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大学生社会心理

大学生社会心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图书介绍:本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沟通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与创新,对于引导大学生如何以理性的社会心理对待学习、工作、生活有着积极参考意义。

查看更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心理的内容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1

一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特征 1

1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2

2 大学生的社会行动框架 4

3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途径 8

二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过程 10

1 大学生的社会情境知觉与认知 11

2 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 14

3 大学生的社会判断 16

1 大学生的首因效应 19

三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偏差 19

2 大学生的近因效应 21

3 大学生的晕轮效应 23

4 大学生的刻板效应 25

第二章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与亲和动机 28

一 大学生社会动机概述 28

1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概念 29

2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特性 30

3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类型 32

二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 33

1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形成 34

2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控制 38

1 大学生的恐惧心理 41

三 大学生的亲和动机 41

2 大学生的亲和心理 44

3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51

第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与调适 55

一 大学生社会情感概述 55

1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功能 56

2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维度 61

3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分类 66

二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 73

1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73

2 大学生情绪的发展 78

3 情绪成熟的指标 86

1 大学生的情感智商 88

三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调适 88

2 大学生的情绪感知等级 91

3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 93

第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与平衡 97

一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概述 97

1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概念 97

2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构成 99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特点 101

4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功能 102

二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形成 105

1 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研究 106

2 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 107

三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测量与平衡 110

1 大学生社会态度测量的性质 110

2 大学生社会态度量表的评价 111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平衡 118

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 120

一 大学生的人际吸引 120

1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研究 121

2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122

3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分类 129

二 大学生的人际发展 131

1 大学生一般的人际关系 131

2 大学生密切的人际关系 135

3 大学生知己的人际关系 137

三 大学生的人际合作 137

1 大学生的人际沟通 138

2 大学生的人际冲突 143

3 大学生的人际缓和 146

4 大学生的人际合作 148

第六章 大学生的爱情心理与择偶 151

一 大学生爱情的心理结构 151

1 大学生心理的相容性 152

2 大学生情感的一致性 154

3 大学生性意向的吻合性 157

1 大学生择偶心理的相似性 160

二 大学生的择偶心理 160

2 大学生择偶心理的互补性 163

3 大学生择偶的社会交换性 166

三 大学生择偶的理性选择 169

1 大学生择偶应投桃报李 169

2 大学生择偶应避免隔阂 171

3 大学生择偶应保持心距 174

4 大学生择偶应求同存异 176

第七章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从众心理 180

一 大学生群体概述 180

1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181

2 大学生群体的分类 182

3 大学生群体的内聚力 186

二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 190

1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过程 190

2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理论 192

3 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去个性化 196

三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197

1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行为 197

2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分析 199

3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实验 203

第八章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嬗变 206

一 大学生角色的期望与个体表现 206

1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本质 206

2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类型 209

3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功能 211

1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 212

二 大学生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212

2 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214

3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冲突 217

三 大学生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220

1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 220

2 大学生的职业角色 222

3 大学生的文化角色 226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与发展 229

一 人格概念概述 229

1 人格的结构 230

2 人格的特点 234

3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37

二 大学生人格的测评 240

1 观察法 241

2 实验法 243

3 测验法 244

三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248

1 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 248

2 大学生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49

3 大学生兴趣的培养 251

4 大学生理想的培养 252

5 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 255

6 大学生性格的塑造 256

一 大学生利他行为概述 261

第十章 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与效应 261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 262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基础 264

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实施 269

二 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 270

1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271

2 特定的情境因素 274

3 社会的文化因素 278

三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旁观效应 280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周边效应 280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社会效应 283

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效应 285

1 大学生情感的发展 289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与性 289

一 大学生的动机与文化 289

2 大学生的青春期危机 292

3 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295

二 大学生文化与感知 299

1 文化对大学生感知的影响 299

2 价值观对大学生感知的影响 301

3 大学生的文化模式 303

三 大学生文化与性问题 309

1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309

2 大学生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312

3 大学生变态行为的文化解释 317

一 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321

1 信息传播与心理系统 321

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传媒心理与作用 321

2 大学生对信息传播的心理选择 323

3 信息传播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327

二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的影响 329

1 文化时尚与大众传媒 330

2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的心理熏陶 332

3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335

三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39

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39

2 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43

3 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45

一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354

第十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犯罪与预防 354

1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文化因素 355

2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家庭因素 358

3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社会因素 360

二 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 363

1 人格严重不成熟 363

2 道德严重有缺陷 367

三 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 371

1 改变态度 加强自我改造 371

2 进行犯罪心理矫正 373

3 促进罪犯的重新社会化 374

4 大学生犯罪的防微杜渐 377

一 大学生与社会环境 384

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 384

1 大学生与拥挤 385

2 大学生与噪音 389

3 大学生的个体空间 392

二 大学生与都市心理 397

1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形成 397

2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特点 398

3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趋势 402

三 大学生的城市生活 402

1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选择 402

2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特点 404

3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趋势 409

一 大学生社会化概述 412

第十五章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412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定义 413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分类 414

3 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416

二 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420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在途径 421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外在途径 427

三 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 431

1 促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31

2 内化自我的价值观念 433

3 掌握生活技巧与培养社会角色 433

4 大学生的现代化进程 434

参考文献 438

后记 439

查看更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心理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