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日两国发展道路之比较

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日两国发展道路之比较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王少普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龄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0825868
  • 标注页数:260 页
  • PDF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1

第一章 中日土地制度的区别 1

一、“硬化”的私有地产和可以流动的私有地产 2

二、具有等级结构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及未形成等级结构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7

三、有限制的土地所有权和较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10

四、与土地联系松散的领主及与土地联系密切的地主。 17

第二章 中日小农经济的区别 20

一、经济地位较为稳定的本百姓与极易分化的自耕农。 20

二、较易分解的小农经济结构与具有更大凝固性的小农经济结构。 29

三、基本实现了向商品经济小生产转化的日本农民与仍然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的中国农民。 44

第三章 日本商品经济与中国商品经济的区别 62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中日两国封建社会所发生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62

二、日本在江户时代中期已经形成以大阪为中心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国内市场虽有扩大,但仍以地方性小市场为主。 67

第四章 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区别 75

一、双轨制政体与以皇帝为顶端的单一政体。 75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80

三、世袭身份制与可以变动的等级制。 84

四、以上层本百姓为主的基层统治机构与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基层统治机构。 87

第五章 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区别 92

一、儒学在两国统治地位之牢固程度的不同。 92

二、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传统,使两国对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 106

下篇 115

第六章 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形势下,幕藩统治者与清廷面临危机的区别 115

一、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予中日两国不同程度的震动。 115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日两国原有的经济基础造成不同的影响。 127

第七章 日本幕藩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政策区别 143

一、日本幕藩改革一开始便提出了改革旧的政治体制的要求,而中国洋务运动基本不包含类似的内容。 143

二、日本幕藩统治者在幕藩改革中大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压抑商品经济、维护直接剥削本百姓体制的传统作法,转而在不同程度上保护和奖励商品生产,力图通过控制商品流通或增收营业税等方法更多地掠取商品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中国洋务派在洋务运动开始阶段并未提出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以后虽有“振兴商务”的主张,但始终未成为清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 152

第八章 日本幕藩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开始前后,西学在中日两国传播程度及所起作用的区别 159

一、西学在日本比在中国获得更为及时而有效的传播。 159

二、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广泛共鸣,在中国却难以发挥同样影响。 166

三、西学在日本更为及时而有效的传播,帮助日本改革派、特别是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急进改革派比较迅速地实现了由攘夷向开国的转变,其中的先进分子进而摆脱了“东洋道德、西洋艺术”观的影响,对日本的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中国的洋务派始终处于顽固派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包围之中,基本未突破“中体西用”观的限制,当然没有也不可能促使洋务运动向更为深入的方向发展。 170

第九章 日本幕藩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时期阶级关系的不同变化 179

一、日本幕藩改革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179

二、中国洋务运动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222

第十章 日本幕藩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转变 232

一、日本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急进改革派顺应历史潮流,促成幕藩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明治维新转变;中国的洋务派没有也不可能促成洋务运动发生同样的转变。 232

二、中国的维新派虽然想在中国促成类似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转变,但是他们却缺乏日本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急进改革派那样的力量,因而也未能完成这一任务。 245

第十一章 结论 255

查看更多关于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日两国发展道路之比较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