 933

第四款 伦理的争议之激烈 938

第七章 自由与法治思想的见端与反动 941

第一节 商业自由及其抑制 941

第一款 对外通商与闭关政策 941

第二款 国内商业与其障碍 946

第二节 王守仁与袁宏道 951

第一款 王守仁(1472至1528年)的良知说 951

第二款 良知说的激化 963

第三款 袁宏道(1568至1610年)的文学革命 967

第三节 张居正与海瑞吕坤 972

第一款 张居正(1525至1582年)的实用主义 972

第二款 海瑞(1514至1587年)的重刑政策 980

第三款 吕坤(1536至1618年)的情理法论 988

第四节 党争的激烈与暴动的普遍 994

第一款 东林党与伦理的争议 994

第二款 宗教的暴动 999

第三款 平等主义的暴动 1000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