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清末北京志资料

清末北京志资料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图书介绍
标签:资料

目 录 1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

第一节 元代以前的北京 1

(一)奠都燕京的理由 1

(二)建都以前的燕地 2

(三)辽之南京,金之中都 4

第二节 元、明时代的北京 7

(一)城址的变迁 7

(二)元大都 8

(三)明代的北京 9

第三节 清代的北京 10

第二章 地势与水利 11

第一节 地势 11

第二节 水利 12

第三章 市街 14

第一节 城廓 14

第二节 内城 15

第三节 外城 19

第四节 道路 20

第一节 皇城 23

第四章 皇城及行宫 23

(一)万寿山(又称颐和园) 24

第二节 行宫 24

(二)万寿寺 25

(三)玉泉山 25

(四)南苑 25

第五章 祀坛寺观 27

第一节 太庙、社稷坛 27

第二节 天、地、日、月、先农坛 27

(二)帝王庙 29

第四节 寺刹 29

第三节 祠堂 29

(一)堂子 29

第五节 庙观 31

第六节 礼拜寺、教堂 31

第六章 官衙 32

第一节中央官衙 32

第二节 地方衙门 34

第三节 各国公使馆及兵营 34

第七章 人口和种族 35

第八章 皇室和贵族 36

第一节 皇位的继承 36

第二节 立皇后 37

第三节 摄政、辅政、训政、垂帘听政 38

第四节 妃嫔(参见第九章第八节选秀女条) 39

第五节 皇子皇女 39

第六节 宗室及觉罗 40

(一)宗室的封爵 41

(二)亲王以下的俸禄 42

(三)王府的官员设置 43

(四)亲王以下的职务 43

第七节 管理皇室及宫廷典例的衙门 43

(一)宗人府 43

(二)内务府(附:领侍卫府及銮仪卫等) 44

(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 45

第八节 宦官 45

第九节 外藩王公等 46

第十节 公侯伯子男及其他爵位 47

第一节 满蒙汉八旗的区别及八旗在北京之配置 49

第九章 旗人 49

第二节 八旗编制与官员设置(步军营、步军统领及官厅参见第十六、第十九章) 50

(一)都统以下的官兵 50

(二)前锋、护军、亲军、步军、火器五营 51

(三)侍卫 53

(四)外三营 53

第三节 八旗武官及兵丁的俸饷 54

第四节 值年旗 56

第五节 旗人与文武科举 57

第六节 旗人与选叙(参见第十一章第五节四) 59

(三)结婚 60

(四)土地房屋的买卖 60

第七节 关于旗人的特殊规定 60

(二)营利事业 60

(一)居住 60

(五)赏银 61

(六)贱业 61

(七)爵位与俸禄 61

(八)子女的买卖 61

(九)小钱粮 61

(十)守制 61

第八节 选秀女 62

第九节 驻防旗人 63

第十节 有关八旗的杂事 66

第十章 北京与外交 67

第一节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67

第二节 新设总理衙门及各国公使馆的设立 70

第三节 义和团事件 71

(一)各国使馆地界的扩大 73

(二)各国使馆的防备 73

(四)延长铁路线 75

(三)诸官衙的迁移 75

第四节 对各国使臣的礼仪 76

第十一章 清国官制及选叙 78

第一节 各部院官员的设置 78

第二节 各省官员的设置 80

第三节 书吏 85

第四节 内外官员的官阶俸禄 87

第五节 文官选拔 88

(一)正途选拔 92

(二)吏员选拔 92

(四)满汉文官选拔的区别 93

(三)捐纳 93

(一)候补与候选 94

第六节 初任及晋级 94

(二)晋级顺序 95

第七节 官与补职 96

第八节 文官的身份等级 96

第九节 文官的授爵、诰封等 97

第十节 武官的选叙资格(参见第九章及第十四章) 97

第一节 议政机关 98

(一)军机处 98

第十二章 清国行政组织 98

(二)政务处 99

(三)行政各部 99

(四)九卿翰林科道 99

(五)会议官 100

第二节 行政机关 100

(一)中央行政机关 101

(二)地方行政机关 104

第三节 监督机关 107

(二)内阁 108

第四节 诏敕上谕的拟撰及公布 108

(一)军机处 108

(三)稽查上谕事件处 109

(四)六科给事中 109

第五节 上奏 110

第六节 中央各部与地方各部的关系 110

(一)行政上的关系 110

(二)财政上的关系 110

(一)法院 112

(二)审判之管辖 112

第一节 各省司法机关概要 112

第十三章 清国的司法制度及北京的司法衙门和监狱 112

(三)审问 113

(四)上诉 113

(五)秋审 114

第二节 满、蒙及西藏的司法机关概要 115

(一)满洲 115

(二)蒙古 115

第三节 三法司 116

(一)刑部(按新官制改成法部) 116

(三)西藏 116

(二)都察院 119

(三)大理寺(按新官制改成大理院) 120

第四节 北京的司法机关 120

(一)刑部 122

(二)步军统领衙门 122

(三)巡警厅 122

(四)顺天府及大兴、宛平二县 130

(六)内务府 131

(五)宗人府 131

第五节 法典 132

(一)《大清会典》 132

(二)《大清律例》 133

(三)则例 134

第六节 刑的执行 136

(一)刑制 136

(二)赎刑 141

(三)保释及假释 142

(四)拷问 142

(五)刑具 142

第七节 监狱 143

(一)狱官及狱吏 144

(二)在监犯人 144

(三)牢房 145

(四)衣食及其他 147

附:光绪三十二、三十三年中央及地方官制改革 148

第一节 官制改革的由来 148

第二节 官制改革的困难 149

第三节 新官制的重点 150

(一)立法机关 151

第四节 新官制 151

(二)行政机关 152

(三)司法机关 154

(四)监督机关 156

(五)咨询机关 156

第五节 各部院的官员及职权 156

第六节 东三省官制的改定 158

第七节 官制改革的结果 160

(二)海军处 162

(一)军咨处及海军处 162

第一节 陆军部 162

第十四章 清国军制大纲 162

第二节 新军制略 163

(一)分军制略 163

(二)常备军制略 163

(三)续备军制略 163

(六)补官制略 164

(七)募兵制略 164

(五)督练制略 164

(四)后备军制略 164

(八)训练制略 165

(九)检阅制略 165

(十)奖励制略 165

(十一)惩罚制略 166

(十二)缉逃制略 166

(十三)恤赏制略 166

(十四)退休制略 167

(十五)军器制略 167

(十六)团队编制 167

(十八)陆军军人的俸给 168

(十七)陆军将校军衔服制 168

第三节 常备军 170

第四节 旧式军队编制 170

(一)八旗兵 170

(二)绿营 170

(三)练勇 170

(一)总论 171

(二)陆军小学堂 171

第五节 陆军学堂制度 171

(三)陆军中学堂 172

(四)陆军兵官学堂 172

(五)陆军大学堂 172

(六)速成陆军学堂 172

(七)速成师范学堂 172

(八)讲武堂 172

(三)武备速成学堂 173

(一)总论 173

(二)京师陆军小学堂 173

第六节 陆军部直辖陆军学堂 173

(十)步骑炮兵专科学堂 173

(九)学兵营 173

(四)军官学堂 174

(五)讲武堂 174

(六)学兵营 174

(七)宪兵学堂 175

(八)陆军经理学堂 175

(九)军医学堂 175

第七节 海军 176

(十)陆军马医学堂 176

第十五章 清国教育制度及北京的官立、公立、私立学校 183

第一节 学制的由来 183

第二节 北京的各类学校 186

第三节 官立学校 196

(一)京师大学堂 196

(二)京师法政学堂 197

(三)京师译学馆 198

(四)医学专门学堂 198

(五)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 199

(六)第一初级师范学堂 200

(七)高等巡警学堂 200

(九)测绘学堂 201

(八)法律学堂 201

(十)贵胄学堂 202

(十一)高等实业学堂 202

(十二)艺徒学堂 203

(十三)俄文学堂 203

第四节 公立学校 204

(一)顺天高等学校 204

(二)五城中学堂 204

(二)愿学堂 205

(三)乡学 205

(一)求实中学 205

第五节 私立学校 205

(四)官话字母义塾 206

(五)义学 206

(六)散学与专学 206

第六节 女子学校 207

(一)北京豫教女学堂 207

(二)淑范女学校 208

(三)和育女学堂 208

(五)慧仙女学堂 209

(四)女学传习所 209

第七节 外国人开办的学校 210

(一)北京东文学社 210

(二)文明学校 211

(三)清语同学会 212

(四)文武学堂 212

(五)汇文大学堂 213

(六)育英学馆(附协和书院) 213

(七)法文学堂 217

(九)慕贞书院 218

(八)贝满书院 218

(十)德华普通学堂 219

(十一)协和医学堂 219

第十六章 清国警察制度及北京的警察制度 221

第一节 警察的权限及朝野之信赖 221

第二节 各省警察组织概要 222

(一)直隶省警察组织 222

(二)有关职员及一般业务 223

(三)统一及联络 224

(一)步军统领衙门(参见第十九章第四节) 225

第三节 旧制下的北京警察 225

(四)镳局 225

(二)左右翼及五营 226

(三)顺天府捕盗营 226

(四)城门守卫 227

(五)外国人交涉案件 227

(六)保甲制 227

(七)自卫自治 228

(八)取缔乞丐及无赖汉 228

第四节 新制下的北京警察 229

(一)各国占领时期 231

(二)警务学堂 238

(三)巡警总厅 239

(四)街道管理 243

(五)公使馆区域的警察 244

第五节 警察官署对轻罪犯的处罚 251

第六节 宫内警察 251

(一)八旗护军营 251

(二)陵庙护卫 251

第七节 消防警察 252

(一)水会 252

(二)消防队 255

第八节 铁路警察 258

第十七章 清国货币制度及北京的货币 259

第一节 清国货币制度 259

(一)政府的收支货币 259

(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 261

(三)将来的货币制度 263

第二节 货币铸造 265

第三节 北京的货币 267

(一)金、银 267

(二)制钱 268

(三)银元和铜元 269

(四)票子 271

第四节 私钱处理及制钱改铸 272

第十八章 金融 275

第一节 钱市 275

第二节 钱铺 277

第三节 银号 281

第四节 炉房 283

第五节 汇票庄 284

第六节 金店 284

第七节 户部银行 285

第八节 外国银行 286

第十九章 北京的地方行政 287

第一节 北京地方行政概况 287

第二节 顺天府行政 287

(一)地域和管辖区域 287

(二)行政机关 288

(三)组织及权限 290

(四)处理事务的手续 294

(五)官员、幕友、书吏、衙役、家丁的收入 296

(六)与其他官厅的关系 298

第三节 京县的行政 299

(一)地域及管辖区域 299

(二)行政机关 303

(三)县衙门组织 304

(四)处理事务的手续 307

(五)知县以下的收入 307

(六)与其他官厅的关系 307

(一)管辖区域及权限 308

(二)设官 308

第四节 步军统领衙门(参见第十三章及第十六章) 308

(三)事务分科 309

(四)各级官员的收入及本衙门的经费 310

(五)步军营 310

(六)巡捕五营 316

第五节 巡警总厅(参见第十六章第四节) 317

第二十章 租税 318

第一节 关税 318

(一)工部税关 318

(二)左右翼税务衙门 319

(三)收税手续 320

第二节 杂税 321

(一)契税 321

(二)牙税 322

(三)行铺税 323

第三节 新税 324

第二十一章 北京的商业 326

第一节 商业种类 326

(一)按经营货物的种类而分类 326

(二)商号 332

(一)投资方式 333

第二节 商店的组织机构 333

(二)东家及店员的名称并事务的分科 335

(三)店员的雇佣及解雇 336

(四)雇佣人的待遇及红利分配 337

(五)帐簿及计算 337

(六)破产 338

第三节 商势与商人 339

(一)商势 339

(二)商人(附开始限制外国人开店) 340

(一)市场 344

第四节 市场、庙会及商业繁荣的街市(附商品陈列所) 344

(二)庙会 345

(三)商业繁荣的街市 347

(四)商品陈列所 347

第五节 崇文门税务衙门 348

(一)衙门及分局所在地 348

(二)衙门及分局的组织机构 349

(三)税率 350

(四)税额及官吏的收入 351

(五)与行次的关系 352

(二)日本货物 353

第六节 输出和输入的货物 353

(一)外国货物 353

(三)国内货物 356

第七节 北京的牙行 357

(一)牙行的性质 357

(二)牙帖受领及课银 357

(三)牙行办理事项 358

(四)牙行数及佣金 358

第八节 交易惯例 358

(二)一般交易惯例 359

(一)秤的种类 359

第九节 商业会馆及商会 360

(一)会馆 360

(二)商会 360

第十节 度量衡 361

(一)度 361

(二)量 363

(三)衡 363

第十一节 夜间营业 364

第一节 工业概况 365

第二十二章 北京的工业 365

第二节 工业种类 366

(一)小工业 366

(二)新工业 369

第三节 北京工艺局及艺徒学堂等 370

(一)北京工艺官局 370

(二)北京工艺商局 371

(三)农工商部艺徒学堂等 373

(参见第十五章第三节) 373

第一节 气候及土壤(参见第三十一章第五节) 374

第二十三章 农业 374

第二节 耕种及肥料 375

第三节 灌溉 376

第四节 催熟法 376

第五节 食用作物 377

(一)禾谷类 377

(二)蔬菜类(豆菽类及根菜类) 378

(三)叶菜类 380

(四)瓜果类 381

(五)杂类 382

第六节 北京市场上的食品和香料 383

第八节 工业用植物 385

第七节 家畜和家禽的饲料 385

第九节 畜牧 386

第二十四章 园艺 388

第一节 气候(参见第二十三章第一节、 388

第三十一章第五节) 388

第二节 土质 388

第三节 肥料及灌溉(参见第二十三章第二节) 388

第四节 繁殖法 389

第六节 北京郊区花卉裁培地及花卉生意 390

第五节 北京人的园艺嗜好 390

第七节 北京市内外主要树种 391

第二十五章 交通运输 400

第一节 邮政 400

(一)清国邮政局 400

(二)民局 401

(三)日本邮政局 401

(四)各国邮政局 403

第二节 电报 403

第三节 电话 404

第四节 铁路 405

(一)关内铁路 406

(二)京汉铁路 407

(三)京通铁路 409

(四)京张铁路 409

第五节 运河 410

第六节 车马等 411

(一)轿 411

(三)马车 412

(二)轿车 412

(四)骡驮轿 413

(五)人力车 413

(六)自行车 414

(七)洋式马车 414

(八)马 414

(九)牛 414

(十)驴 414

(十二)骆驼 415

(十三)大车 415

(十一)骡 415

(十四)手推车 416

第七节 大清通运公司 416

第二十六章 客店 417

第一节 上等客栈 417

第二节 中等客栈 417

第三节 下等客栈 418

第四节 外国人经营的旅馆 418

第二十七章 劳动者 420

第一节 慈善的观念 422

第二十八章 公私慈善事业 422

第二节 施粥 423

第三节 栖流所 424

第四节 育婴堂 425

第五节 施衣 426

第六节 施棺材 426

第七节 敬惜字纸会 427

第八节 施善书 427

第九节 陆慈航 428

第十节 施疗(参见第三十一章第三节) 428

(二)道教 429

(一)儒教 429

第二十九章 宗教及迷信 429

第一节 宗教 429

(三)佛教 430

(四)喇嘛教 432

(五)天主教、耶稣教及东正教 434

(参见第三十九章第一节) 434

(六)回回教 434

(七)白莲教 437

第二节 迷信 437

第一节 风水的含义 440

第三十章 风水 440

第二节 风水的范围 442

(一)墓地的选择及埋葬 442

(二)住宅结构 443

(三)凿井 444

第三节 风水与铁路、电报、电话的关系 444

第三十一章 医药卫生 446

第一节 医师及收生婆 446

(一)医师 446

(二)收生婆 447

(一)医学 448

第二节 医学及医学校 448

(二)医学校(另参见第十五章第三节及第七节) 449

第三节 医院 452

(一)官医局 452

(二)外国人设立的医院 452

第四节 药铺 453

第五节 卫生 454

(一)饮用水 454

(二)气象(附气象表) 454

(三)污物排除 460

(四)防疫及检验病菌(附沐浴) 461

(五)缠足 463

(六)鸦片和烟草 464

(七)堕胎 466

(八)疾病与迷信(另参见第二十九章第二节) 466

第三十二章 京报、官报、报纸出版及印刷 469

第一节 京报及类似的出版物 469

第二节 官报 470

第三节 新闻报纸 470

第四节 阅报处 471

第五节 出版印刷 472

第三十三章 语言 473

第一节 官话 473

第二节 土语 474

第三节 清语即满语 474

第四节 蒙古语 475

第五节 西藏语 475

第六节 外国语 475

第一节 出生及命名 477

第三十四章 风俗 477

第二节 婚礼 478

(一)相亲、放定、过礼 479

(二)娶亲 480

(三)双朝、回门、对月等 481

第三节 丧礼 482

(一)入殓、接三、伴宿、点主 482

(二)送殡、停柩 484

(三)祭祀、送寒衣 485

(四)穿孝 485

(六)回教徒的土葬 486

(五)哭泣 486

第四节 祭祀 487

(一)祭祖先的仪式礼节 487

(二)祭家神的仪式礼节 488

(三)城隍庙及土地庙 489

第五节 万寿节、释奠等 489

第六节 生日、六旬及其他祝贺 490

第七节 节日 492

第八节 应酬 493

第十节 妇女的地位 495

第九节 家庭情况 495

第十一节 男女的操行 497

第十二节 教育儿女 498

第十三节 妾及奴婢 499

第十四节 堕胎与溺婴 500

第十五节 鸦片及烟草(参见第三十一章第五节) 501

第十六节 车、马、轿(参见第二十五章第六节) 501

第十七节 弓马 501

第十八节 摊贩及负贩 502

第二十节 歌妓、娼妓(参见第三十八章第五节) 503

第十九节 澡堂子 503

第二十一节 赌博 504

第二十二节 缠足(参见第三十一章第五节) 504

第二十三节 相公 505

第二十四节 结盟及义父子 505

第二十五节 乞丐 506

第二十六节 称呼 507

第二十七节 贿赂 508

第二十八节 鞭炮、爆竹、焰火等 509

第二十九节 对外国人的看法 510

第三十节 杂事 511

第三十五章 住宅及家具 513

第一节 住宅的样式及材料 513

第二节 王府 515

第三节 官邸 516

第四节 普通民宅 517

第五节 衙门 518

第六节 商店 518

第七节 室内装饰 519

第八节 天棚 519

第九节 房屋和家具的租赁等 520

第三十六章 服饰 522

第一节 衣服 522

(一)礼服 522

(二)便服 524

第二节 帽 525

(一)礼帽 525

(二)便帽 526

第三节 靴和鞋 526

第四节 头发和化妆 527

第五节 佩带饰物 528

第三十七章 饮食 529

第一节 食品 529

(一)点心 529

(二)饭和面 529

(三)果品 530

(四)肉类及蔬菜类 530

(五)烹调法 531

第二节 饮料 531

(一)烧酒及黄酒 531

(四)茶 532

(二)药酒 532

(三)外国酒 532

第三节 宴会 533

第三十八章 娱乐游玩 535

第一节 演戏(附堂会) 535

第二节 饭馆 537

第三节 烟馆 538

第四节 茶馆 539

第五节 妓馆 541

第七节 唱曲词 543

第六节 评书 543

第八节 影戏 545

第九节 相声 545

第十节 变戏法儿 546

第十一节 瞧西湖景 547

第十二节 打把势 548

第十三节 风筝 548

第十四节 鸟、虫 549

第十五节 赌牌 550

第十六节 逛庙 551

第十七节 灯节 552

第十八节 灯谜 552

第十九节 划拳 553

第二十节 小儿游戏及玩具 553

第二十一节 滑冰、冰床 554

第二十二节 划船 555

第二十三节 赛马 555

第二十四节 走会 556

(一)天主教 558

第一节 传教 558

第三十九章 外国人的事业 558

(二)新教(耶稣教) 591

(三)东正教(俄国东正教) 593

第二节 教育(参见第十五章第七节) 595

第三节 医疗(参见第三十一章第二、三节) 596

第四节 商业(参见第二十一章第三节及第六节,第十八章第八节) 596

第五节 客店(参见第二十六章第四节) 596

译者的话 597

后记 600

查看更多关于清末北京志资料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