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

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综合图书

  • 购买点数:16
  • 作 者:甄洪永 孔德凌著 郑杰文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50621190
  • 标注页数:532 页
  • PDF页数:657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牛充栋。本书按照时代时间叙述明代时期的经学发展情况,并加以细致考辩,从而将明代经学发展史划分为复古时代、践履时代、新变时代、反思时代等四个阶段。一是还原明代经学产生的场域,进入明代经学的发生现场。二是展开新评价,体会明人经学著述背后的支配思想,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经学现象提出新阐释。

查看更多关于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的内容

图书介绍

明太祖严肃释奠先师孔子礼仪 143

衍圣公孔希学以父丧服阕来朝 144

明太祖诏孟子配享如故 145

明太祖诏礼官考五辂制度 146

詹同建议纂修《日历》 147

明太祖要求礼官言辞当详雅切实 147

明太祖诏禁四六文辞 148

赵俶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 149

洪武七年 甲寅(1374) 149

衍圣公孔希学上疏 149

朱元璋命令修曲阜孔子庙,设孔、颜、孟三氏学 150

朱元璋命中书劳袭封衍圣公孔希学 150

徐一夔作《再至杭学谒先圣祝文》 151

朱右授晋王经 151

宋濂引《周易》、《尚书》作《进大明律表》 151

《大明日历》成 152

明太祖不遵《周礼》所载拒用太牢 153

明太祖赐詹同致仕 154

明太祖复以詹同为翰林学士承旨 154

礼部据《礼记》定大祀、中祀礼仪 155

倪瓒卒 155

明太祖与儒臣言《道德经》 156

赵俶教诸生古文 157

魏观卒 157

洪武八年 乙卯(1375) 158

明太祖与宋濂等论用人 158

明太祖命天下立社学 159

以朱善为翰林修撰 159

明太祖命御史台官选国子生分教北方 159

《洪武正韵》成,宋濂作序 160

诚意怕刘基卒 162

宋濂作《韵府群玉后题》 165

明太祖强调贤才之用 166

王僎致仕 167

赵谦进《声音文字通》及《易学提纲》 167

明太祖引用《孟子》征召有素行之富民 169

明太祖与侍臣论用人之道 170

朝鲜国献《颜子朝议》 170

朱廉授楚王经 171

明太祖诏天下士凡寄迹佛老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入国子学 171

授朱善修撰 172

桂彦良引用经书对太祖问 172

王受益任县学教谕 173

洪武中,高允宪、杨磐编修《春秋书法大旨》 174

洪武九年 丙辰(1376) 175

明太祖与太子论治道 175

明太祖与宋濂论任贤 175

明太祖与侍臣论治国之道 176

曹端出生 176

朱善为翰林待诏,上疏论婚姻律 177

唐桂芳自序《白云集》阐发《六经》之意 178

宋濂为翰林学士承旨 179

赵俶以《诗经》教成均 179

新刻《广韵》,宋濂作后题 179

明太祖因天变诏求直言,叶居升引经上言获罪 180

明太祖因天变诏求直言,曾秉正引经上疏 182

明太祖引用《尚书·洪范》强调君臣之分 182

明太祖诏山东承宣布政使吴印 183

明太祖颁《建言格式》 184

宋濂题《诗经·豳风·七月》图后,阐发《七月》之旨 185

朱右卒 186

方孝孺从学于宋濂 187

陶凯为晋王府左相,著有《九经类要》 188

洪武十年 丁巳(1377) 188

宋濂致仕 188

徐尊生为翰林应奉 189

翰林院编修傅藻为应奉 190

钱宰致仕 190

明太祖与群臣论天与日月五星之行时发现蔡沈《尚书集传》之误 190

康有孚上疏言三事 191

明太祖命儒臣为太子讲《大学衍义》 192

方孝孺执经浦阳山 192

朱元璋研究京房灾异之说 193

周南老隐居 193

洪武十一年 戊午(1378) 194

赵谦《六书本义》成 194

明太祖引用《尚书》要求为政当以民监 196

桂彦良为晋王右傅 196

朱伯清致仕 197

宋濂始纂《春秋本末》 197

礼部考救日月食之礼 198

贝琼致仕 199

欧阳贞致仕,著有《周易问辨》 199

洪武十二年 己未(1379) 201

明太祖颁《论幼儒敕》 201

浚县重修县学,宋讷作碑文表彰经学 202

明太祖与太子论治国之道 202

乐韶凤为国子祭酒 203

明太祖召儒臣论治道,强调学以致用,罢黜缄默不语者 203

宋濂为《春秋本末》作《序》 204

《春秋本末》成 205

明太祖强调礼之作用 207

朱廉《理学纂言》成,宋濂作《序》 207

宋濂为刘爆《篆韵集钞》作《序》 208

吴沉为翰林院待制 209

明太祖与吴沉论理财之道 210

明太祖与吴沉论持身保业之道 210

明太祖与吴沉论进贤、纳谏 210

衍圣公孔希学来朝 211

明太祖将立卜筮之官 211

汪广洋卒 212

天下博学老成之士应诏至京师 213

伯颜子中卒 213

吴伯宗进讲东宫 214

赵谦修《洪武正韵》 214

洪武十三年 庚申(1380) 215

明太祖诏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术数之士 215

张美和致仕 215

明太祖命群臣各举所知贤才 216

明太祖命令礼部授儒士等人以官 216

明太祖敕书吴源阐发求贤之意 216

明太祖敕书王本等阐发求贤之意 217

儒士赵楫为试通政使司右参议 217

明太祖敕书李延龄、李干阐发求贤之意 217

明太祖敕书召杨良卿、王成季阐发求贤之意 218

明太祖召儒士石器阐明求贤之意 218

明太祖召儒士吕慎明、刘仲海、邹鲁狂、宋季子等人阐发求贤之意 218

始置四辅官 220

宋濂因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安置茂州 221

明太祖用《尚书》伊尹、《汉书》申培故事求贤 221

宋讷为国子学助教 221

所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才干之士至京 221

曹端问《河图》、《洛书》 222

石光霁授《春秋》博士 222

邓梦文重返故土,士风为之大变 223

洪武十四年 辛酉(1381) 224

明太祖下求贤诏 224

释奠于先师孔子 225

明太祖命礼部申明乡饮酒礼 225

明太祖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226

明太祖赐楚昭王朱桢经书 227

朱元璋命郡县访明经夙儒 227

龚敩为国子学司业 227

明太祖建国子学,命国子生兼读《说苑》 227

傅藻为河南按察使 228

胡翰卒 228

洪武初,征刘永之,以耳聋辞归 229

宋濂卒 230

明太祖晓谕行人 233

衍圣公孔希学卒 234

王廉为陕西左布政使 235

明太祖与王本论天人感应 236

赵新致仕 236

明太祖要求武臣学习经术 237

明太祖禁止有司不得差遣学官 237

连伯聪进呈《礼记集传》 238

方孝孺《周礼辨疑》成 238

吴源卒,著有《中庸传》 238

洪武十五年 壬戌(1382) 239

明太祖诏天下通祀孔子 239

明太祖设云南各路儒学 240

吴颙为国子监祭酒 240

李仕鲁因辟佛致死 241

新作太学成,明太祖举行释菜礼,宋讷作碑文 242

明太祖讲解《尚书》 243

明太祖敕谕国子监生学习经学 244

颁布释奠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 244

明太祖访求经明行修之士 245

明太祖与宋讷论《尚书》 246

明太祖命国子监祭酒吴颙释奠于先师孔子 247

复科举考试,三年一行,著为定制 247

明太祖论用贤 247

明太祖命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 248

桂彦良上《太平治要》,请开经筵 249

明太祖晓谕礼部选择儒学官 250

明太祖命礼部颁布《说苑》、《新序》于天下学校 250

明太祖置殿阁学士 251

征召鲍恂等四人至京 251

明太祖命礼部臣修治国子监旧藏书板 252

征王逢,不就 252

宋讷超迁翰林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 252

明太祖召见方孝孺 253

苏伯衡作《周书补亡三首》 253

征戴良至,著有《春秋三传纂玄》 254

洪武十六年 癸亥(1383) 254

明太祖以《诗经》晓谕中山王察度 254

宋讷为国子监祭酒 255

吴沉进《精诚录》 256

洪武君臣论历代创业及国祚修短 257

洪武君臣依《春秋》定妻妾之礼 258

明太祖命各府选举儒士吏员 259

吴沉进讲《周书》 259

宋讷释奠于先师孔子 260

吴沉进《六经师律》 260

梁寅《诗演义》成 260

明太祖诏郡县复设社学 261

明太祖诏颁乡饮酒礼图式于天下 262

命鲍恂为文华殿大学士,辞不就,归隐 262

定国子监监生等级 263

黄子澄进太学 263

全思诚致仕 264

洪武十七年 甲子(1384) 264

孔讷封衍圣公 264

礼部颁行科举成式 265

明太祖与侍臣论《大学衍义》 265

吴伯宗卒 266

明太祖论礼乐与刑政之关系 266

增设翰林院《尚书》博士二人 267

制成大成乐器,颁天下学校 268

汪仲鲁为左春坊左司直郎 268

以孔希文为曲阜世职知县 269

明太祖设立辽东学校 269

明太祖求贤 270

明太祖召见汪叡,命讲《西伯戡黎》篇 270

曹端初读《忠》、《孝》经 271

滕克恭典试河南乡试,后卒于家,著有《春秋要旨》 271

洪武十八年 乙丑(1385) 272

刘三吾为左春坊左赞善 272

释奠于先师孔子 273

明太祖策试举人 273

宋讷执教太学成绩显著 274

明太祖论人心道心 274

明太祖命将《尚书》陈氏、蔡氏二传并古注疏,编成新书 274

定翰林院官制 275

黄子澄授翰林院修撰 276

林逊中进士,著有《尚书经义》 276

宋讷为国子监祭酒 276

朱善为文渊阁大学士 277

明太祖与朱善讨论《周易》 277

朱善卒 278

明太祖宽囿孟子后人 279

明太祖晓谕工部臣子优待圣贤之后 280

陈雅言卒 280

曹端初读《四书》 281

张洪坐事戍云南 281

洪武十九年 丙寅(1386) 282

明太祖复赐北方郡县学校《五经》、《四书》 282

吴沉致仕 282

明太祖以伏生年老传经晓谕郑居贞起用老年人 283

曹端初读《尚书》 283

是年左右,刘驷谪云南,著有《中庸说》 284

吴沉卒 285

洪武二十年 丁卯(1387) 286

明太祖诏修孔子庙宇,并阐发孔子功绩 286

明太祖躬耕籍田,遣官享先农 287

明太祖注《尚书·洪范》成 287

明太祖迁南方名师于北方学校 288

桂彦良卒 289

曹端初读《毛诗》 289

王叔英以蔡氏《尚书》授徒 290

洪武二十一年 戊辰(1388) 290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290

福建布政使司进《礼记注疏》三十一部 291

明太祖策试举人 291

胡俨任华亭县学教谕 291

解缙举进士,日上封事万言 292

明太祖论灾异 293

丁未,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294

王叔英作《送卓景高序》 294

曹端初读《礼记》 295

洪武二十二年 己巳(1389) 296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296

明太祖命天下岁贡生员中式者送国子监 296

薛瑄出生 296

蜀献王朱椿聘方孝孺 297

曹端初读《周易》 298

梁寅卒 298

洪武二十三年 庚午(1390) 301

丁酉,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01

国子祭酒宋讷卒 301

明太祖论《大学》 301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升国子司业龚敩为祭酒 302

明廷置大宁等卫儒学 302

刊行《韵会定正》 302

福建布政使司进《南唐书》、《金史》、苏辙《古史》 303

刘三吾授晋世子经 304

曹端初读《春秋》 304

程汝器举明经,著有《周易集传》 304

程通上《封建策》 305

洪武二十四年 辛未(1391) 306

明太祖阅《汉书》,反对其赐民爵之令 306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06

策试礼部会试中式举人 306

明太祖用《诗经》戒皇子、诸王 307

明太祖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 307

颁书籍于北方学校 308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08

周敬引《周易》上疏 309

命自福建所购书颁赐北方儒学 309

曹端初读《通鉴纲目》、《仪礼》、《周礼》、诸子等书 309

吴与弼出生 310

洪武二十五年 壬申(1392) 310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10

明太祖命学校生员兼习射与书数之法 311

明太祖命礼部制定尊师学规 311

明太祖敕刑部榜谕天下学校 311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12

明廷置云南沅江府儒学 312

方孝孺为汉中教授 313

曹端遍读《五经》 313

石光霁《春秋书法钩玄》成 313

洪武二十六年 癸酉(1393) 314

罢广西荔波县儒学 314

明太祖命以大成乐器颁给天下府学 31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1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15

命天下府州县儒学训导冠带 316

明太祖召门克新问经史 316

罗公恢上疏,言孔子庙廷从祀者,当以道学论 317

孙蕡卒 317

郑济为左春坊左庶子,著有《大学正文》 318

洪武二十七年 甲戌(1394) 318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18

明太祖策试会试举人 319

黄绍烈中进士 319

明太祖征儒臣定正宋儒蔡氏《书传》,九月成 320

熊钊参与《书传会选》 323

王叔英作《送友生郑允廉教授潮州序》 323

赵谦《造化经纶图》成 324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25

明太祖诏修《孟子节文》 325

马贵出生 327

洪武二十八年 乙亥(1395) 327

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儒学 327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28

改辽东金、复、海、盖四州儒学为卫儒学 328

云南、四川皆设儒学 328

明太祖论礼乐 328

明太祖诏国子生学习《春秋》 329

有道士以道书献,明太祖却之 330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30

明太祖颁布《祖训条章》 330

重定《祖训录》名为《皇明祖训》 331

赵谦卒 331

侍臣进讲《尚书·无逸篇》 332

《礼制集要》成 333

曹端初读《辨惑编》 333

曹端《性理文集》成 334

校定经书刻板给天下学校 334

洪武二十九年 丙子(1396) 33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35

明太祖命国子监学正吴起署祭酒博士,杨淞署司业学录,张毅署监丞事 335

明太祖诏祀董仲舒,黜杨雄 33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37

门克新卒 337

方孝孺典应天试 337

曹端辟释教 338

陶宗仪率诸生赴礼部试 339

张美和卒 340

洪武三十年 丁丑(1397) 341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41

明太祖策试举人 341

明太祖策试下第举人 342

明太祖申明学规教条 342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43

刘三吾因“南北榜”问题戍边 343

明太祖用《尚书》之语晓谕撒马儿罕 344

王绅为方孝孺《逊志斋集》作《序》 344

洪武三十一年 戊寅(1398) 345

明太祖命吏部设学于虎踞关 345

明太祖命天下学官改授旁近郡县 345

明太祖卒 345

洪武间,高颐为海盐县知县 346

洪武中,王经为陇西令 347

洪武中,郑以纯精通《周易》,著有《周易集解》 347

洪武中,赵友士精通经学 348

洪武中,李衡著有《春秋释例集说》 348

洪武间,朱谧著有《易学启蒙述解》 349

洪武中,汪有训著有《周易句解》 349

洪武中,张复著有《春秋中的》 349

洪武中,刘醇著有《四书解疑》 350

洪武中,郑济著有《书经讲解》、《四书讲解》 350

洪武中,刘朴举明经,著有《书义精要》 350

洪武中,屡征傅淳,不出 350

洪武中,包文举为国子学助教 351

洪武中,金居敬著有《春秋五论》 351

洪武中,徐原著有《五经讲义》 351

洪武中,杨范著《四书直说》 352

洪武末,郑观从学于赵谦 352

建文帝依《周礼》办明太祖丧仪 353

秋七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354

刘有年上《仪礼》逸经十八篇 354

建文帝诏举贤才 356

建文元年 己卯(1399) 356

建文帝改元 356

王叔英上资治八策 357

建文帝修《太祖实录》,董伦、王景为总裁官,廖升与高逊志为副总裁官 358

建文帝诏告天下举遗贤、兴学校、定官制等 358

建文帝释奠于先师孔子 359

张楷出生 359

建文帝与方孝孺讨论《周官》法度 359

燕王朱棣引经书上书 360

郑旭为高安县学训导,卒于任 361

邓梦文丁父艰 362

建文二年 庚辰(1400) 362

释奠于先师孔子 362

赵友士为同考试官 362

胡广、王艮、李贯等人中进士 363

燕兵掠济阳,儒学教谕王省死之;济南被围,高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 364

孔公鉴袭封衍圣公 365

建文三年 辛巳(1401) 365

《太祖实录》成 365

建文四年 壬午(1402) 366

重刊朱善《诗解颐》 366

王叔英卒 366

朱棣掌权 367

方孝孺卒 368

周是修卒 370

黄淮、解缙等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 371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371

明成祖命礼部考定礼乐制度 371

重修《太祖实录》 372

郭元亮著有《尚书该义》 372

永乐元年癸未(1403) 372

明成祖设顺天府儒学 372

明成祖赐朝鲜《五经》、《四书》 373

明成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73

明成祖引用《论语》朱注要求礼贵得中 373

明成祖用《尚书》事迹教谕长子 374

解缙以《尚书》、杨士奇以《易》、胡广以《诗》、金幼孜以《春秋》进讲东宫 374

金幼孜进《春秋要旨》三卷 375

胡广、解缙、王洪等纂修《永乐大典》 375

陈济与修《永乐大典》,尤深经学 376

明成祖设云南楚雄县儒学 376

明成祖颁历于朝鲜诸国 376

徐兰典京闱乡试 377

曹端说《中庸》,庠师悦服 377

永乐初,王逵擢翰林编修 378

李希颜归隐,著有《大学中庸心法》 378

永乐二年 甲申(1404) 379

明成祖引《尚书》命群臣以民为本 379

明成祖斥《道经》,崇《五经》 379

修缮国子监经籍板 380

徐善述为东宫进讲,后著成《尚书直旨》 380

明成祖欲补乐之阙 381

《文华宝鉴》成 382

王源中进士,著有《书传补遗》 382

明成祖命翰林官分撰诸经讲义 383

杨士奇进呈《大学讲义》 383

解缙进呈《大学正心章讲义》 383

王达进讲《周易》 384

解缙进呈《文献大成》 385

明成祖引孔子语赐胡广、解缙等人金织文绮衣 385

武周文因论《易》拘滞致仕 385

林大同被再征,力辞 386

朱季友献书获罪 387

邓梦文辞诏 387

永乐三年 乙酉(1405) 388

马巨江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388

明成祖以《周易》训诫诸王 388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388

朱公迁作《四书通旨》、《诗经疏义》 389

永乐四年 丙戌(1406) 389

明成祖不因西域贡舍利而释囚 38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390

明成祖视太学 390

释奠于先师孔子 390

明成祖以《论语》晓谕还乡进士 391

明成祖遣使购遗书 391

张文选中进士,著有《易经讲义》、《四书训解》 392

张智卒 392

明成祖讲求儒道 393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393

明成祖用孔子例晓谕大臣不可自逸 393

明成祖开始潜心佛典 393

曹端劝彭、郑二先生勿赴水陆会 394

永乐五年 丁亥(1407) 395

解缙为广西参议 395

朱瞻基出阁求学 395

明成祖以孔子之语论蛮夷可服 395

明成祖命张辅访交阯人才 396

姚广孝等进重修《文献大成》,赐名《永乐大典》 396

胡广等辅导皇长孙 398

永乐六年 戊子(1408) 398

杨士奇建议太子留意《六经》 398

曹端《夜行烛》成 398

曹端举于乡 399

刘髦中举,精于《易》学 399

永乐七年 己丑(1409) 400

明成祖《圣学心法》成 400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01

明成祖命黄淮等尽心辅导太子 401

明成祖望祭泰山,阐述师法大舜之意 402

曹端授霍州儒学学正 402

御史劾会试出题偏题,徐善述、邹济坐累死 402

明成祖论天人感应 403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03

曹端与李德同升讲习 403

吴与弼从洗马杨溥学,志于道 404

孔谔中进士,著有《中庸补注》 405

薛瑄专心于濂洛之学 405

永乐八年 庚寅(1410) 406

金幼孜随明太宗北征,途中解《诗》 406

孔彦缙来朝 406

孔彦缙袭封衍圣公 406

永乐九年 辛卯(1411) 407

明成祖用《春秋》戒秦王 407

复修《太祖实录》 407

吴与弼克定之功已成 407

陈真晟出生 408

永乐十年 壬辰(1412) 409

会试《中庸》 409

明成祖御奉天殿策试举人 409

马铎中进士,长于经学 410

林志中进士,著有《周易集说》 410

贺贤中进士,著有《五经集解》 411

永乐十一年 癸巳(1413) 411

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辅皇太子监国 411

邓梦文《八卦余生》成 412

永乐十二年 甲午(1414) 412

修曲阜孔子庙 412

郭恕中举,著有《四书一得》 413

金幼孜与胡广、杨荣等始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413

杨异卒,著有《春秋正义》 414

永乐十三年 乙未(1415) 415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15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16

《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 416

明成祖策士于北京 417

彭勖举进士,著有《书传通释》 417

永乐十四年 丙申(1416) 418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18

吕震请封禅,明成祖却之 418

胡广为文渊阁大学士 418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18

明成祖命仪智侍皇太孙讲读书史 419

王恕出生 419

永乐十五年 丁酉(1417) 420

颁《大全》于六部、两京国子监、各郡县学 420

衍圣公孔彦缙来朝 421

曲阜孔子庙成,明成祖制文勒石 421

曹端被请为山西执事 422

杨士奇编《周易直指》 422

永乐十六年 戊戌(1418) 424

杨砥卒 424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24

明成祖策试举人 424

何文渊中进士,著有《书义庭训》、《礼记解义》 426

晏铎中进士,长于《孝经》 426

夏时中进士 427

重修《太祖实录》成 427

胡广卒 427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28

永乐十七年 己亥(1419) 428

段坚出生 428

永乐十八年 庚子(1420) 428

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 428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2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29

永乐十九年 辛丑(1421) 42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29

明成祖命南京文渊阁所贮书各取一部入北 429

薛瑄中进士 430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诏群臣直谏 430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31

张杰出生 431

胡九韶从学吴与弼 431

丘濬出生 432

曹端《周易乾坤二卦解义》成 432

永乐二十年 壬寅(1422) 433

明成祖赐县学《五经四书大全》 433

曹端补蒲州儒学学正 433

娄谅出生 433

明成祖下杨士奇、蹇义、吕震于狱,寻俱释之 434

永乐二十二年 甲辰(1424) 434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34

张楷中进士,著有《四书穅秕》、《四经稂秕》 434

沈梦萱永乐中举,引《诗经》撰写招抚四裔榜 435

永乐国子生徐骥作《洪范解订正》 435

永乐中,太学生张敔有《京氏易考》 435

永乐中,丁礼献《周礼补注》于成祖 436

永乐中,王仁举明经 436

永乐中,太学生陈嵩邃于《春秋》 436

明成祖卒 436

明仁宗即位 437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因功掌内制 438

明仁宗赐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绳愆纠缪”银章各一 438

明仁宗引《尚书》求言 438

明仁宗赐衍圣公宅于京师 439

严试贡生《五经》、《四书》 439

于方孝孺故居立祠祀之 439

翻刻元南山书院本《广韵》 439

邓梦文自序《八卦余生》 440

洪熙元年 乙巳(1425) 440

明仁宗引《周易》定太祖、太宗并配 440

明仁宗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 440

明仁宗赐王汝玉为太子宾客,谥文靖 441

瞿佑释归 441

衍圣公孔彦缙来朝 442

邓梦文卒 442

陈继为翰林《五经》博士 443

明仁宗作《体尚书》 443

明仁宗命刻《大学衍义》赐诸子 444

明仁宗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444

明仁宗卒 445

杨士奇作《金华县重修庙学记》 445

曹端补霍州儒学学正 446

明宣宗引用《论语》强调公平 446

年富建言重加考校十哲及两庑从祀先贤之礼 447

张洪除翰林院修撰 447

宣德元年 丙午(1426) 448

明宣宗赐孔、颜、孟三氏子孙孔克勋等钞 448

明宣宗厚遇孔、颜、孟子孙 448

朱高煦叛,群臣请以《春秋》大义灭亲,宣宗却之 448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 449

明宣宗祭历代帝王、名山大川、先师孔子 449

明宣宗以《易》讨论用人之道 449

明宣宗以《周书·立政篇》晓谕三法司官员 450

吴溥卒 450

明宣宗赐朝鲜国王经书、《性理大全》、《通鉴纲目》 451

衍圣公孔彦缙来朝 451

曹端序《四书详说》 452

曹端与同列论说太极 453

吴讷得宋石经百片 454

刊刻张以宁《春秋王正月考》 454

沈玙教弟子经书 455

阎禹锡出生 455

宣德二年 丁未(1427) 455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 455

明宣宗与儒臣讲论经义 456

时人进《豳风·七月》图 456

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卷 456

李奈中进士,著有《春秋管窥》 457

林志卒 457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 457

明宣宗以《尚书》论求贤之难 458

明宣宗议论唐玄宗所书《孝经》 458

明宣宗论古巡守之礼重在实效 459

明宣宗引孔子远佞人之言训诫群臣 459

薛瑄为监察御史 460

明宣宗论《孟子》生民之道 460

曹端《通书述解》成 460

薛瑄潜心性理之书,始著《读书录》 461

宣德三年 戊申(1428) 462

明宣宗以《春秋》之义册孙氏为皇后 462

明宣宗与儒臣论《舜典》 462

明宣宗依孔子语听年老教官自便 463

曹端《存疑录》等书成 463

彭勖建言提高朱熹地位 464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 465

明宣宗遵孔子之语亲祭祖宗 465

明宣宗听儒臣讲《春秋》 465

陈真晟初读《中庸》、《大学》 466

陈献章出生 466

明宣宗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 467

蒋贵兴儒学 467

宣德四年 己酉(1429) 467

许衍圣公市书画于福建 467

明宣宗以《尚书》语安抚下民 467

张洪《中庸讲义》成 468

明宣宗读《典》、《谟》率然成诗 469

明宣宗在文渊阁问经史 469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 469

明宣宗命儒生习书算 469

刘祥中举,著有《春秋口义》 469

曹端《西铭述解》成 470

明宣宗与杨士奇等讨论经史 470

明宣宗制《猗兰操》 470

高?致仕,著有《读易日录》 471

宣德五年 庚戌(1430) 471

明宣宗询农事,以比《无逸》 471

刘实中进士,著有《春秋集录》、《孝经直解》 472

明宣宗与侍臣论《礼记·月令》 472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 473

曹端《儒家宗统谱》成 473

吴与弼撰学规 474

郑观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增纂》 474

宣德六年 辛亥(1431) 475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 475

明宣宗命翰林儒臣进讲《大学》 475

明宣宗与儒臣论井田制 476

金幼孜卒 476

曹端作《月川图诗》 477

曹端作《性理论》 477

罗伦出生 477

吾冔出生 478

宣德七年 壬子(1432) 479

明宣宗严肃斋戒纪律 479

明宣宗给衍圣公乘驿 479

曹端《孝经述解》成 479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 480

明宣宗诏求贤才 480

段坚有志于圣学 481

南京司礼监送所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赴北京 481

改林县儒学神像左袵 481

陈祚因劝宣宗读《大学衍义》下狱 481

宣德八年 癸丑(1433) 482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 482

明宣宗策试举人 482

明宣宗引《尚书》强调断狱原则 483

童谟卒 483

王让卒 483

明宣宗赐朝鲜国王经书 484

彭勖卒,有《书传通释》传世 484

宣德九年 甲寅(1434) 485

刊刻元代景星《四书集说启蒙》 485

胡滢释奠先师孔子 485

段民卒 486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86

曹端卒 486

余斌卒 488

胡居仁出生 488

宣德十年 乙卯(1435) 488

杨溥请开经筵 488

刘定之《易经图释》成 489

蒋明请祀元儒吴澄,从之 489

薛敬之出生 490

刊刻鲍恂《学易举隅》 491

胡居仁习举子业 491

黄仲昭出生 492

宣德间,徐良为县学训导,著有《读易指南》 492

俞深《洪范畴解》成 492

正统元年 丙辰(1436) 493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493

胡滢进《经筵仪注》 493

本年会试不及《孟子》 493

明英宗制会试诏 494

刘定之会试第一 494

章陬中进士,著有《书经提要》 494

程富上言尊崇圣学 495

始开经筵 495

设提督学校官 496

颁布新学规 496

考正孔庙两庑从祀名爵位次 497

徐郁上言尊崇圣贤后裔 497

释奠先师孔子 498

李贤上书请重太学 498

复圣贤后裔 499

李锦出生 500

衍圣公来朝 500

彭勖欲删《四书》、《五经大全》 500

薛瑄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始号薛夫子 500

章懋出生 501

正统二年 丁巳(1437) 501

赐州县经书 501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501

以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 501

周述卒 502

衍圣公来朝 503

刊刻《韵府群玉》 503

贺钦出生 503

庄昶出生 503

张元祯出生 504

鲁穆卒 504

正统三年 戊午(1438) 505

陈安因乞加孔子徽号获罪 505

明英宗禁天下祀孔子于释、老宫 505

裴侃请更定文庙名位 505

衍圣公来朝 506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506

衍圣公来朝 506

徐骏《五服集证》成 506

正统四年 己未(1439) 507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507

杨士奇乞致仕 507

薛瑄建言儒学改革 508

明英宗策试举人 508

张澜中进士,著有《书经集说》 508

刘观中进士 508

章纶中进士 50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509

朱与言以灾异上疏 509

衍圣公来朝 510

正统五年 庚申(1440) 510

杨荣卒 510

胡滢请严肃岁贡纪律 511

明英宗引用《尚书》晓谕求贤务得其实 511

衍圣公来朝 512

胡居仁从学家塾 512

何英为朱公迁《诗传疏义》作补遗 512

正统六年 辛酉(1441) 513

移书文渊阁 513

兵部侍郎于谦下狱,不久又释为大理少卿 514

张杰以讲学为事 514

谢复出生 514

正统七年 壬戌(1442) 515

黄谏中进士 515

傅宽上《太极图说》,遭斥 515

正统八年 癸亥(1443) 515

刘球以《春秋》劝明英宗勿劳民 515

薛瑄下狱,读《易》自如 516

胡俨卒 517

李继请改太学和孔子像 518

马贵卒,著有《中庸讲义》 518

追封吴澄为临川郡公,从祀 519

正统九年 甲子(1444) 519

新建太学成,释奠于先师孔子 519

英宗视学,命祭酒李时勉讲《尚书》 520

杨士奇卒 520

陈循直文渊阁 521

阎禹锡举乡试 522

饶秉鉴中举,著有《春秋提要》 522

正统十年 乙丑(1445) 522

周洪谟进士及第 522

阎禹锡授昌黎训导,并从薛瑄游 523

正统十二年 丁卯(1447) 523

明英宗置铜鼓卫儒学 523

《五伦书》成 523

陈献章举乡试 524

刊刻《五经》 524

孙鼎完成《诗义集说》 524

李时勉拒为《诗义集说》作序 525

正统十三年 戊辰(1448) 525

王昌顺建言杨时从祀 525

彭时等中进士 526

陈献章会试中乙榜,入国子监读书 526

王恕中进士,选庶吉士 526

李贤作《送杨公仪知邓州序》 526

朱权卒 527

陶滋《石鼓文正误》成 528

马愈以《京房易传》论怪异 528

正统十四年 己巳(1449) 529

薛瑄预机务 529

段坚访学于阎禹锡 529

明英宗北狩,仝寅以《周易》筮得吉 530

令《五经》博士补官 530

南京所存内署诸书遭火焚 530

土木之变中,金润与于谦御难 531

于谦引《孟子》拒和 531

正统间,叶挺举经明行修,不赴 531

正统中,杨琦任温州府学训导,著有《四书辨疑》 532

查看更多关于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