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

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廖永安主编
  • 出 版 社: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11282870
  • 标注页数:374 页
  • PDF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监督、制约的词义解读入手,对我国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界定,并从审判权的产生、审判权的属性以及审判权行使的主体三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然后,根据权力制约模式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我国民事诉讼运行的本质与规律,主张构建一个以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为首要机制,法院监督制约机制次之,检察监督制约机制排位最后的呈三维结构的民事诉讼监督制约体系。

查看更多关于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原理篇 3

第一章 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理论 3

一、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内涵 3

(一)监督与制约的词义解读 3

(二)监督与制约的概念比较 6

(三)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含义 9

二、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分类 10

(一)民事诉讼体制内的监督制约机制与民事诉讼体制外的监督制约机制 10

(二)法院系统内的监督制约机制与法院系统外的监督制约机制 16

(三)事前监督制约机制、事中监督制约机制与事后监督监督制约机制 17

(四)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与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7

三、建构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目的及其功能 18

(一)建构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目的 18

(二)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功能 28

四、对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界定 30

(一)民事诉讼监督制约的模式及其监督主体 30

(二)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作用的对象 38

第二章 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根据 40

一、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理论根据 40

(一)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40

(二)分权制衡理论 42

(三)权力机构自利性理论 48

(四)人性弱点理论 50

二、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历史根据 55

(一)当事人的监督制约 56

(二)上级机关的监督制约 57

(三)监察系统的监督制约 58

三、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事实根据 59

(一)法院不作为 60

(二)法院主动揽案甚或直接介入民众生活 61

(三)法院滥用规则制定权 63

(四)司法腐败违法行使审判权 64

四、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法律根据 65

第三章 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建构的指导理念与监督制约的原则 69

一、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建构的指导理念 69

二、民事诉讼监督制约的原则 72

(一)合法性原则 73

(二)程序性原则 74

(三)辅助性原则 76

(四)有限性原则 80

第二部分 当事人监督制约篇 91

第四章 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考察与问题分析 91

一、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概念及其法理思考 91

(一)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概念 91

(二)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法理思考 92

二、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考察 99

(一)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立法现状 99

(二)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司法现状 115

(三)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理论研究现状 116

第五章 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118

一、转变滞后观念 118

二、扩大诉讼权利的适用范围 119

(一)扩大当事人实体性诉讼权利的适用范围 119

(二)扩大当事人救济性诉讼权利的适用范围 121

三、确立当事人救济性诉讼权利的适用原则 124

(一)有侵害就有救济原则 124

(二)平等救济原则 125

(三)及时救济原则 125

(四)充分救济原则 126

(五)经济救济原则 126

四、加强各救济性诉讼权利间的关系衔接 127

(一)科学界定当事人救济性诉讼权利与异议权间的关系 127

(二)科学界定民事诉讼复议申请权与上诉权间的关系 128

(三)民事复议申请权、上诉权与申请再审权间关系的协调与整合 130

五、完善当事人救济性诉讼权利的运行程序 131

(一)救济程序的申请 132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救济申请的受理 132

(三)当事人救济性诉讼权利的具体审理程序 133

(四)救济程序的期限 135

(五)程序性裁判的法律后果 136

第三部分 法院监督制约篇 141

第六章 法院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考察及问题评析 141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院监督制约机制的概念与分类 141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院监督制约机制的概念 141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院监督制约机制的分类 141

二、法院行政监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及弊端分析 145

(一)行政性监督的形式 145

(二)行政性监督的弊端 157

三、法院司法性监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及弊端分析 162

(一)审级监督及其缺陷 162

(二)案件审理过程监督及其缺陷 169

第七章 法院监督制约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184

一、民事诉讼法院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的理念转变 184

(一)宪政结构中的司法权地位平衡观 184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协同观 188

(三)民众心理的法律正义观 190

(四)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监督观 192

二、民事诉讼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的现实思考 194

(一)基本方法:司法性与行政性分类管理 195

(二)着力点:案件全程程序性控制 199

(三)支撑力:双向监督 228

(四)保障力:法官制度 244

第四部分 检察监督制约篇 257

第八章 民事检察监督制约的争议与思考 257

一、关于民事检察监督制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冲突 257

二、坚持与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约的合理性 264

(一)一元化国家权力结构下必要的制度安排 265

(二)实施宪法规定,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266

(三)监督制约审判权正当行使,确保司法公正 267

(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70

三、我国检察权的性质与民事检察监督制约的原则 273

(一)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定位 273

(二)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约应当坚持的原则 277

四、民事检察监督制约与民事诉讼基本架构的契合 284

(一)检察监督制约与审判权独立 284

(二)检察监督制约与处分原则 288

(三)检察监督制约与民事诉讼基本架构的平衡 291

第九章民事检察监督制约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296

一、关于民事检察监督制约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考 296

(一)进一步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约方式的必要性 296

(二)关于民事检察监督制约方式拓展 298

二、提起诉讼和参与诉讼 300

(一)检察机关提起、参与诉讼的比较考察 300

(二)检察机关提起诉讼和参与诉讼的必要性分析 303

(三)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诉讼的范围及途径 309

(四)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 312

(五)检察机关诉讼权利义务的特殊性 316

三、民事抗诉 319

(一)民事抗诉理论争议与最新修改 319

(二)对民事抗诉的理性分析 323

(三)对民事抗诉的进一步完善 330

四、支持起诉与督促起诉 337

(一)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的实践与特色 337

(二)支持起诉与督促起诉评价 339

(三)支持起诉、督促起诉与其他监督制约方式的衔接 341

第十章 民事检察监督范围延伸——执行监督 344

一、“执行难”与“执行乱”的基本情况 344

二、加强外部监督是民事执行的内在需要 348

(一)民事执行权权力大而集中,其正确行使有赖于外部监督 348

(二)执行法律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当事人难以监督制约法院执行权 350

(三)法院内部监督制约和社会监督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352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对当事人监督与法院监督的支持与补救 354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符合宪法、法律规定精神 355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具有无可替代的监督优势 357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中立性、公正性 359

(四)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助于排除干扰和阻力 360

四、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 361

(一)注重支持正当执行原则 362

(二)监督依法、适度原则 364

(三)对执行行为明确区分、区别对待原则 365

(四)注重效率原则 367

五、民事检察执行监督的制度构建 368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的管辖 368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369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370

(四)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保障措施 370

后记 373

查看更多关于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